
一位喜歡自我挑戰的陶藝創作者-徐連斌,他豐富的創作力,為陶藝文化開拓出更寬廣的空間,他不但能把名字、書法字體、手繪圖案等燒到陶器上、開發出獨一無二的個性化陶器,最近他又有新嘗試,成為第一個成功將雷射雕刻運用在陶器上的人。因為喜歡陶藝,徐連斌希望更多人看到陶藝之美,二十年前,他就跑到學校當起老師、教小朋友玩陶
捏餅乾、做薯條。這可不是什麼烹飪課。
課堂上,幼稚園小朋友睜大了眼睛、專心聽講。這堂課、他們要在教室裡玩泥巴。
帶著他們玩泥巴的是這位、從事陶藝教學二十年的徐連斌,在他的引導下,很快的,小朋友就把手中的陶土變做一隻隻可愛的兔子。
要讓這群活潑好動的幼稚園小朋友安靜坐在位置上,並且動手完成作品,其實並不容易,但是徐連斌就是有辦法讓小朋友乖乖聽話。貼近小朋友、說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就是他的秘訣。
[木頭窯
徐連斌]
你說搓泥條他聽不懂呀,說搓薯條他就聽得懂呀,搓圓球有些也聽不太懂,你就說搓湯圓,用這樣的方式,或搓小豆子、小湯圓、小薯條、胖薯條。
[東金幼稚園
園長 徐連勇]
捏陶的時候小朋友很開心,玩土不像在課堂上上課,比較拘束,他們比較自然、活潑,玩泥巴的時候可以啟發他的頭腦
拿著陶土又搓、又捏,每位小朋友都玩的很開心。徐連斌說在小朋友捏陶的過程中,不但可以訓練手部肌肉的協調性、還可以培養耐心與專注力,好處多多。
[木頭窯
徐連斌]
玩土就是手指靈活 靈巧,你看他這樣玩、這樣搓的時候,手的靈活度都可以看得到,還有做的時候一定會動到腦,所以就手在做的時候,就連到腦部的啟發。
看著孩子們玩土時的快樂神情,徐連斌滿心歡喜,他知道自己選了一條對的路。回想二十年前剛開始推廣陶藝教學時的情形、徐連斌笑說當時學校反應並不熱烈,但是他並沒有因此退縮,反而常常厚著臉皮到各個幼稚園推銷自己。
[木頭窯
徐連斌]
他會想說幼稚園都五、六歲呀,你怎麼會有辦法帶整班,二十個聽你在那邊說要怎麼玩土,不可能啦,我說不可能就這樣,你給我試教,試教沒錢拿的呀,我們也要去,我就去試教。
不用上課的時候,徐連斌就在家裡玩陶。一塊塊平凡的陶土,到了徐連斌手上,馬上展現出不平凡的生命力。
仔細看這個陶瓶的下半部,和高爾夫球是不是有點像呢?這是徐連斌為高爾夫球俱樂部設計的獎盃,是不是很有創意?
[木頭窯
徐連斌]
陶瓶拉起來之後,想說要做出像高爾夫球的味道,我就想說也可以呀,就拿一個球來,整個就把球用手套包著,一個一個印出來。
和書法結合的陶瓶、飄上桐花的陶盤,還有獨一無二的個性化陶杯,徐連斌不但讓陶藝,變得既生活化,又藝術化,就連手寫文字、手繪圖案,他都有辦法燒到陶器上。
[木頭窯
徐連斌]
他自己寫、寫的字喔、就可以把他寫出來,寫出來之後我就可以把他的原稿,整個燒到茶杯上面也好,其他的作品也好。
在陶藝創作的過程中,徐連斌求新求變,不斷自我挑戰。您可別小看這個刻了四百一十五個字大悲咒的陶瓶,因為字多又小,要是功力不夠還真做不出來呢。
[木頭窯
徐連斌]
第一,多字,會刻錯呀,所以人家越不要做的,越多字的,我越喜歡做,第二點就是說,除了字多以外,字又小,字小要表現出來比較沒有那麼簡單呀。
越困難做的,他越喜歡;沒做過的,他也踴躍嘗試,這就是徐連斌。眼前這三個流釉作品,形狀不同、流釉味道也不盡相同,徐連斌喜歡試驗,他也曾失敗,但是他從來不怕。
[木頭窯
徐連斌]
我曾經用圓的去燒,燒的時候釉料融化比較快,流的比較快,在窯裡我們根本看不到呀,高溫的時候放太久了,整個就流流流流到底下棚板上,整個黏著,黏著就壞掉了呀,整個就完全毀了。
現在徐連斌馬上要進行跳刀工作,別看徐連斌三兩下就在坏上跳出這麼漂亮的紋路,其實這是有技巧的,粗坏太濕太乾都不行,太乾跳出來的花紋很淺,太濕土會黏在一起,跳出來的花紋也不漂亮。
[木頭窯
徐連斌]
跳一跳跳到塌掉也有呀,因為不知道厚度,就是厚度沒有控制好,跳刀跳太深呀。
徐連斌細心的把瓶子上方、紋路上凸出來的釉刮掉。為了增加作品質感,他願意比別人多花一點時間、多花一點工。做別人不要做的、做別人不會做的、做和別人不一樣的,徐連斌就是要做別人做不到的。
[木頭窯
徐連斌]
做下去會想說在陶上面看要怎麼刻圖騰,怎麼去刻要的圖騰,再來用釉去搭配,二色、三色,甚至把雕花的地方,高出來的釉刮掉,底下保留釉色,燒出來的效果就會有層次感。
早在十年前,徐連斌就已經運用電腦科技,把圖畫、書法和陶結合在一起。最近,他又有一個新嘗試,引進雷射雕刻,運用在陶器上,他自豪的說到現在都沒有人實驗成功,他是第一個。
[木頭窯
徐連斌]
像我自己在做,一公分以上的字還勉強可以做在陶上,用刻,一公分以下用雷射,0.2公分就可以用雷射,刻出來的字一樣很清楚。
當然,徐連斌能這麼無後顧之憂的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太太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兩夫妻做什麼事情都在一起,感情好得不得了。
[徐連斌的太太
劉菊華]
他做什麼我就跟著做什麼,有時候比較晚、有時候比較早,自己的時間自己控制比較好。你們做什麼事情都一起就是了,是喔,幾乎喔,每天在一起。
因為自己喜歡玩陶,徐連斌也教小孩玩陶,二十年來,徐連斌持續在幼稚園、小學進行陶藝教學,從來沒間斷過。他非常希望他們也能在玩陶中、得到快樂與成就感,進而喜歡陶藝。
[木頭窯
徐連斌]
他們開心,第一就是好奇呀,可以在拉坏機上變換你要的形狀,我自己是覺得對下一代的傳承。
[錦水國小
學生 譚詠心]
很有趣喔,嗯,很有趣,怎麼有趣?很好玩,平常很少玩泥土或泥巴。學校就有這種課,覺得很不錯。
[錦水國小
學生 劉凡]
你第一次做有成功嗎?沒有,為什麼沒成功?陶土飛走,陶土飛走,轉太快,就沒有做成功一直練習。
[錦水國小
老師 李明鎮]
他只要抓到基本要領,完全就是創作力了,小孩子的想像力呀,無限寬廣,他想到什麼就做,有時候有的東西我們沒看過,我們不知道他會想到,他還做得出來
一雙雙沾滿泥巴的小手,與一張張充滿笑容的臉孔,看到孩子們樂在玩陶,徐連斌感到很安慰。從聯合工專陶瓷玻璃工程科畢業之後,教學、創作,徐連斌生活總和陶脫不了關係,他希望透過他的努力,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陶藝的美。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志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