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守謢台灣淺山環境,留給野生動物一個安心的棲地,山貓森林計畫召集人吳金樹,15年前就開始和朋友購買淺山土地,並且不做任何的開發利用,近來,他們在苗栗縣公館鄉北河村,又增加了一個新的點「北河園區」,和先前的山貓森林隱密不公開不同,北河園區就在大馬路旁,而且北河村這裡從前就是個礦區,還留有許多的礦業遺跡,去年底的森林日活動,還請來老礦工當講師,帶領大家走訪、導覽,了解當地的人文產業,另外,也透過直接的在地消費,希望能活絡在地經濟,並且讓淺山的農業慢慢轉向友善農業,共同為野生動物,打造友善的生態環境。
順著小路蜿蜒而上,耳邊傳來陣陣山羌叫聲。
下面有個洞,有沒有,所以很明顯的這裡是,動物有在使用的一個動物通道,一個獸徑啦,然後牠們到這裡之後呢,很明顯的就往這邊下去嘛。
找了一個合適的地點,開始架設自動相機。
[山貓森林計畫 召集人
吳金樹]
那我們也很好奇,我們買的這個耕地上面,農地上面呢,會有哪一些動物是現在有在使用它,有在經過它。
這裡是山貓森林第九號地,自動相機曾在此拍到許多食蟹獴。
食蟹獴會怕人,所以現在不容易看到,但是我們容易看到什麼,這裡,這上面都是牠的腳印喔,像這個腳印就很清楚。
為了守護台灣淺山生態棲地,吳金樹和朋友們,從15年前開始在苗栗購買淺山土地,5年前以台灣的龍貓森林自許,將計畫定名為山貓森林。但山林裡各種開發持續進行,一點一點的買地,似乎保護作用不大,當時有一塊在保安林地裡的私有地要賣,生態非常豐富,於是便把它買了下來。
[山貓森林計畫 召集人
吳金樹]
本來國家就保護得不錯,那加上我們一起來保護這些私有的土地,它就可以變成是一種加乘的效果,雖然我們買的是一個芝麻,可是這個芝麻會是一個好的芝麻,變成一個珍珠。
[影片提供 吳金樹]
買了地卻任其荒廢,維持自然,只為讓野生動物有個安心的家。
[山貓森林計畫 發起人
賴純純]
比較原始的東西,那些動物們會更喜愛,因為沒有干擾,讓牠回歸自然,然後可以有更多、更良好的棲地,讓牠們可以繁衍後代。
默默做了多年,吳金樹發覺,台灣會這麼做的人似乎沒有增加多少,於是思考,某些生態敏感度較低的地方,或許可以里山倡議或是地方創生的方式來經營,降低一般民眾認識和參與山貓森林的門檻,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來關心生態環境。
[山貓森林計畫 召集人
吳金樹]
很多人來跟我們聯繫,希望捐錢給我們,支持我們來做山貓森林的計畫,那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帶領著台灣社會一起來做環境保護的事情。
但他們最後決定,不接受捐款,而是帶著大家一起來買台灣的生態棲地,並且維謢它,於是,花了一段時間,過濾了許多土地。
[山貓森林計畫 召集人
吳金樹]
它不只好找(容易到達),我們還有一個想法是,未來這邊有沒有可能變成一個環教基地,它的整個生態環境還不錯,但是不能很好,為什麼說不能很好,很好的地方,我就不願意公開。
最後選定公館鄉北河村,這片大馬路邊一萬一千坪的山林。
[山貓森林計畫 召集人
吳金樹]
而對面這邊有以前北河分校留下來的校址基地,後來延續下來的一個建築物,對我們來說,這樣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一個場域。
[影片提供 吳金樹]
吳金樹還在山裡架了兩台自動相機,拍到許多山豬、山羌、猴群之外,還拍到了一隻小石虎。
[山貓森林計畫 召集人
吳金樹]
我們拍到的時候其實很開心,那也有一點擔心,為什麼,因為我們這裡其實離道路太近,我們預計在我們園區這邊做動物圍籬,讓我們園區的野生動物,牠可以透過下面的溪流,這樣當一個通道,接到下面的河流。
山貓森林1到10號地,都是吳金樹和朋友,自己出錢,買了就藏起來,不隨意公開,而北河園區這邊,吳金樹希望能建立一個新的模式,帶著認同生態環境保護的民眾,一起參與。
[山貓森林計畫 召集人
吳金樹]
讓大家每一個人出兩萬塊,這兩萬塊呢,他可以得到北河園區,10坪土地的持分。
山貓森林計畫 發起人
賴純純]
我們以前都是,都是自己的那個,有點像夥伴啊,然後認識老師比較久的,然後才會在這個,這條環境永續,環保的路線這樣子走下去,可是,可是我們希望更多人進來,可以影響到社會上更多的人。
[山貓森林之友社 社員
陳奕臻]
在這個過程中,都有看到老師他的那個浪漫的行動跟努力,那其實在這個過程,你自然這樣的看到、學習,其實那個都一直內化在自己的內心。
[山貓森林之友社 社員
莊銀份]
我們家有認購的就是我兒子,羅耀明,我女兒,還有我,我們就一起認購,因為我們的想法就是可以保護這個土地。
買森林護山貓,北河園區不僅生態好,歷史人文也相當精彩。
108年12月的山貓森林學校北河分校的森林日,我們今天主要的題目是,山貓森林這邊的煤鄉探祕。
最早這個地方,是南河國民學校的北河分校,這個是58年以後,這才蓋起來的,這個是大東山礦業的辦公室。
70歲的曹智灜是北河村人,17歲就進礦場工作,聽著他的解說,大家才知道,原來這裡是礦區。
坑口就在這個前面,暗暗的地方,現在是看不到,我待會兒我會帶大家過去看一下,那個地方有流水出來的那個就是坑口。
那出水的地方,就是原來的坑口,然後坑口的位子已經塌掉了嗎,它都塌掉了。
不起眼的路邊,竟然有老礦坑遺跡,有在地人帶領,北河村的歷史,栩栩如生呈現眼前。
這個呢,是它西本坑的通風口,大東山煤礦的嗎,對對,坑口是在那邊,它這個地方就是副坑,副坑就專門是通風用的,這裡有放一個大型的風車,吼吼叫。
那時候外面做,68、69年(那時候),大概5、6000塊一個月,礦工呢,一個月差不多有2萬多,哇。
[老礦工
曹智灜]
大牛也三把稈,小牛也三把稈,會撐死,被人家這樣講過,不過我家裡苦,為了賺錢啊,也是做,打石的工作我也做、採礦我也做、做通風口、要搶修的地方,我全都有做過啦。
分級嗎,對對,就是在這邊分級分了,才卡車載出去。
這一段,是以前的礦區的這個鐵軌,鐵軌,很重喔。
來,這邊有它的那個斜坑的坑道,哇,好像防空洞喔,哇,好斜喔,現在目前還可以看得到的是它,有兩條的鐵管,是,一條是那個空壓機有沒有,打氣進去的,一條,一隻鐵管是他們抽水用的。
看到這些礦場遺跡,大家驚呼連連,進入斜坑,更令人嘆為觀止。
它這個岩石都有含水,對啊對啊,都會濕濕的,可能是凝露的作用吧。
這邊是煤,這裡是石塊,再上去一點點又是一層薄薄的煤層,你看這個煤層就有超過1尺2,這個就有開採的價值,這個。
[山貓森林計畫 發起人
賴純純]
今天是唯一第一次,遇到是在地人,帶著,帶領著我們走,然後看在地的事情,在地的故事。
山貓森林之友社 社員
陳美妃]
一下礦坑口的時候,就是有看到它的通風口,放炸藥的地方,那再下去的話,就是有一個很深的坑道口,就是沒有想到它在坑道口的附近就還存有煤礦這樣子。
[台中文山社大 學員
張吉隆]
它如果只有自然沒有人文的話,當然好像缺少了一點,因為在地有很多東西,現在我們知道,原來礦坑裡面是長這個樣子。
這裡是雙喜煤礦的斜坑,曾經有一百多個工人在此工作。
[老礦工
曹智灜]
(斜坑是)煤礦坑的主坑,拉礦、石頭出來的主坑,下去分開來的岔坑,分坑就對了,那叫做卡達(底層),這個坑下去,300米,5卡達(底層),5卡達(底層)又還要再下去,總共有7個卡達(底層)。
民國70幾年收坑後,人員撤出,山林又還給了大自然,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山貓森林計畫 召集人
吳金樹]
這個就很明顯的是 ,豬用牠的吻部,拱,拱出來的痕跡,因為牠要吃下面的一些根啊什麼的。
[山貓森林之友社 社員
黃中美]
[那剛剛上來的時候, 地上有山豬(痕跡) ,那沿路過來的時候,有看到很多的鳥,覺得希望還是不要過度的開發。
吳金樹認為,這裡非常適合發展人文體驗和環境教育,未來會進行系統性的調查,用文字和影像留下紀錄。另外,也希望能透過在地消費,活絡在地經濟。
你這紅棗種在哪裡,自己種的還是跟人家,自己的,自己種的,這是今年收的嗎,還是,今年。
這裡是公館鄉街區五榖宮附近的菜市場,吳金樹和夥伴,一早就先來採買山貓森林學校森林日的午餐、和茶會的食材。
山貓森林計畫 召集人
吳金樹]
都在地的,然後這些阿婆他們自己種的,對我來說,80歲了還在自食其力的工作,我們看了很感動,應該,(你有吃過這個嗎),這什麼東西,(這菜頭去刨的,刨來晒的),喔,你打開看看。
要生男生就要吃這種的。
[山貓森林之友社 社員
林姿玟]
會跟店家聊天,跟那個阿婆聊天,就會覺得很好玩,然後她都會講一些,比較我們沒有聽過的東西。
這些都是公館在地生產的,食物里程短,透過消費,也希望能提升對環境友善的觀念。
[山貓森林計畫 召集人
吳金樹]
那當我們有足夠的消費力的時候,我們希望有機會,來跟在地的這些農友做討論,希望他們開始除了經濟活絡,把整個農作的方式轉型,推動到比較環境友善的農作。
我們在地,這統統都是客家人,我們天天在講。
黑木耳,老闆你們這個黑木耳種在哪裡,種在我們自己的田裡,在北河嗎,北河啊,就在前面100公尺。
[山貓森林計畫 召集人
吳金樹]
苗栗縣公館鄉,最偏遠也最大的一個村子,叫北河村,整個村子幅員很廣闊,但是人口不多,讓在地的農友,他們可以在這邊,好好的生活、好好的生產。
這個是我們稱為山貓森林這個區域生產的紅茶,頭屋的紅茶。
下午的茶會,不僅有頭屋的紅茶,還有公館紅棗、銅鑼杭菊一起煮成的紅棗菊花茶,邊喝茶、邊聽故事,也討論著未來北河園區的各種可能,山貓森林計畫也讓出外工作的年輕人,看到家鄉發展的希望。
[公館鄉南河村 在地青年
陳政學]
上網看到我們的吳金樹老師,他發起這樣的活動,真的就下意識,就是馬上就跟他們聯繫了,我們這代的年輕人,要負責的,要幫忙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我們在地的特色,很好的地方,把它發展出來。
吳金樹說,山貓森林計畫是一個實驗性的作法,北河園區的第一期計畫,已經募集完成,大家的支持,讓他們敢於發願,繼續做有意義的事情。
[山貓森林計畫 召集人
吳金樹]
我們希望未來有機會,走一條新的路線,環境信託的這一塊,不過我們要成立基金會,來買地,或者去協助大家永久的讓他的土地,可以實現他對環境友善、保護生態環境的這樣的一個志願。
[影片提供 吳金樹]
一人一股,購地守護台灣生態棲地,山貓森林計畫,希望可以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文化跟環境,產生正面的引導和影響的力量,留給下一代和野生動物,美好的山林。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