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南庄鄉,是臺灣通過認證的5處國際慢城之一,一般外來遊客往往都是走124線或是外環道124乙造訪南庄方向,而錯過了2處小而美的客家村,員林村和南埔村,但也正因為少了觀光客的喧擾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員林村和南埔村還保留著客家聚落的寧靜純樸、語言和歷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實現了慢城精神。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茶園、小溪,曲折的小巷弄,酸菜、蘿蔔乾隨意的曬著,這裡是客家詩人邱一帆的家鄉,員林村。

 

以前這裡,很多人在這裡洗衣服。

 

這裡是姓黃的人家,(這家很漂亮),這裡是姓黃的人家,老房子還保留著。

 

隨著詩人腳步,沿著大戶人家的紅磚牆而行,邱一帆訴說大宅院的氣派,但被關在大門外的我們,只能從屋脊的一角去想像。

 

我阿公,我叔叔,當年民國差不多60幾年,它就搬出去頭份住了。

 

兒時居住的舊房舍,因為人去樓空,被植物占據了。

 

認不出來了,比較胖了,你去哪裡,你去裡面做什麼,你有種菜喔,養2隻雞啦。

 

在巷弄中,偶遇舊時的鄰居,用客家話寒暄幾句,老伯母才想起邱一帆來,難免讓人有那麼一點景物依舊,人事已非的惆悵。

 

轉角處,忽見紅色的、紫色的花,翻牆而出,花團景簇的景象,立馬又轉換了不同的心情。

 

在村子裡緩步而行,有時讓人辛酸、有時讓人歡喜,無處不風景,正是散步員林村有趣之處。

南庄鄉長 羅春蓮

 

員林村有3個部落,就是下員林和屯營、小南埔,3個部落,員林村就是和三灣交界,最外面的入口,南庄的入口,南庄員林村也有很漂亮的地方,就像我們的挑夫古道,糯米橋,還有屯營的樟樹伯公這些,希望大家來到南庄不要錯過這個地方。

 

員林村雖然沒什麼知名的景點,但卻是一處相當具有歷史的老村落,村子裡就有2棵上百年老樹,一座百餘年的糯米橋,和具有人文價值的百年老廟。

客家詩人 邱一帆(左)

崇聖宮育化堂,是我們員林村的信仰中心。

 

祀奉的主神是恩主公,就是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呂洞賓)、司命真君(灶神)。

 

有120年歷史的崇聖宮,不只是員林村的信仰中心,更具有教化功能。

客家詩人 邱一帆(左)

早期有所謂鸞堂的一種信仰,會訓練鸞生,過程中的目的,第一個就是說,鸞堂就是當時鴉片很氾濫,透過鸞堂的信仰,幫忙戒除吃鴉片。

 

廟裡除了祀奉三恩主之外,還特別祀奉義民爺。

客家詩人 邱一帆(左)

我們這裡也和義民有關,所以裡面有祀奉義民爺,左邊進去,還有清朝時期,對桃竹苗的開發,貢獻很大的李慎彝公,李慎彝公的神位。

 

此外在廟的二樓,還將李慎彝公和楊大人的神位安座其中,要後代子孫,莫忘祖先開疆闢土的艱辛,和保鄉衛土的犧牲精神。

客家詩人 邱一帆(左)

1895年的時候,因為清朝割讓臺灣給日本,當時的楊大人,他應該是當時的統領,很忠心(對待)在這片土地,和在地的客家人一起,對抗日本人的占領。

 

橋梁上清楚的寫著,大正11年(西元1922年)竣工,位在屯營古道上的福安橋,已有百年歷史了,至今仍保存良好。

客家詩人 邱一帆(左)

小孩子去學校,要走這條路,傳統村子裡神明生日的時候,婚喪喜慶,因為這裡是小溪,上下不方便,所以蓋這條糯米橋,還有因為當時,沒有像工業的什麼黏著劑,這些東西,所以就用糖,不然就是粗糠啊,將它黏著,石頭和石頭,石板和石板之間,用這樣的黏起來,所以稱之為「糯米橋」。

 

福安橋,過去是往來屯營和小南埔的唯一要道,人來人往,但現在除了在地的農民之外,已經鮮少人從這裡經過了,因此地方上的人就想要打造成一條觀光環村步道,期望能吸引愛好青山綠水的遊客,沿著步道走踏員林村。

客家詩人 邱一帆(左)

 

從我們的小南埔上去,上到上坪這邊,繞過屯營庄,經過果園、茶樹林,又下去到福安橋那座糯米橋,又看得到田園的風光。

記者 邱月華

進到南庄的路口,還有一個小村子,叫做南埔,它沒有南庄老街路這麼熱鬧,也沒有很多的外來的遊客,所以如果來到南庄遊玩,不想去到街上人擠人,這裡是一個很好散步玩味的地方。

苗栗社大客家民俗植物講師 戴德泉(左)

南埔你可以說是南庄最大的穀倉,一般早期來講,大部分都是走獅頭山那邊,因為要進南庄有兩條路,一條是經過獅頭山,一條是經過南埔,南埔這裡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沒什麼好看的。

 

正因為這裡沒有太多,外來遊客想看的景點,所以南埔的客家語言和文化仍保留相當完整。

 

上學期,戴老師有做讓你們喝的茶,還記得嗎?記得?很香,那個草在哪裡,草在哪裡,草在,好,這個叫做艾草,艾草。

 

常言道「知道的是寶,不懂的就是草」,這一處看似雜草叢生的地方,是在南埔國小教客語的戴德泉老師,用心打造出來的植物園。

苗栗社大客家民俗植物講師 戴德泉(左)

其實這不是我自己的植物園,是學校的,我們(南埔國小)的校長就說,這個地方,就是荒廢了真的很可惜,因為我在社區大學就是教植物,還有民俗植物,校長就說,可以來做植物園嗎,我說可以啊。

 

它這裡算是我們客家民俗植物,我們客家民俗植物用的東西,早期鄉下也沒有藥物,你要用什麼(民俗植物)東西,這裡全部都有。

 

有吃過肉桂的葉子嗎,沒,沒,沒,沒有,來,我想要吃吃看,來,可以喔。

 

有了這座植物園區,戴老師就可以帶著孩子們,透過觀其形、聞其味等,身歷其境的體驗,帶孩子學習客語,同時傳承客家老祖先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

苗栗社大客家民俗植物講師 戴德泉(左)

現在一般的植物,一般人比較不會去看,它的客家名字,比較不會去注重說,它的客家話怎麼說,現在學校做了這個植物園之後,像我一、二年級的學生會帶過來,和他們說這個客家話怎麼說,怎麼說,還有怎麼用。

 

大鍋蓋,這個是以前的,有沒有,蓋菜罩,這個這麼寬、這麼大,這個是大鍋子,以前叫做大灶。

 

這什麼,不知道喔。

 

南埔國小的戴老師,打造植物園傳承客家語言和文化,在地的阿福伯是發揮「你丟我撿的精神」,四處收集客家文物。

南富村客家文物館館主 張榮福(右)

 

我當初,我30歲的時候,我就有想到說,看到一本書富蘭克林,你的人生除了積德之外,要留下什麼東西讓人紀念,當時我就開始慢慢地去收集,我們客家的衣服啊、各種東西。

 

從鍋碗瓢盆到牛車,無所不收,30多年,阿福伯將心血和退休金都用在他的客家文物館上。

 

這是拖籠,拖籠最早是用竹子做的,竹子,因為竹子不耐久,礦坑裡會潮溼,之後就換成鐵的。

 

拉煤的拖籠、礦場的老照片、各類和南庄早期煤礦產業相關的文物,是阿福伯收藏品中最豐富的,就連礦坑他都有。

南富村客家文物館館主 張榮福(右)

我爸爸是挖礦的,我也是挖礦的,又被人稱為「煤礦子」,所以我就對礦業,要盡量到處去收。

 

老礦工用一己之力,打造了一座客家文物館,阿福伯希望利用可以實際看到、摸到這些「老東西」,讓在地的文化和歷史,不再只是老照片,或是耆老回憶裡緬懷的往事。

 

一般我們早期的日本式的房子,它的牆壁裡面是用竹子,去建構起來的,我們說的竹子壁,外面來說是說「柵籬壁」。

 

南埔除了有私人的博物館記錄在地文化,在2009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南埔國小校長的宿舍。

苗栗社大客家民俗植物講師戴德泉(右)

 

它的建築材料這些,全部都是在地的材料,比如說我們南庄早期,山上有紅檜,我們就拿到這裡用啊,有的橫梁是杉木,過去的牆壁,牆壁是用竹子去搭的,全部都是在地的東西。

 

這種門,一般過去日式的它的做法就是說,它的木板左好醫後,一般有的它會有做門栓,但是這一種不是,它是用推的,它這個門是用推的,因為過去早期它的門就是這樣,所以就特別留下來。

 

昭和10年(西元1935年)以在地建材興建的校長宿舍,除了有日式建築的優雅,細節處也有許多考慮當地環境氣候,因地制宜的巧思。

苗栗社大客家民俗植物講師戴德泉(右)

我們南庄這邊溼氣重,所以我下面會鏤空,鏤空的話,那邊的(氣流)可以通到這邊來,風可以跑到這邊來,所以這邊會比較乾爽,不會溼溼的。這樣房子比較涼快,比我們一般用混凝土做的房子,或是磚造的房子涼快許多,因為樹材它散熱比快,差不多傍晚的時候,熱氣全都散出去了,住起來很涼快,睡覺很舒服這裡。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溪水依舊從百年的橋底流過,百年老樹依舊站在伯公廟旁,農民依舊隨著四季種下作物,無論村子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員林村和南埔村的居民,仍照著自己步調生活著,這正是慢城精神最好的詮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