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氣候改變很多,靠天吃飯的養蜂產業就受到了不小的衝擊。現在台灣正遭遇50幾年來最大的乾旱,但也因為沒什麼下雨的關係,各地的花都開得很漂亮,因此今年蜂蜜的產量反而是增加的,成了蜂農們的小確幸。記者涂至伶跟林敬祐的報導。
成群的蜜蜂在蜂箱前來回飛舞、忙碌同時不停嗡嗡作響。而跟牠們一樣勤奮的還有這群蜂農,一大早就準備要上工了。
把枯木、落葉裝進噴煙器裡,俐落點燃後竄起陣陣的白煙,為的就是能讓眼前這些蜜蜂安定些。當然,要開始採蜜前,身上的護網也不能少。
記者 涂至伶
今年台灣遇到50幾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不少產業收受到了影響和衝擊,不過也因為沒什麼下雨的關係,各地的花都開得很茂盛,今天我們來到這,可以看到有上百箱的蜂箱在這邊,蜂農們正趕著採收蜂蜜,他們表示其實今年蜂蜜的產量反而是增加的。
蜂農 江為濤(右)
今年來說算還可以啦,也沒有說很好啦,比往年來說是好些,往年像是前兩年,大家沒有蜜好採(無功而返),去年又好一些,今年有比去年再好一些。
第四代蜂農 江義揚(左)
其實樹木它開花是一種能量的釋放,前幾年都開得不理想,今年可能就因為能量的釋放,所以它開得比較好,可是又遇到雨水欠缺的問題,所以它可能有花沒有花蜜。
跟著鏡頭打開蜂箱,閃開裡頭密密麻麻的蜜蜂,蜂農很輕巧的將滿滿蜂蜜的蜂巢片取出來再裝在桶子裡,這就是他們最專業的工作之一。
而講到蜂農這行業,絕對可以說他們是標準遊牧民族,哪裡有蜂蜜他們就往哪裡去,不過蜂箱擺放的地點也是一種賭注,完全靠天吃飯。
第四代蜂農 江義揚(左)
地理環境的問題,所以它的氣候,像我們北部就是雨多、溫度低,可是中南部相對它的氣候比較穩定,所以我們一定要說,北部雖然也有龍眼、荔枝,可是天然環境不好,像這個時候龍眼荔枝開花的季節,北部就容易下雨嘛,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蜜蜂往南部中部移,天氣較穩定採蜜的機率也較大。
挑起裝滿蜂巢片的桶子,趕緊從前場送到後場去,蜂農就這麼一天不知道來回幾趟,全身大汗淋漓早就習以為常。然而最沉重的擔子,其實是這幾年來,蜂產業面臨的挑戰。
苗栗農改場蠶蜂課課長 吳姿嫺
(左)
這幾年因為可能氣候的關係,那其實蜂產業面臨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滿大的,那蜂農的收入其實是極不穩定的,那包含前幾年有寒害的影響,那也有就是所謂強降雨的影響,那蜜蜂就會有損失。
很多人會好奇問,什麼時候最適合採蜜呢?這可真的就是要天時地利人和了,首先花一定要開得漂亮,另外在採蜜期間溫度高、不要下雨也是2大關鍵,還有最後一點就是千萬不能使用農藥。
第四代蜂農 江義揚(左)
其實農藥在果農開花甚至結果的時候噴藥,雖然他可能不是對我們主要的植物去噴,可是他可能會像檳榔啊那些有的沒有的噴,可能會影響到,所以蜜蜂一出去,吃到農藥其實牠是回不來的,對,所以這一定都有影響,而且影響來不小。
面對這樣的困境,農政單位其實也都有試著提出解決辦法,不過在蜂農眼裡,總認為幫助不大。
苗栗農改場蠶蜂課課長 吳姿嫺(左)
我們農業金融局這邊,它們有針對養蜂產業去設計相關的保單,那這樣的保單事實上,今年度已經有推行,那是以氣象指數型的方式,也就是說當天氣氣候不好的時候,如果影響到蜂農的採蜜,那這個保單就可以啟動理賠。
第三代蜂農 江煥彬(右)
要靠一個投保去這樣子去取得一個保障,其實以我們很內行的人,從事這個專業的人我們在看,這個感覺上是看的到拿不到的東西,我是說它有些制定的那個(內容)是很主觀。
辛苦採集的蜂蜜,沿著管線流入桶子內,儘管這一行要承受許多的未知數和不確定性,但仍有年輕人願意接下這樣的挑戰,延續家族事業。
第四代蜂農 江義揚(左)
因為我們家養蜂養到我已經是第四代了,如果說如果我不接這個產業就消失了,那我覺得有點可惜,我們其實做這種良心產業,很難得啦
我會想要把最好的東西留給消費者,所以就想說回來接,其實回來接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
走進店內牆上無數的獎牌,身為新竹的養蜂世家,第三代的江煥彬很開心兒子願意傳承這項產業,但也道出了養蜂業的無奈。
第三代蜂農 江煥彬(右)
希望同是蜂農的大家,要知道我們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要面對問題,不要一直把責任,要去找別人來幫我們背書,或是找別人來幫我們做擔保,因為這自然的東西很多無奈,很多無奈。
今年蜂蜜的產量確實比往年好些,在乾旱期間為蜂農們帶來了小確幸,不過開心之餘,要如何應對氣候的轉變,對他們來說更是一大挑戰,江煥彬表示,除了發展產品多樣化之外,懂得趨吉避凶才是保護自己辛勤耕耘的正道。
採訪/撰述 涂至伶
攝影/剪輯 林敬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