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橫山鄉總共有11個村,最近20幾年來,人口統計少了四千多人。一年前,橫山喜市駐地工作站進駐後,就不斷的挖掘各個村落的在地文史、生態資源等,找出橫山鄉傲人的價值,更提供回鄉的青年創業、行銷等各方面的協助。不過萬事起頭難,如何長遠持續,也是接下來要面對的課題。記者林秋伶、陳靖維的報導。
橫山國中鼓隊賣力表演,氣勢磅礡下帶起了現場熱鬧氣氛。
煦煦陽光、穿過樹梢,現場集結了學校、社區、青年等13組團隊,正用輕鬆、快樂的嘉年華方式,邀請大家來認識他們。而往來的人們也在同時體驗到了一股暖暖幸福,這是合興車站廣場上所舉辦的橫山里山生活節。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 侯順耀(左)
不管他是不是橫山鄉的鄉民,也有可能是一般的遊客,大家可以感受到,我們透過這個駐地工作站,透過這樣的一個里山的創生計畫,到底我們為橫山鄉做了什麼。
在地氣息濃厚的橫山里山生活節,分成地味食堂、鄉村烘焙、橫山故事、里山學堂等類別,透過美食、文化和體驗活動,來展現一年來的成果。
三二一,請揭牌。
一年前,台三線橫山青年里山創生基地,「橫山喜市駐地工作站」熱鬧揭牌,一年來,他們不斷的挖掘橫山的故事,也透過陪伴和輔導,增加大家對地方的認同和自信。
客委會主委 楊長鎮(右)
工作站在這裡,目的也就是說,讓我們年輕人,來跟我們地方父老,大家共同來學習,年輕的向老的來學習,老的來指導我們年輕的,重新來發現我們鄉土當中,有什麼好東西,好的元素,值得重新發展起來的。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 侯順耀(左)
把它重新的包裝,重新的創新,重新的組合,來讓我們大家看到屬於橫山鄉,可能過去我們忽略到的那個真善美。
對駐地工作站來說,橫山鄉可以說是一塊處女地,因為前人沒有留下什麼資料,必須自己從零開始,但另一個角度來看,只要挖掘到什麼,就是可以握在手中的寶,只是萬事起頭難,許多鄉親一開始並不看好。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 侯順耀(左)
不管是工作坊、不管是課程、不管是所謂的參訪,我們讓各自本來獨自發展的個體,開始去做了水平的連結。
像是幾位橫山青年,因為有了工作站的協助,互相串連,在回鄉以及創業的這條路上,有了可以彼此加油打氣的夥伴。
一隻手就壓著,然後推,推。
有4個小孩的邱曉慧,常在家做點心給孩子們吃,後來做出興趣還去考證照,甚至成為學校社團的烘焙老師,
就是麵團從外面,慢慢然後到裡面,這樣才不會重覆很多次,壓下去之後,輕輕蓋就好。
橫山青年 邱曉慧(左)
我因為藉由這個提案,我先前都會去拜訪農友,然後去看他們的製作過程,然後,看他們的製作過程,還有這些東西,可不可以入在我的甜點裡面,那我們的課程裡面,就有了橫山梨磅蛋糕,然後,再來就是酸菜麵包。
不僅用在地的食材做烘焙,邱曉慧還會到偏鄉、或資源不足的地方,教小朋友做烘焙。
橫山青年 邱曉慧(左)
那因為橫山喜市的案子,讓我備足這些設備之後,其實我就可以帶著走,然後就去各個就是需要我的地方,那我就是提案做這個案子,就是小小後生做烘焙。
爐火正旺,蒸氣直冒,原本在台北做廣告行銷的陳宜偲,回到橫山已經8年,當初一心想回家的她,是回來後,才在想要怎麼開始新生活,難免心慌慌,也因為曾離鄉,她更懂得家鄉的美好,想把家鄉親人等待孩子回鄉、製作美食的心意,傳承下來。
橫山青年 陳宜偲(右)
大家都要蒸粄,要過節了,就希望小孩回來就有好吃,我就感覺那種心意,等待孩子的心意,或是準備料理的那個心意,我覺得那個心意會是我想要去珍惜的,所以我想我做粄,我每次做,就會做到,就會感覺外婆、阿婆她們在做這個食物的時候,是這樣的心情,
陳宜偲的粄已經在網路上賣了7年,直到去年橫山喜市工作站進駐,協助她完成實體店面的夢想。
橫山青年 陳宜偲(右)
我最不會的就是這個方面,他們來,幫忙我,我想要做的實體空間的第一步,我覺得那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一個感謝了,他們其實是還滿在地深耕的一個協助的單位。
陳宜偲也希望,未來這裡,會是阿婆們喜歡來的地方,將來有營收,也能回饋給她們。
橫山青年 陳宜偲(右)
每次我跟大家說,粄要怎麼做,請問她們的時候,她們眼神就會不一樣,我覺得我想要讓她們是快樂的,所以我就覺得,那有這空間,不管她們是來坐坐,來參與,我覺得都好。
橫山鄉長 張志弘(左)
當然他是把以前我們客家很多的阿婆也好,爸爸媽媽的一些手藝,傳承下來以外,主要我想,還是這些年輕人,分到我們各個社區去,跟我們社區來結合,讓我們帶動我們地方社區的活動,讓我們的社區,更加的年輕化。
紅磚房,綠窗戶,樸實的小房子,就位在內灣車站旁。這裡是另一位橫山青年陳慕貞的工坊,她專門做客家蔬食漬物發酵。
橫山青年 陳慕貞(左) 介紹
紅糟、蘿蔔乾、還有酸菜,然後這個田調的時候有學到的,還有米食類,像水粄都有。
福菜、梅酒、鹹檸檬等,都是前人保存食物的手藝展現。
橫山青年 陳慕貞(右)
我先做的發酵食,第一個學會的是味噌,然後是慢慢學之後,發現客家有很多也是發酵的東西,也是醃漬的東西,我為什麼要去學別人很厲害的,我不回來看我自己,小時候就是,環境裡面就有很多的這些。
原來,自己的身邊就有這麼多生活智慧,想找特色,根本不必捨近求遠。陳慕貞也因此研發出許多特色餐點,把客家元素拆解後,再重新組合。像這就是融合客家和西式的作法,把小時候記憶裡的點心酸菜年糕,用酥餅和起士包裏起來,以輕食的方式呈現,吸引年輕人,傳統客家美食大變身,就像這色彩繽紛的沙拉,就用桔醬來搭配,酸酸甜甜的很對味。
陳慕貞先前也在外地工作,下定決心想要回鄉時,她先放掉正職工作,讓生活多些彈性,其他時間就去學醃漬。
橫山青年 陳慕貞(右)
在長輩的眼裡可能會覺得,妳不務正業的那種感覺,但是,因為你知道,你堅持想要得到的東西、想要學到、或是想要收穫的是什麼,所以我還是決定用這樣的方式生活。
以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加入橫山喜市後,串連其他在地青年,一群人一起打拚,也能走得更長更遠。
橫山青年 陳慕貞(右)
所以當我知道有很多青年,或是也有想要做事的人,一起在這個就是基地跟喜市一起結合的時候,我就會覺得,我們可以有點類似像共享資源、互相幫助,然後我們才可以覺得我們不會這麼辛苦。
橫山青年 邱曉慧(左)
因為橫山喜市進來之後,我發現橫山活起來了,那藉由這次橫山喜市它進駐之後,我們就有了非常多的資源,他們也很努力的去配合我們,然後,我們也互相去,互相去幫忙。
新竹縣副縣長 陳見賢(右)
橫山鄉人口數本來有13000多,現在已經降到13000以下了,所以這個地方創生最重要的,就是讓我們的青年,能夠返家,我們有什麼誘因,讓我們的子弟,願意返家。
客委會主委 楊長鎮(右)
尤其我們山上,年輕人往外跑,可以創造些機會嗎,讓我們年輕人,發覺說,我們的好家鄉,有我發展事業的空間。
橫山不缺歷史、文化資源,缺的是如何把它挖掘出來,並且分享出去。跟著在地人來到山上的古道,每個人都全副武裝在整理古道,每次有什麼需要,只要喊一聲,大家馬上出來幫忙。
橫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 呂貴洲(左)
一般橫的就是比較粗的,比較粗的就是我們裁到80公分長,再來比較斜的地方,我們就先用鋤頭先剷,剷平一些,樹料舖上去,再用那比較小枝的,盡量找比較硬的,釘木樁,釘下去固定它。
橫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 陳重詒(左)
地籍圖上面是道,地目是道,所以以前就有這路,我們有查資料,它全長4.2公里,因為這裡以前有一個隘寮,隘寮那有放那個槍,有槍口,現在說法叫做射口,以前的人放槍的,所以他們取名叫做墩子銃。
橫山喜市駐地青年 林祐德(右)
墩就是土丘,就是小土丘的意思,那銃就是火槍,所以表示其實在這個位置,它是具有戰略地位的,所以它必須要去做防禦,要有土堆去做,要架火槍去防衛自己的家園。
橫山社區發展協會監事 楊竹妹(右)
我10幾歲就走這條路了,以前來山裡住,來到這裡,買到這裡的田,就常常跟著要拿鋤頭啦、牽牛啦這些,以前進進出出買米啦、買東西,早去晚回全部,要去哪裡讀書,全部要走這裡,(山裡的人要走這條路出來),對對,在這條路進出,這整個村莊,全部都走這條路,沒路好走了啦。
橫山鄉長 張志弘(左)
古道,來做修復,做修復的時候,很多我們的年輕人,就來幫忙,一起來做,只要年輕人肯投入一起來做的時候,他們,這些年輕人就會有人家講,就會在橫山鄉生根。
工業發展後,人搬走了,古道也隨之荒廢。
橫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 陳重詒(左)
因為這以前都種茶,種相思樹那些、橘子那些,現在沒有收入了,就沒人住了,像我們現在開這條路的時候,也看到很多的老房子遺跡啊。
橫山喜市駐地青年 林祐德(右)
(所以你們進來之前,這邊長怎樣),基本上就是雜草叢生,就是,(有路嗎),會有路徑,但是其實已經很不明顯了,那都是靠耆老帶路說,以前他都是走這條的,我們再慢慢的,把路徑再闢出來這樣子。
古道不只充滿故事性,生態也相當豐富。
橫山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 陳華芳(左)
牠的穿山甲洞就像這樣,牠會找那種邊坡挖洞進去,(一個洞裡面會住幾隻),有時候會兩夫妻帶牠的小孩這樣,有時候也會有一隻,看洞,像這個這麼大洞的,大部分是家族式的啦。
古道上,整路都看得到穿山甲的洞,也代表這裡食物充足。
橫山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 陳華芳(右)
這是穿山甲的食物源,很多腐朽的樹木,很多螞蟻,所以說這邊的地點,很多穿山甲,就是這個原因。
工作站進駐一年,算剛起頭,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也很不容易,短期計畫以推廣為主,讓觸角延伸到整個橫山鄉。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 侯順耀(左)
再接下來,就要從這個廣度,開始往下扎根,去強調每一個計畫,可能是個別計畫的深度,也就是從量化,變成質化。
不論是文史、生態、在地人的串連等等,都是下一個階段要再努力的方向,很多居民們習以為常、很生活化的東西,對外地人、年輕人來說,或許都是寶,找出橫山的價值、建立村落的自信,也才能將人,留在橫山。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