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客家族群大致分為五種腔調,人數最多的是「四縣腔」,而且最常被聽到。雖然很多人知道客家話有好幾種,但其中一個位在雲林的「詔安腔」大多數人卻很陌生。雲林縣崙背鄉、二崙鄉和西螺鎮,是當前「詔安客」分布最大宗的區域,但到今天還會講詔安客語的人,全臺灣已經不到一萬人。尤其因為地理關係長期受到河洛族群包圍,客家色彩正不停流失,就像是一座「方言島」,就算在地學校和民間努力傳承,消失的情況還是很嚴重,我們的記者許儷齡、左燕輝帶來的報導。


 

 

忠孝復興,轉乘板南線的旅客,請在本站換車。

 

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時,聽到廣播系統傳來親切的客語,對大家來說早已不陌生,尤其很多民眾對於這一句客語,超級熟悉。

 

坐電扶梯个時節愛企好,手乜愛搬好勢來。

 

多年來,進入公共場所或是公部門機關,已經能聽到客語,今年還有主管機關啟動跟民間單位攜手,在賣場推動「客語聲望」和「族群主流化」,讓客語自然而然進入生活。

 

這些一般生活中常聽到的廣播客語,是客家話的「四縣腔」,在臺灣的客語腔調裡是最多數,大家都不陌生。然而,其中有一個可能包括客家人在內,多數人都不熟悉的「神祕」腔調,可以說是極為特別,而且不論是語言或文化,現在都受到積極保護。

 

中臺灣西岸的雲林縣,一般印象母語都是臺灣台語,不過事實上,位在濁水溪左岸的崙背和二崙甚至西螺,幾百年來有著自己的腔調,也就是所謂的「詔安客語」,不論在地理位置上或客家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

 

這些年,地方和主管機關固定舉辦的「詔安客家文化節」,將客家族群中,這個少數中的少數,緊緊維繫、牽連起來。尤其前幾年全球遇上百年大疫,當時地方上所有人都很緊張,就怕照亮小村莊的在地特色「迎火把」活動被牽連熄滅,因此疫情過後在崙背鄉復辦的時候,鄉親們一掃陰霾。

 

5、4、3、2、1,請點燈。

 

保護「詔安客」的活動之一「詔安客家文化節」,重頭戲「迎火把」是早期先民舉火把守望家園的日常,雖然經過時空轉換早已式微,但是在詔安鄉親們堅持傳統又積極創新下,這個活動不僅凝聚了文化語言,也代表持續照亮自己的村莊。

客委會副主委 范佐銘(左)

大家認識文化之後,要開口講客家話,我們把詔安腔這個少數腔調,可以透過這樣的活動,大家可以順利來傳承我們的詔安客。

 

在活動熱絡、火光絢爛奪目的背後,暗藏詔安客家文化流失的危機,在雲林縣超過67萬的總人口數中,設籍客家人口數約5.7萬人,但隨著時代變化,如今還會講詔安客語者,已不到1萬人,詔安客語、民俗文化等有形、無形文化資產,都在急遽流失。

詔安客家文化館館長 楊永雄(右)

詔安客家族群,早期是福佬化很嚴重,所以我們在跟閩南人都混居在一起,所以整個族群文化也不太容易凸顯,但是所以我們在推這個族群文化的時候,我們當然去找我們的特色,那我們把它綜合起來,我們找到三個比較具有特色的一個項目,就是武術的部分,沒問題,早期西螺,大西螺地區武術是全臺有名的,那再來就是那個布袋戲的部分。

 

詔安三寶「布袋戲、開口獅、武術」中,提到布袋戲,「隆興閣掌中布袋戲團」團長廖昭堂,2千年時創立「詔安客語布袋戲」,就是因為不忍見詔安客家文化流失,將劇本翻用詔安客語演出,希望語言能透過藝術文化,流傳下去。

隆興閣掌中劇團團長 廖昭堂(左)

我覺得說我來到這個世間,有盡到我的責任,剛好我會講客語,我講客語那我就教孩子講客語,不然孩子有些客語,客語講得不是很好,學校老師教,加上我也配合教,教到他們會講進而產生興趣。

 

20多年來,廖昭堂不只長期推廣客語布袋戲,更前進校園,培育布袋戲的文化種子。

崙背鄉東興國小教導主任 廖振傑(左)

我們的詔安客語跟文化,在學校的傳承是非常緊迫的,我們的學校教詔安客文化,是有包含語言方面及藝術方面,語言就是從課程裡面,安排一禮拜一節的詔安客語的學習。

 

記者 許儷齡(左)

詔安客所處環境使用人數少,還有周邊環境都是河洛庄,面臨傳承危機,許多學校積極想辦法,希望小孩從小有機會多接觸,更要多講「客語」。

崙背鄉崙背國小校長 李秉承(左)

有一些人就會說我又不是客家人,我是河洛人、我學這個幹嘛,還有說學客語未來有什麼發展嗎?這些都是家長會想問的,那我會想說客家是文化,學會這項語言未來可望增加競爭力。

 

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發現,如果照著課本教,學生們容易興趣缺缺,因此特別為孩子們創作詔安客語歌謠,從歌唱中幫助語言學習。

客語老師 李玫瑤(右)

教客語的困難在於,有些孩子會問說我學英文就好,我學客語要做什麼,所以我不停思考應如何引領孩子喜歡學客語,喜歡上詔安客語的課,所以我們有做很多歌出來,教孩子們唱。

 

五月節猶吂到位,學校種个楊梅即打真賁啊,紅紅个楊梅,細細粒,像手指尾恁大,食起來酸激激。

 

學校是傳承、教學的重要基地,不過擺在眼前的困難,是師資不足這個很現實的問題。

客語老師 李彩豐(右)

雲林縣的客語老師可以說、可以教學的,真的很有限,有的人可以教,但卻面臨工作的問題,因為我們的鐘點費,一節課300多元,1禮拜6節課,1個月下來其實並不多,所以對老師來講也有現實的問題。

 

客語老師坦言,師資有限、鐘點費不高,再加上往往一位客語老師,得包辦一整間學校所有的客語課程,其它還有像是要指導社團或藝文比賽,業務包山包海,不能說不辛苦,很多人都是靠著一股熱情和使命往下走。

崙背國小校長 李秉承(左)

教書必須具備專業,並不是會講客語就可以擔任老師,所以這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所以能夠教學的老師很有限。

世界客屬總會雲林縣分會總幹事 李碧圓(右)

以前很多人都會講詔安客語,越來就越少了,那我有在學校教客語,教小孩客語。

記者 許儷齡(左)

雲林詔安客家人主要集中於二崙、崙背及西螺等地區,不過就連這些地區,也越來越少機會聽到有人在講詔安客語了,學者認為主要是地理位置的關係,還有許多年輕人離鄉出外,種種原因綜合起來,詔安客語很容易流失。

二崙鄉來惠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賴十全

鄉下難賺食,所以青年,例如說像孩子們重視教育(出外就讀),教育完成、當小孩長大後,就在外面就業賺錢了,就在外面生活了。

二崙鄉來惠國小校長 程雲鵬(右)

小朋友他們在國小學習,像我們學校是學習6年,都是詔安腔的客語,那6年之後,他們上了國中、高中,已經沒有銜接的課程了,那所以他們學習的地方,目前都僅限於學校,那在課後之後,他們其實使用的環境,真的是非常少。

 

根據客委會公布的110年「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預估大約40年後,客語使用人口可能為0%,也就是客語將會死亡,而客委會指出近年客語推廣政策,已努力抵擋自然流失率的衝擊,其中還點出有17.6%的客家學齡兒童(6-15歲),僅在學校客語教學講客語,很多老師們認為,還有一點很重要。

客語老師 李彩豐(右)

我認為是社區要加入會更好,社區的時間,大家都是工作結束後晚上回家,社區內大家共同學習,大大小小一起帶來社區。

崙背鄉崙背國小校長 李秉承(左)

社區跟學校是一體的,要設想如何讓他們覺得,孩子進入校園就如同走入社區,社區的人就像進入校園,要和孩子們相互陪伴,這是必須做的事情,不然如果詔安客一直閉門關起來,關到最後就會消失。

 

調查指出,在家庭方面,客家民眾在家庭內,跟家長、親戚長輩、子女等家人,使用客語交談的比率逐年降低,客委會提出所要做的是,持續從家庭、學校和社區,營造客語環境。

陽明交大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羅烈師(左)

不過最少還是在學校,如果真的有辦法講,是還有機會啦,不過最好還是要加入社區、社區的力量,不過如今我們都知道越來越困難,真的越來越難,很多家長認為這沒關係啊,欠缺危機感。

 

開始念這些字句,從”吃飽了嗎"開始,我吃飽了嗎,吃飽了,好 很棒,接著再繼續。

 

很多學校都積極跟周邊的社區協會串連,像是透過帶著學生走讀社區,認識環境,從中增加對土地的認同。

二崙鄉來惠國小校長 程雲鵬(右)

藉由社區的走讀,讓學生們去體會到說,早期先人祂們在這邊,為什麼有這樣的建築形式,然後去了解到說,近年來包括整個社區的發展營造,有哪一些特點。

 

社區也扮演著關鍵角色,崙背與二崙鄉的地方館舍,經常鎖定主題辦營隊和活動,邀集在地人投入參與,還從中活用歷史空間。

二崙故事屋計畫主持人 劉珮儀(右)

二崙故事屋屬於詔安客家的一個聚落,所以其實在二崙的話,60%都是詔安客家人,可是在學童的部分,因為在家庭語言的部分其實很少說,所以他們對於在地文化認識其實是滿有限的,那因為我們是一個文化館舍,我們覺得說有傳承的一個使命。

陽明交大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羅烈師(左)

因此我認為必須想辦法,專案來支持少數腔的社區營造,另外,這種支持可能不僅只有社區的人要做,可能還要找部分外部的人,因為身在其中,你並不會察覺事情有什麼重要性,社區、學校、薪傳師,可能可以加入一些外部的專家,定期來做一些類似社區營造的擾動等事情。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大家都知道傳承文化必須向下扎根,但對人數跟區域都極少的「詔安客」來說,要傳承確實難上加難。現在,鄉親們很有心、力挽狂瀾,未來能不能減緩語言流失,成功捍衛文化,很多人都在期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