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前的莫拉克颱風,三年後或許已被大多數人遺忘,只偶爾在一些新聞事件中被提起。對曾經的重災區來說,重建仍是進行式。風災時高雄六龜許多地方都成為孤島,各地志工紛紛湧入協助,等救災工作告一段落,外地志工漸漸離去,六龜人體認到,接下來更是漫長的復原工作,災後成立的六龜重建關懷協會,持續關懷地方,而災後93天創立的社區報「荖濃溪望」,在當時消息混亂、人心惶惶之際,是穩定民心的力量,雖然後來曾因經費不足停刊兩次,訪查工作卻不曾停歇,繼續記錄六龜。<劉老師,你剛幫小孩子洗澡喔,喔,是喔,洗澡喔,伯母不好意思喔,不會。>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的社區報編輯員,這天來到新威的客家老伙房採訪,有人負責拍照、有人負責記錄。
<用這個這樣子給它標示,就是經過門口看到堂字擺中間,就知道是六堆的客家人,北客沒有喔,北客好像比較少看到堂在中間,對啊>
六龜鄉的「外三村」,新興、新威、新寮,是傳統客家庄,至今還有不少老伙房,每個角落都有典故。
<有些會放一些祖訓,對、對、對,那個老祖先留下來要勸,就勸勉他的子孫的一些話,它這兩邊左右是完全只交代就是來源,從哪裡來,又經過了哪裡,再經過哪裡,我們的根啦,就是他們祖宗的來源的那些,所經歷過的地方。>
時代變遷,老伙房裡的每項文物都成為稀有寶貝,廚房裡也有故事。
<像你們灶神也是一樣就一早,對 也是早晚一炷香早晚上香,和那個拜祖先一樣。灶神,對啊,他們還有侍奉灶神啊,這裡呵,對啊,那個,我上次那個,哇,很久沒有看到這個灶神的神位了,這麼傳統的,你現在就只有貼一張紙。>
為了發掘與記錄地方故事,編輯員有時候一個地方得跑好幾趟,和鄉親建立感情。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社區報編輯 溫夏玉]
因為我不是去一次,去很多次,他就對我們沒有防備心,每次社區報出來,我就會拿去家裡給他們看,對,讓他們知道說,我們不是隨便要做什麼事情。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社區報編輯 潘麗華]
那我們就先跟他哈啦,然後我們再切入主題下去,然後再去訪主角重點的部分。然後第一次訪,我們覺得還不夠,回來文章寫一寫還不夠,再訪第二次,第三次,N次的這樣去訪。
想起剛開始的採訪經驗,可發生不少趣事。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社區報編輯 潘麗華]
(所以一開始都會怕怕的)。會啊 還是會啊,都會找伴,找伴說一起去訪,對啊 會想說,不過我不認識他要怎麼辦。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社區報編輯 林子芹]
山上也光復路、河邊也光復路,都是光復路,所以他們沒有說,我們幾巷、幾號什麼的,沒有,它就一整條都是光復路,對,所以你會摸,你要找他們家都要一直打電話,你在哪裡,可是你也沒有一個那個招牌什麼的,沒有。
<像那朵這樣差不多開幾天了,那朵花,那個喔,現在比較白的那朵,那個全開的那個,那個可能十幾天了,十幾天,十幾天,有辦法在上面撐十幾天喔,可以啊,接下來它就會乾掉了。>
五顏六色的玫瑰花爭奇鬥豔,除了記錄文化,產業也是著墨重點。美麗的玫瑰花開滿園,大家像是進到大觀園般好奇直發問。
<因為這個比較短啊這支是混到冰火的,這等於就不要了嘛,那個不要了,太短了啦,太短 那不要,太短了。像這種情形,你要把它留三支還是只要留中央一支,留中央那支有花而已,這顆喔,對啊,這樣很可惜耶,我覺得可以留旁邊這些,那個沒有用,這個不會長嗎,那個不會長,以後也沒有人買,我們現在是要買這枝一整枝的。>
一步一腳印,踏遍六龜每一寸土地,不論是社區人物特寫、在地產業等都是採訪主題。不過,這只是製作社區報工作的其中一項,後頭還有繁複的後製。
<刊頭一期只有一個,來 我們看看其他的版面,就變成小龜龜了,只有刊頭才有這隻大的。頭版這個你看我們這個都有設定好了,那他現在開出來的這個範本,它的欄位也是四欄。>
編輯員都是協會向勞委會申請,多元就業方案的人力,從來不曾接觸過採訪、編輯,一切得從頭學起。
<拍很多照片回來,因為編輯很累,結果就疏忽掉,那個照片應該要歸檔,怎麼歸檔、怎麼建檔,檔名的這個部分都疏漏掉,後來我備份的時候我就,這個不是放在社區報的照片嗎,你看 來,來 注意看,它的檔名是不是叫路人甲,對 路人甲,對,所以這個要注意一下啦。>
文章撰寫、相片挑選,都關乎一篇報導能否吸引人,因此版面編排就很重要了。
<字數很重要,有時候我們必須遷就於字數,當這篇文章已經被修到,我們認為絕佳了,不能再縮小或不需要再放大的時候,我們的照片的數目跟大小,就必須去遷就文字的多寡。>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社區報編輯 林英雀]
真的,一篇要出來的一篇稿子真的很難,對,所以常常真的,每次為了趕一篇文章趕到三更半夜還是趕不出來,那時候真的很頭痛。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專案管理 張運正]
我們一開始對於,一篇社區報的一個報導的一個那個精髓,其實一開始都抓不著。因為這種觀念的東西,它不像操作技術那麼容易的可以傳輸,那必須是慢慢建立一點一點的累積。
原本只是在家在帶小孩、煮三餐,這項工作是個挑戰,卻也讓他們走出家門,成長許多,更從和居民的交流中得到許多回饋。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社區報編輯 潘麗華]
長輩的那種需求也不多,他只是要我們這些下一代陪他聊天而已,會感動啦,他和我們說話的時候他會說出,有時候會講出他們,他這一生然後人生一些大道理,會勸,在採訪當中也是得到很多老人家的智慧。
<記帳才知道,對 記帳,那你有識字啊妳收起來,啊,妳也識字啊。我也是慢慢學啊,如果說有我不認識的字我就寫起來>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社區報編輯 林子芹]
出來工作之後,才知道說,原來我們六龜不是我想的那樣,它有很多的,像一個小街道、小村庄、或者小居民,他們有他們自己的一個故事。
然而說起協會自己的故事,時間得回到那年的颱風。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也為六龜帶來前所未有的災害,路斷屋毀,國軍進入搶救,志工也從全國各地湧入支援。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理事長 楊平安]
因為有這麼多人要來幫忙,這個時候我們六龜的本地人,就自然而然,就無形中的一種默契,就形成一個指揮系統出來,就這樣,然後就,然後六龜的志工,在指揮從外面來的志工。
待救災工作告一段落,本地志工們覺得,這是漫長的復原工作,因此成立協會,持續協助災民重建。但當時災區消息混亂,災民徬徨無助,為了有一個正確發布新聞的平台,「荖濃溪望」社區報,在災後第93天創刊了。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理事長 楊平安]
政府有什麼規定,然後災民有什麼權利,那我們能從這個社區報發給各戶去,讓他們知道,你不要聽別人的,看這個最準。
荖濃溪流經六龜十二個村落,也因為抱持著對於這塊土地的希望,因此取名「荖濃溪望」。社區報成為凝聚居民力量的第一步,讓大家有了方向和依靠。只不過發行社區報不是想像中簡單,期間曾經因為經費不足停刊兩次,但訪查工作卻不曾停歇。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理事長 楊平安]
我們每個禮拜做家庭訪問的,這些資料我們就慢慢建立起來,所以一旦我們申請到經費,我們很容易就發行出去。
楊平安說,堅持製作社區報是一個理想,也是想為六龜留下紀錄。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理事長 楊平安]
後來我們就想說,給六龜地區所有家家戶戶留下一個回憶,為什麼,因為水災沖走了很多東西,家家戶戶有一些沖走了,那我們就做一些記錄,做一些回憶。
[六龜鄉花農
謝清芳]
報地方的,從哪個(地方)開始怎麼樣發展的過程,他們都報導得很清楚。
[六龜鄉民
傅德昌]
至少,提高地方的文化啦,有正面的這樣的影響,有這個這樣的地方報,因為它比較簡潔,比較簡潔,同時對於地方各種特色,一般人比較熟知,不是說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報什麼,天南地北什麼哪裡的東西,我根本就很生疏的。
懷抱著對土地的愛,他們持續關注別人不會注意到的地方事,也常藉著發報機會,和居民接觸、溝通發覺鄉親需求。
<阿姨,嗨,你好,我現在在重建協會,有什麼事嗎,我們這次的那個社區報,對啊,我現在在重建裡面了,真的喔,對啊,沒有做生意了,現在就幫他們做一些報紙啦,像這次是我們的飛鷹大隊。>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社區報編輯 林子芹]
因為為了就是要讓居民知道說,我們對六龜的用心,然後我們在發掘什麼樣的小故事、大人物。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理事長 楊平安]
因為我們遍布在六龜所有的村落,那麼有弱勢的,我們就會通知區公所,然後通知社會局這樣,然後在去年,社會局那麼也要我們做兒童少年的這個重建。
<14枝50,然後呢,不是、不是 這裡,我是說這裡,社區活動中心裡,是這一個裡,裡面有什麼,里民聚在一起。>
重建工作持續進行,陪著六龜一路走來的協會,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也隨著時空轉變而調整。在六龜,隔代教養、外籍配偶、或是單親的家庭不少,去年開始,接下社會局,弱勢家庭兒童少年社區生活照顧方案,在小朋友放學後指導功課也陪伴他們。
<圍巾245元,然後它比帽子貴,它比較貴喔。>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社工 張瓊玉]
可能就是一個小孩子,他可能有一些偏差行為出現的時候,或許並不是他本身,有時候是因為家庭的功能失調,我們就是會進入到家庭來做一些協助這樣子。那我們也會定期舉辦一些,家長的支持性的活動,譬如說他們是屬於單親的團體,我們就會針對單親的團體辦一些課程講座。
從志工團轉而成立協會,從協助救災重建到現在的多元服務,協會服務的範圍更廣,只希望家鄉變得更好。歷經風災,六龜人更團結、堅強,「希望專欄」上一個個期許,寫著六龜人的盼望,用在地人角度,報導在地人事物的「荖濃溪望」,不僅為六龜留下重生的紀錄,更是鮮活的、動態的地方誌。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