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 問問客家人的祖先,幾乎都來自同一個地方,那就是中國的廣東省,廣東可說是客家人的大本營,目前這裡還有為數 約2100萬的客家人,幾乎是整個台灣的總人口,大部分的廣東客家人,現在還是過著極為傳統的生活,一個大家族同住圍龍屋,燒柴生火煮飯 養雞養豬 自給自足,這些景象在台灣客家庄 可說完全看不到,今天客家新聞雜誌的鏡頭,就要帶您深入廣東 進入圍龍屋,一窺原鄉客家人的樣貌,另外 我們還要到蕉嶺,看一場 徐氏家族的萬人祭祖大典。
81歲的阿婆 用爽朗的歌喉吟唱出客家山歌,歡迎我們到訪,這是梅縣最具代表性的圍龍屋,仁厚溫公祠,溫公祠建於明朝,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是一間住家和宗祠合一的建築,中間的堂屋是全屋核心,也是祭祖 議事 和宴客的地方,八行橫屋矗立在堂屋兩邊 整齊而對稱,後方三重弧形的圍屋,形似長龍 美如彩虹,配上正前方半月形的池塘,使得整座建築的外形 成一橢圓形,圍龍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在長期以柴火 作為燃料的客家山村,可是防火的最佳法寶,還有蓄水 養魚 防旱的功能,酷熱的夏季 南風掠過池塘水面,還能給屋內帶來涼爽的水氣,另外 在堂屋跟圍屋之間,還有一個半月形的「化胎」,則是圍龍屋重要的風水。
看著空蕩蕩的圍龍屋,很難想像阿婆講的過年盛況,以前就在這裡擺桌吃飯的小孩子大了 各自分飛。
睹物思人,阿婆想念出外打拚兒孫的心情 表露無遺,昏暗的燈光下,老人家佝僂的身影,更透露出一股孤單的氣息。層層堆疊的黑色屋瓦,也堆疊著居住者的血緣親情,但大部分圍龍屋幾乎都一樣,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住在這裡的居民 只要有機會都想往外發展,有些人選擇離開 到外地打拚,有些人則是把裡頭的圍屋拆掉,改建成兩、三層樓的小洋。
阿婆的月光光童謠,跟台灣的版本有些不同,但逗趣的內容 仍是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這裡是廣東的另一個客家聚落,豐順縣的建橋圍,走在這彎彎曲曲的小巷子裡,真的有一種古樸的風情。
宗祠前一整排的石旗杆,也見證了這個家族風光的歷史。
一群桃紅色的雞 在石堆中悠閒的散步,可別以為牠們是什麼變種雞,這是因為圍裡家族眾多,為了辨別方便,每戶人都在自家牲畜身上 做上記號。
一隻肚子大到拖地的豬,大搖大擺地在散步,白髮蒼蒼的阿婆 正在井邊打水,一位婦人在巷弄裡來回穿梭挑水,圍裡的生活看似悠閒自在,卻也隱藏著 貧困所帶來的無可奈何,一棟棟黃色的泥磚屋,像是不甘被遺忘似的,各自述說著古老的故事,而屋裡的人們,對於我們這些來自台灣的客家人 突如其來的拜訪,不但不排斥 反而熱情地招呼我們,除了好奇之外,更多的是 同為客家人的親切。
這天是清明節,也是廣東省蕉嶺 徐氏家族祭祖的大日子,跟台灣不大一樣,蕉嶺的客家人祭祖像是辦喜事,鑼鼓陣打前鋒 舞獅隊伍穿梭其中,整個祭祖隊伍綿延達好幾公里,大老遠就可以感受到熱鬧的氣氛,雖然天公不作美,但是不減徐氏家族祭祖的熱情。清明節這天 全蕉嶺只有徐氏家族祭祖,因為在中國 清明節是不放假的,因此徐氏宗親 全都是請假回來的,把祭品一樣一樣擺出來,不論是擺放方式還是製作過程 可都是有學問的,除了有糕點 水果這些 還有全豬 全羊,不過最特別的就是,祭品裡的雞和鴨,有的是生的 肚子還是朝天的。
徐氏開基祖第一世的探玄公 是元朝末年人,這座墓是在探玄公 死後一百多年才興建,至今也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墓園裡有三座墓碑,左邊的就是「公太」探玄公,中間是探玄公的太太 「婆太」田太孺人,特別的是,右邊還有一個「外婆太」 發祥劉太孺人。
客家人的習俗,往往有一位女性祖先 會特別受到尊崇,子孫稱之為「婆太」,在中國一些客家庄 也還保留了這種習俗,而我們也發現 這裡的客家人祭祖前,並不會先拜天公和伯公(土地公),墓前的香灰更是積了厚厚一堆。
在墓園另一頭 一群人聚在樹下,有人拿著木梯子爬到樹上,把樹枝都給折下來了,當地人稱這為「採青」。
這個人身上背著一台攝影機,手上還抓著相機,到處取景 拍攝祭祖的場面,他是來自台灣南投的徐大鈞,這是他生平第一次 來到中國原鄉參加祭祖大典。
台灣與中國,雖然因為政治因素隔離,卻怎麼也隔不斷濃濃的血脈親情,兩岸客家人即使文化不同 生活方式不同,但一開口就是熟悉的客家話,馬上拉近彼此的距離,廣東 是大多數台灣客家人的原鄉,在這裡,我們欣賞到 客家圍龍屋的建築之美,也看到客家人傳統的生活樣貌,跨過黑水溝,我們感受到最真的感動。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 黃訓湧/李鴻祺
剪輯 黃訓湧
- Apr 25 Wed 2007 16:41
17集-廣東客家原鄉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