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國際間處於冷戰,為了爭取反共盟國支持,台灣於1959年開始成立援外農業技術團隊,如今成為少數推動國際農業合作及技術輸出的國家,也因此改善當地人民生活與經濟,目前派駐各國技術團成員中也有不少客家人,其中來自苗栗頭屋的潘生才,已經投入海外農技服務20多年,3年前更赴瓜地馬拉,帶領4位技術團員,教導當地農民種植木瓜外銷,改善他們的生活,只是他也得犧牲與家人相聚的時間,只有每年農曆春節能回趟苗栗老家陪雙親。

一粒粒碩大飽滿的木瓜改變了瓜地馬拉農民的生活,位於瓜地馬拉北碇省,本來一片荒蕪的50公頃農地,8年多來,在台灣技術團協助下,成為木瓜計畫園區,一年外銷北美洲的產值達2億4千多萬元,幕後推手,就是來自苗栗頭屋的潘生才。

[駐瓜地馬拉技術團
團長 潘生才]
瓜地馬拉,我們就想,地方這麼大,我們不可能種差不多一分地、兩分地,地那麼大,一種就好幾甲,也想到,瓜地馬拉比較靠近美國,我們也在想,瓜地馬拉人吃不了這麼多的木瓜,那我們就想到木瓜生產來外銷到美國去。

即使當地氣候溫和,木瓜生長迅速,但蟲害與水患卻令農民十分困擾,技術團成員,為了改善木瓜產量和品質,身為團長的潘生才不時加班,常是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的人。

[駐瓜地馬拉技術團
計畫經理 林以巋]
潘團長是,都在幫我們辦公室關電燈的,意思就是說,他總是最後離開的,最後離開辦公室,犧牲自己的休假時間,陪著大使下鄉,或陪著其他一些慈善活動,就像慈濟,一些慈濟的活動,發放的活動他會也都是盡量配合啊。

即使許多友邦物質條件不比台灣,但每當看見農民克服環境限制,收成時的喜悅,潘生才就覺得非常值得。

[駐瓜地馬拉技術團
團長 潘生才]
我對這樣援外工作很有興趣,因為,他們有需要這樣的農業技術,我們國際合作基金會,去幫忙他們,有一個成果他們很開心,我們看到他們開心,也是我的成績,所以這個援外工作我是做得很開心。

今年49歲的潘生才,其實從小家境並不富裕,放學還得幫忙家裡農務,父親常常在茶園裡告誡他讀書的重要,因此除了熟悉農事,他也一路攻讀農業學位充實專業知識。

[駐瓜地馬拉技術團
團長 潘生才]
摘茶的時候,我爸爸很會講,講一些故事,像昔時賢文,那些道理比較深,慢慢地知道它的道理了,讀書也還可以,所以高農讀完,就想要試著考考看。

民國79年,潘生才剛退伍,聽到農技團正在招考,憑著對農業熱忱,和一股想出外闖蕩的膽識,他決定把握機會出國一展所長。

[駐瓜地馬拉技術團
團長 潘生才]
也有長官看到覺得,這個年輕人還不錯,他就跟我說,你可不可以留下來,我有一個助理的職位保留給你,但是我是想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主要不是為了賺錢,最主要是我讀書,從職校,高農到專科到大學,就從事這種畜產學習,去外面又是自己的興趣就想說到外國看看。

翻開一張張相片,當年第一次外派巴拿馬的情形,潘生才還記憶猶新,憑藉專業素養,他逐漸克服語言與文化隔閡,贏得當地人民信任。

[駐瓜地馬拉技術團
團長 潘生才]
你對這個環境你要去適應啊,要學西班牙文,用更多心力做事情,有時候做事就會忘記思鄉的問題,你會想說,來這個國家也很好,當地人也想說,你台灣人這麼遠,來我們國家幫忙,幫忙我們,對我們也很尊重啦。

對外派農技人員來說,最煎熬的莫過於與家人分離,潘生才也曾因此萌生退意,在前輩和家人的鼓勵下才繼續投入海外農技服務。

[駐瓜地馬拉技術團
團長 潘生才]
是長久時間不在家,如果有小孩的人去,往後做父親的人不在家,以後回來看小孩,小孩會問你,你是哪裡來的叔叔,那時候的感受也很重,很深,我就想,技術團四年也學到一些經驗,到時候回台灣找一份工作。

一年一次的返鄉假期,派駐各國的農技人員跟潘生才一樣,先得安排時間參加農業、國際關係等,研習會議,孝順的潘生才,只剩下農曆春節能回趟苗栗老家,陪伴年邁的雙親。

[潘生才父親
潘松遠]
小孩出外工作,一年才回來休假一次而已,一開始的時候就比較會思念,到後來習慣就好了,為了賺錢啊,家裡不是說很多工作,如果有很多工作就不需要出去。

陪父親一同上山釣魚,是潘生才一年中難得的悠閒時光,遊歷許多國家後,每次回國,他更感受到台灣溫厚的人情及生活的富足。

[駐瓜地馬拉技術團
團長 潘生才]
那些落後的國家,國家全部沒錢,沒錢你要怎麼去照顧你的百姓、人民,很難喔,像你這些公共設施,全部沒稅收,沒稅的來源,沒辦法做,所以台灣來說的話是,我想起來是人民的天堂。

駐外生涯22年,從太平洋島國到中南美洲,潘生才發揮農業專長,幫助友邦人民脫離貧窮,為台灣與友邦建立起真摯友誼,也實現自己的夢想,活出精采人生。

採訪/撰稿 陳鴻偉
攝影/剪輯 林敬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