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週客底系列報導,所謂「客底」客家人,除了許多並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更多的是根本都不會說客語了,尤其要找出這些隱形的客家人,已經很不容易,找出來之後,還要讓他們有族群認同感,更是難上加難。這幾年,從中央到地方,都努力試著透過文史資料的考證、辦活動等等,希望能讓這群「客底」客家人,找回自己的認同,不過過程卻是困難重重。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嘉義溪口國小的學生和在地民眾,老中青總共40多人,用演戲的方式,來呈現早期先民如何渡過黑水溝,來到臺灣開墾打拚、建立家園的故事,自己家鄉的歷史,自己來訴說。
嘉義縣溪口國小校長 陳媺慈(左)
這個戲劇我們總共有,孩子訓練了大概有4個月,那我們有18到21位孩子參與這些演出。
民眾 郭小姐(左)
民雄跟溪口大部分,一般是隔壁鄰居嘛,可能都是閩南人,結果我們今天來到這邊,才知道說有客家。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04024~004901
除了戲劇表演外,溪口鄉公所還特別安排「尋客小旅行」,帶著民眾認識溪口的人文地景,而且還能親手製作地方特產「鳥仔餅」,吸引許多民眾來參加。
嘉義縣溪口鄉長 孫維聰(右)
全臺灣總共有6個案子中,只有我們溪口鄉,是由溪口公所自己執行,那我們希望藉由這樣子的一個活動,讓孩童能夠更認識,我們溪口鄉客家的一個歷史,那我們也希望將這樣一個客家的歷史,能夠做一個傳承,讓我們這樣的一個歷史,在我們溪口鄉可以被更多人認識。
溪口鄉公所從111年9月開始,執行客底文化發展試辦計畫,大大小小的活動總共辦了大約40場,包括客底共學、田野尋根、教材編印、戶外教學、武動溪口、尋根小旅行等等,要讓民眾重新認識溪口這個客底鄉鎮。而其中在國小舉辦的「我的開基祖」活動,更是帶著小朋友去查資料,並且以手繪族譜的方式,來認識自己的家族。
嘉義縣溪口國小學生 靳詠晴(左)
一開始比較難而已,(為什麼),因為要查資料,(那妳查了哪些資料),我直接寫出來。
嘉義縣溪口國小學生 柯鴻睿(左)
老師修改了很多次,(為什麼),因為我寫錯。
嘉義縣溪口鄉文化生活館長
王秀眉(右)
客家人他們在一些習俗的部分,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當初上課的時候,有請老師到戶政那邊,跟著孩子到戶政那邊,去調這個戶籍的手謄本,然後再從這樣子的手抄本裡面,去介紹讓孩子去認識。
嘉義縣溪口國小校長 陳媺慈(左)
也讓我們的孩子更深刻的去,認識了解我們來自何處,那我覺得說在計畫的執行當中,也讓我們的孩子,其實呢讓我更感動的,他們跟,就是呢我們的祖父母的那一輩的情感,更加地綿密,因為我們就是在族譜的調查的部分,才發現說,原來阿公、阿嬤,他們各個是說故事的好手。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25615~031009
嘉義縣溪口鄉,早年客家族群大約占41%,不過都已經「福佬化」了,透過活動,要讓孩子們認識自己家鄉的歷史。
嘉義縣溪口鄉文化生活館長
王秀眉(右)
0059以溪口鄉來講,它最高的學府只有到國中,那我們對於扎根這個教育,非常的重視,因為如果在這個扎根的教育的部分,沒有從國小去落實以後,那可能孩子他們畢業以後,對家鄉是沒有印象的。
不少客底聚落,這幾年透過不同的方式,像是文化節、工作坊、生活營造等等,致力凝聚社區共識、提升客家認同。
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每年國曆十月的最後一個禮拜休假日,就是彰化縣三山國王客底文化節舉辦的日子,彰化縣內的三山國王宮廟,從民國91年開始,由39間三山國王宮廟發起成立聯誼會,每年由縣內不同的三山國王宮廟輪流舉辦活動,去年則是輪到了埔心鄉的霖震宮來主辦。
彰化縣埔心鄉霖震宮主委 劉鎮榮(右)
歡迎我們39間宮廟,所有我們的友宮來到我們霖震宮,也藉由這次的活動,可以讓友宮都知道我們埔心的特色,以及霖震宮的熱情。
埔心鄉位於彰化縣的中心,北邊是大村鄉,東邊是員林市,南邊是永靖鄉,西邊是溪湖鎮。埔心鄉地勢平坦,是彰化平原的一部分,早期稱為「大埔心」,民國34年更名「埔心」,面積大約21平方公里。
彰化縣埔心鄉長 張佩瑩(右)
我們埔心鄉目前有3萬多人,有80%都是我們的客底的,我們有20個村,我細數過,大概有將近11個村以上都是客底人,埔心算是比較晚開發的鄉鎮,所以我們很多的,沒有外來人口,所以保持了很多的客家元素,還有客底人在這邊。
地方文史工作者 邱美都(右)
尤其是饒平客,詔安客,還有平和客,福建的平和客,漳州客都有,主要的饒平客在哪裡呢,在埔心,這裡是埔心,隔壁的永靖、員林、田尾,還有一個竹塘,這5個鄉鎮的饒平客比較多,比如說這裡是埔心鄉,埔心鄉姓張啦、姓黃啦、全部都是客家,饒平客,所以埔心鄉的饒平客,至少有7成多啦。
彰化縣長 王惠美(左)
我們的彰化縣可以說福佬客有40萬人,那在我們建縣之前,他們就在我們這裡篳路藍縷,開墾了非常多的園地,那但是因為慢慢的同化了之後,反而我們一些客家文化,並沒有說深植在大家的生活中,反而慢慢慢慢的也變閩南化了,希望大家能透過文化、宗教,透過產業、觀光,讓我們地方的經濟可以更加好。
藉著盛會,不僅熱鬧慶祝,也期盼能喚醒鄉親的客家意識與認同。
彰化縣埔心鄉長 張佩瑩(右)
像我自己本身也是客底人,客底對不對,但是我從以前小時候是,從爸爸的口中有一些耳聞,那真的要有接觸到,實際像今天的文化節來體驗之後才發現說,原來客家有這麼多的蘊含,然後慢慢了解,然後才會有這種歸屬感。
過大路,牽小孩。
相較於屬於都市型的員林市,埔心鄉相對的,還保留許多傳統建築,而這也成為尋找客家痕跡的線索。
地方文史工作者 邱美都(右)
埔心、永靖的伙房很多,伙房因為在,也有宗祠,所以族親雖然可能搬家去別的地方,但是過年過節會回來,所以大家都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過年過節就會回來。
彰化縣埔心鄉客底文化節導覽 詹秀貞(左)
埔心鄉有85%是客家人,但是很多好朋友來了之後,我們在講堂號的時候,他們才恍然大悟說,原來我們也是客家人,因為我們已經被福佬化了,已經300多年了,所以很多人,包括他們自己的,比如說,堂號他們也不知道,所以有時候我們在做導覽的時候,我們會跟他們分享說,你們什麼姓氏、什麼堂號,有可能你們會是客家人。
9成以上是客家人,而且大部分都姓張,這邊大部分都姓張,姓張為主,那就算現在已經是時代的變遷,然後很多外圍的人都搬進來了,還是有6、7成是客家人。
小心車子喔。
臺南市白河區竹門國小校長簡辰全,正帶著遊客認識這個叫做「客庄內」的小村莊,走著走著,來到了張婆太祠。
或者是,會寫上你們族人的名字對不對,在世的他會用紅紙先貼起來,那就客家大牌,跟我們所謂的非客籍的宗祠不太一樣,非客籍的宗祠是一塊一塊一塊,然後放在一個小神龕裡面。
臺南市白河區竹門國小校長 簡辰全(右)
白河地區的客家人,他們大致上,我們把它區分成,原客、北客、跟間接客,那原客指的是在清代的時候,客家族群的祖先從中國大陸,渡過黑水溝,來到臺灣這塊土地上,開墾生活,那這一批客家人,原客,現在在白河地區,都不會講客家話了。
臺南市客委會主委 古秀妃(左)
3、400年前,就有客家人在這裡了,但是這裡的客家人,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所以我們今天帶大家去看的,張鑑公祠、張婆太,這兩個地方,我們就會透過他們的名字和大家介紹。
記者 林秋伶(右)
臺南的白河素有「蓮花之鄉」的稱號,每到夏天,總是吸引許多遊客,到白河遊玩,不過卻鮮少有人知道,其實白河這裡也有很多的客家人,尤其從這裡的海豐厝、詔安厝、還有客庄內,這幾個老地名,就能得知白河和客家的淵源。
臺南市白河區竹門國小校長 簡辰全(右)
所以白河地區算是一個客家族群滿活躍,或是說滿多的地方,那只是說,有些人知道他是客家人,有些人不知道他是客家人,有些人會講客家話,有些人不會講客家話。
臺南市客委會主委 古秀妃(左)
它的文化變遷,文化變的過程是怎麼變的,我們在這個變的過程裡面,留下什麼東西,遺失了什麼東西,可以保存什麼東西,這個東西,還能如何再留下來,甚至找回來,這是我們接下來思考要做的。
客委會綜合規劃處簡任視察 吳昌成(左)
推動這個「客底試辦計畫」,包括有員林、嘉義、臺南白河、車城保力等客底地區的聚落,我們結合社區、學校、專業團隊去推動客底文化,剛才我講的,不只研究而已,還要去辦這個活動,體驗活動、工作坊,讓這些客底的,我們的鄉親,先來認識客家,再進一步的,他們才會認同客家。
經過多年的調查與接觸,客底研究計畫主持人黃衍明教授也發現,客底聚落鄉親的認同,漸漸產生變化。
客底研究計畫主持人/雲科大教授 黃衍明(左)
有些我所接觸到的,有些是本來,不怎麼認同,但是他不反對,那慢慢經過這幾年,他開始把這個認同,慢慢提高起來,很多這樣的現象,那有些現象是說,他本來就隱約知道,但是經過這樣的經營之後,或者是營造之後,他把這個認同再加強。
客委會綜合規劃處簡任視察 吳昌成(左)
辦這個研究調查之後,我們有幾項措施有做出來,包括有辦好幾年的福佬客文化節,因為我們要先讓他們了解說,他們是客家人,我們要先接納他們,他們才會認同你,希望各界對福佬客有更多的認識,讓他們本身或是外地人,你是福佬客的也知道這個村莊就是福佬客。
讓鄉親知道這裡有客底、這裡原來也是客家庄,慢慢的把人找回來,對台灣、對客家,都有其重要性。
客委會綜合規劃處簡任視察 吳昌成(左)
你如果沒有去把他找回來的話,他們這一塊就不見了啦,就很可惜啦,這是我們官方的看法啦,第二個是說,在他們的立場來看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本身就客家人啊,但是政府沒有出心力把他找回來,這樣變成說他們一直會認為他是河洛人,久了之後就消失了。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135825-141117
臺灣雖然是個小島,但這個小島上有著多元的族群文化,光是客家,就有說不完的故事,客底計畫至今進行兩年,就已經有豐富的成果,將來也將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找出更多關於客家的故事。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