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獅潭鄉 是一個淳樸的客家農村,位在明德水庫上游集水保護區,所以保有豐富原始的自然生態,當地也積極維護 這些珍貴的生態資源,因此有人推動封溪護魚,有人觀察紀錄貓頭鷹,還有人成立一間淡水魚博物館,從今年起,這邊還多了一所 全國獨一無二的森林大學,這所森林大學位在百壽村,是一位天主教神父創辦的,他認為獅潭鄉 渾然天成的自然環境,就是現成的教室,而當地的農民 老人 就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課本 沒有特定教室 自由學習,是這所森林大學的特色,今天節目最後一個單元,記者張慧如 徐偉文 帶您去森林大學上課。
孩子們個個睜大眼睛,一邊認真聽著農場主人涂泉明 介紹蠶寶寶的生態,一邊把玩盒子裡的蠶寶寶,這是苗栗縣獅潭鄉 百壽森林大學的其中一堂課。
把公蛾放到冷藏庫延長壽命,涂泉明說 這樣可以拉長蛾的交配時間,增加產量,講完育種 涂泉明還要讓小朋友,親身體驗 傳統手工拉蠶絲被的技巧。
小朋友們個個玩得不亦樂乎,一下子就把蠶絲 拉成一張雙人被的大小。
60歲的涂泉明 養蠶養了二十多年,可以說是個蠶絲專家,百壽森林大學開學要找老師,第一個就想到他。
98歲的魏新財 則是森林大學的歷史老師,也是獅潭鄉百壽村 最長壽的人瑞,經歷過清朝 日治 台灣光復 三個時代背景的阿公,個人的生命經驗,就是一部鮮活的歷史教材。
沒念過書的阿公,沒想過自己也能當老師,看到一群孩子來陪他 阿公非常高興,也證明自己雖然老了 還能貢獻一份心力。
百壽森林大學的創辦人彭以凡 是天主教會神父,在這所學校,他不只安排生態保育專家 農民 或地方耆老授課,也提供小學生到老人 都能共同參與的學習天地,強調以大自然為師,沒有課本 自由學習。
百壽森林大學今年一月正式開課,課程多半偏重家庭教育 增加親子互動,因為學校裡的學生 部分來自破碎的家庭,彭以凡希望能藉由學校課程 幫助這群孩子。
才剛剖完竹篾,甘昌榮緊接著還要下田除草 一天要做好幾份工作,兒子因案在監獄服刑,老伴又臥病在床,他得一肩扛起 照顧三個孫子的責任。
白髮蒼蒼 已經年逾七十的他,家裡大大小小的活都得自己來,每天忙於生計,他實在沒有多餘的心力 教導三個孫子,現在三個孫子都參加了 百壽森林大學的親子寫作班,讓他的負擔減輕不少。
彭以凡希望百壽森林大學,不但可以帶領大家,認識家鄉的生態景觀 地方特色,也能實際幫助需要幫助的家庭。
星空下 伴隨著蟲鳴,大家圍成一圈合唱 明天會更好,彭以凡說 這是學生們每次上課必唱的歌,這堂課叫做 星空下的生命交談,甘昌榮阿公 帶著兩個孫女來參加,單親媽媽鄒雪宜 也帶著自己的三個孩子,跟大家一起唱歌 分享心事。鄒雪宜也是森林大學 寫作班的志工,經常主動關心班上的孩子,防止他們行為偏差 誤入歧途。
在開闊的樹屋底下 是潺潺的流水,樹葉被微風吹得沙沙作響,從木板間穿出的樹枝 還做了張吊床,渾然天成的環境 就是寫作班的教室。
山林間 星空下 溪水旁,無處不是百壽森林大學的教室,藉由大自然的力量放鬆身心,再透過寫作 抒發內心的壓力。
百壽森林大學 可說是國內的創舉,原本當地居民也抱著懷疑的態度,認為彭以凡是在說夢話,但彭以凡還是找到 願意陪他築夢的人,蠶爸爸涂泉明,98歲的阿公,還有志工鄒雪宜,終於讓這所森林大學順利開學。
獅潭鄉的地理位置 在苗栗縣中心,同時也是明德水庫 上游的水源保護區,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向來有苗栗的後花園之稱,這也是彭以凡選擇 在這裡設立百壽森林大學的原因,沒有固定的教室,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材,而參與課程的每個人,既是學生 也是老師,百壽森林大學 透過在地人的努力,要重新建立起人與自然互動的價值觀,用關懷 讓破碎的家庭 感受愛與溫暖。
採訪/撰稿 張慧如
攝影/剪輯 徐偉文
- Apr 25 Wed 2007 16:40
17集-百壽森林大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