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客家新聞雜誌採訪了,當時已經成軍13年的翔飛獅鼓陣,10年後,我們計畫再度前去採訪,聯絡前記者忐忑揣測著,這通電話還會響嗎?電話打去,團長劉乾鑑中氣十足說,演出持續不中斷,表演了近2000場,還增加兩齣新戲碼,添購了新設備…等等。採訪當天雖然大雨滂沱,但獅鼓陣仍專業演出,毫不打折,用行動演繹歲月磨出的態度與堅持。


 


晚上7點左右,南庄東村社區活動中心,陸續來了幾位大大小小的孩子,最小的只有國小4、5年級。

紅綠燈比較好啊。

三三兩兩,調皮的嬉戲、玩樂,或是窩在角落閒聊。這麼晚了,怎麼還不回家呢。

但時間一到。

眼神一收,這些孩子立馬成了專業的戰鼓打擊者。

注意,碎鼓是下沉喔,腳步下沉喔。

二、四、五。

專注的聽著教練的指導,絲毫不敢鬆懈。
    
動作手勢有做到,但是你們眼睛看錯地方了。

即使練習得汗流浹背了,每一個動作、眼神,都要精準到位。

結果你們一演完的時候就煞,我很累,就是這樣子了,沒辦法了,你想觀眾會感動嗎。

在翔飛獅鼓陣,除了教擊鼓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教做人做事的態度。

[翔飛獅鼓陣 團員
劉彥佐]
鼓可以打得不好,但是你面對同袍的時候,你那個態度要很好。

[翔飛獅鼓陣 團員
倪藝文]
做事情都會先想前因後果,然後,做錯事情也會勇於承認之類的。

下壓,下壓,下壓,手伸長,馬步分開,手臂撇開。

張家兩兄弟6、7歲就加入獅鼓陣,5年來,竹南、南庄兩地奔波,只為練鼓,但仍樂此不疲。

[翔飛獅鼓陣 團員
張兆翔]
我們第一次來看的時候,爸爸說,他們收東西的時候就是,會幫忙收東西,然後看起來很好,爸爸就說讓我們來打,可是,條件是你必須要考90分以上,然後每天都要看書。

好不容易取得入團練鼓的機會,張兆傑認真看待每一次的訓練。

[翔飛獅鼓陣 團員
張兆傑]
認真,然後就聽聽,然後把它記起來,下次做對了,哥哥就不會罵我了。

不要放,態度一樣要跟下去,好不好,就是馬步下壓的時候呢,那個氣勢就要出現了。

南庄遊客中心廣場前,獅鼓陣的團員們,正在為演出做準備。演出前一刻,開始變天了,大家心中難免嘀咕著,還能正常演出嗎?

40分鐘的演出,我們孩子們照常。

下午兩點一到,團長一聲令下,表演正式開始,因為這是一種對觀眾負責的態度。

[翔飛獅鼓陣 團長
劉乾鑑]
那我們總是覺得要有始有終,我們能演的部分呢,我們盡量的表現出來,給觀眾感受到,我們也跟孩子教育到說,我們在演出的時候呢,不能因為不能演,我們就不要演,這不是我們學習做人的態度。

珍惜每一場的演出,從98年至今,又走過了10年的風雨,獅鼓陣在國內外已經演出了近2000場,也交出許多傲人的成績,104年高雄全國鼓術大賽,得到創意戰鼓組第三名,107年花蓮鼓王爭霸,奪得社會組第四名、學生組第二名。

雨,落在鼓面上,隨著鼓棒的起落,飛濺出美麗的水花,一如翔飛獅鼓陣自民國85年成立至今,正因為歷經風雨,才能蛻變出今日不同的面貌。

[翔飛獅鼓陣 團長
劉乾鑑]
90年的時候呢,就是非常的一個,很失望到極點了,因為學生都掉了一大半,不見了,就是被其他的團隊吸收走了。也承蒙我們南庄國小的黃校長呢,幫我們開了一個叫民俗體育的課,民國90年到100年,我在學校裡整整待了10年,我們100年校長的一個政策改革的轉向,我們就整個撤出學校,以為是我們的這個團,準備要結束了。

還好,劉乾鑑在東村社區活動中心找到了練習的場域,才讓獅鼓陣又絕處逢生。

[翔飛獅鼓陣 團長 
劉乾鑑]
100年,從國小離家出走到現在呢,我發現呢,真的是峰迴路轉,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找到了好點。

除了為獅鼓陣爭取演出的舞台,劉乾鑑也給每個孩子上場的機會。

[翔飛獅鼓陣 團長
劉乾鑑]
坐冷板凳的感覺,那個無助,冷漠的眼神,那我就覺得很心疼,大家都一起很熱情來這邊表演,他沒有道理他不能上場。
 
滂沱大雨中,孩子們的演出,仍舊氣勢磅礡,觀眾也看得起勁,打著傘不離不棄的欣賞演出,但身為家長的難道不心疼?。

[家長
林心怡]
我倒是覺得還好,因為我覺得,其他的人都可以這樣,我們的孩子也是可以跟著一起這樣,沒有關係。

年屆60,劉乾鑑體力已不復當年,支撐他繼續教下去的力量,來自於觀眾的熱情和孩子的期待。

[翔飛獅鼓陣 團長
劉乾鑑]
不成團的時候呢,那孩子們怎麼辦,因為這些孩子們都是自己來報名,不是我去要求他們來表演的,孩子們的興致在這裡,所以呢,孩子們都喜歡的時候呢,總是想要幫他們找一點舞台,給他們去盡情發揮。

面對未來,下個十年,還撐得住嗎?劉乾鑑說,只要孩子們願意打,他絕對奉陪到底。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