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日治時期就開始有計畫造林,不過長期以來多以經濟林為主,民國85年賀伯颱風造成重大災害,政府推動大規模獎勵造林,二十年已陸續期滿,近年來也被質疑,這些林木到時恐怕就要被砍光賣錢。不過還是有人不短視近利,視種樹為千秋大業,默默種出一片森林。在台中東勢大雪山區,五十七歲人稱賴桑的賴倍元,卅年來買下十座山,大概一百卅公頃面積,不種水果不種菜,只種樹,原本的果園、荒地,變成林相茂密的森林,可以說是台灣私人造林面積最大者,苗栗南庄的余易政,也說要藉種樹厚植國力。先來認識這些把造林當志業的人。<這樣喔,再打一打,放在石頭上,這樣,要不然這個生命力很強。>

做過農事的人,大概都知道,一般土地先長雜草,如果要種深根的珍貴樹種,一定要費心照顧,要不然會受到雜草和一些淺根樹種掩蓋,存活率很低,萬一雜草亂丟,又活過來,就做白工了!人稱賴桑的賴倍元,無論晴雨,每天到他的大雪山林場種樹、巡山,卅年來,種了近卅萬棵樹,平均一年種下一萬棵。

[大雪山林場主人
賴倍元]
你望得遠一點,(森林)從沒有到有,這個你要怎麼估它的價值?這個就是無價的。

眼前的一大片森林,原本這裡種的是水果,或者是檳榔,賴桑現在改種台灣本土肖楠、牛樟或玉山圓柏等等,花了近廿億元,雖然還談不上是散盡家財,但是卅年來,家裡的事業交給太太,獨自上山種樹,家人從不解到認同,他想要做的是,為大地的過去贖罪,給未來,定存一個希望。

[大雪山林場主人
賴倍元]
(本來)在中部,我是做運輸的,所以中部很多的大企業,差不多十成、八成,都是我們的客戶,都是我們的在承攬的,出口、進出口,所以,當時,我提早看見,這個工業一直在破壞(土地),以後我們的子孫會很痛苦。

<這條就是咖啡大道,來,來,這是什麼,你知道嗎?>

賴桑十四歲就進入社會工作,認清了工業污染的破壞,更深知森林的意義,他說,他有卅萬大軍,而且,這些「森林員工」努力向上、不懂罷工,還天天漲停板,對於這些親手種下的「子弟兵」,他如數家珍,雖然整路一直讓我們猜,到底種了些什麼,但是,往往自己就說出了答案。

[大雪山林場主人
賴倍元]
玉山圓柏,(種)整排,(還有)肖楠,像那邊有沒有,這就是我老邁時要看的,七、八十歲沒能力做的時候,就要走這條路(欣賞)。

這條是賴桑未來的私藏路線,但是他現在的年齡,離他講的七八十歲,至少還有廿年,只見他在接近九十度的陡坡上行走自如,只用一根鋤頭,就縱橫山林間。

<這樣,挖下去,這樣,拉起來,呵呵,這樣而已,很簡單。嘿,我五十七歲了耶。>

更陡峭的,還在森林的下方,這附近峰峰相連的十座山,都是他的林場,遠遠望去,還有一些零星的果園,這是別人的,當初會到東勢造林,也是因為這附近有太多果園,他想要種給當地人看,卅年來,這一大片山林,改變了附近的生態。

[大雪山林場主人
賴倍元]
客家庄,少數民族,他們也比較克難,比較勤勞,所以,我從外地進來,就是要做一件,他們想不到的就是,要讓他們看,因為這個要花很多錢。
我就是要來影響在地人,要慢慢來改種,要來種樹。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
組長 楊駿憲]
921大地震過後,我們台灣整個山頭,很多呢,有些崩掉、有些土石流,當然這是大自然的現象,所以有些私有地,我們看到,很多人種檳榔,超限利用,種水果,本來林地要種樹的,(結果)種這個水果、種這個檳榔。

[賴倍元大兒子
賴建忠]
我小時候對林場的印象,黃黃一整片,什麼都沒有,可是我親眼見證到,山從黃色轉變成綠色的那種美與好,它變成綠色以後,水回來了,所有的生命都開始回來了,那種震撼真的是讓人印象深刻。

[大雪山林場主人
賴倍元]
(可以養五千年)?這個樹它的壽命就是五千年,所以當時就是從五吋,就是這樣(大)。這個、這個挖成這樣,就是如果來(雨)水,它流下來,就會囤下來,蓄水,保濕啊。

賴桑用手比了比大小,這是他在近卅年前種下的第一棵樹,當年五吋,現在至少超過十公尺,他為這片森林訂下了三不政策,不砍伐、不買賣,也不傳子,他想要做的是一個五千年的志業。

[賴倍元大兒子
賴建忠]
賴桑用雙手、一支鋤頭,還有他所賺來的財富,他選擇種樹這條路,這是一個上半圓,我想幫賴桑完成一個下半圓,在種樹這個這麼的美的事情,不應該因為任何一個人的離開而停止。

[大雪山林場主人
賴倍元]
你如果格局不夠,你拿個三、五億元,你搞一個信託基金會,沒用,這個以後會很龐大,這個以後會嚇死人,以後每棵,時間如果到了,以後會變成神木,所以這個已經超過凡世間的數字了,所以我才訂三大政策。

同樣愛種樹,卅年來,余易政在南庄十二公頃的山林,種了五十多種品系的櫻花、牛樟和五葉松等等,他的農場就像是一座觀光植物園,在他看來,種樹造林,賞心悅目,曾經為了看五葉松,爬到深山去觀賞。

[南庄林農
余易政]
它自然生長的(五葉松),有些(枝葉)被風雨打掉,生得一層一層,比人工修剪過的還漂亮,所以當年我會想要種這個東西,以前會上山去觀賞,卅多歲的時候,經常上山去看這個松樹,看得心裡很歡喜,很喜歡這種東西,可是我們會想到,後面的卅年、五十年,要怎麼去看?沒能力,那就要拿回家種,所以後面有人播種了以後,我一次就種了五千多棵。

余易政也看盡了造林產業變化,在日據時代,杉木,曾經是林業的主流,這卅年來,塑膠工業取代大部分傳統樹材,杉林失去價值,他才改種櫻花,或是台灣原生的高經濟樹種。

[南庄林農
余易政]
(以前)這個造林,造那個福州杉、針葉杉,這個也非常暴利,你一家人種幾分地,有十年可以賣,就可以買田買地了,可以娶媳婦,可以蓋房子,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一種產業,經過卅年過後,慢慢地,也是受到時代的淘汰而凋零。

森林的價值與造林產業,也會有變化,愛樹人希望,造林的目的是厚植國力,比起一般企業,更是千年萬年的志業。

[大雪山林場主人
賴倍元]
我們到這個世間沒幾年,盡量做一個比較有意義的事情,我不是不會享受喔,但是我就是要做有意義的事情,要不然現在外面的事業,那有辦法千年萬年?我就是要做一件千秋萬世的志業。

[南庄林農
余易政]
所以我們說要厚植國力,我們台灣土地有限,我們所生長的東西,要生長有經濟有價值的,自己用不到,對子孫也有用的東西,不要長用不到的東西,不要看起來像過往雲煙,就是看起來有綠化就好,這樣太可惜了,太浪費我們的土地了。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