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婚姻與隔代教養家庭增加,許多孩子下課後的課業問題,往往落在外籍配偶或祖父母身上。根據教育部社教司調查發現,我國不識字的國民人口,多集中在55歲以上年齡層和女性,"不識字"帶來相當大的語言教育隔閡。不過語言學習和識字能力,絕對可以跨越國界和年齡的限制,許多早期失學的爺爺奶奶和新住民們,不管是為了圓讀書夢,還是要融入台灣新生活,都努力從頭認識華文,一起去看看他們的學習之路。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張小妹妹背著書包,每天上下學至少各要花30分鐘以上,而父母親長期在外工作,平時就是由務農的爺爺奶奶負責照顧,但由於過去經濟環境不好,許多祖父母的教育程度明顯偏低,想要給予完整的教育環境卻無能為力

<要認真一點,爺爺奶奶沒有辦法教你好>

[爺爺
張振源]
以前的書和現在不一樣,比較簡單的看得懂,但是太難的就沒辦法了

<資料畫面>
幾個星期前,彰化地區甚至傳出,因為家中祖父母不認識字,使得就讀小學三年級的王小妹妹,在寫家庭作業時,經常以擲筊方式向神明請求幫助。這樣令人不捨的案例,其實正反映出,許多隔代教養家庭,養而無法教的問題

<8月的第一天是幾月幾日,來 這是8月的第一天>

在孩子身旁,挺著大肚子的張莉,9年前嫁到台灣,原籍是中國安徽省的她,在語言溝通上並沒有太大的困難,但由於簡體與繁體字的差異,使得張莉偶爾還是會遇到無法為孩子解答的時候,而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來自印尼的江小燕身上,特別是中文的注音符號,成為她學習上最大障礙

[新移民婦女(印尼籍)
江小燕]
剛開始學就是ㄅㄆㄇㄈ就是很難拼,到現在還是很難拼,像是我大的小朋友就給他去安親班,讓老師教他功課,就去安親班

[新移民婦女(中國籍)
張莉]
這邊就是用繁體字,那我們那邊都是簡體字寫也會比較簡單,剛開始我是用猜的方式,(小朋友)就是程度還沒那麼高,國小 幼稚園所以我還能夠應付,就是以後,如果他有問一些我沒辦法回答的問題,就是覺得很難的,跟這邊文化有關係的,我不懂就會跟他說,等爸爸回來 你問爸爸好了

因為語言文字不同,以及文化的差異,使新移民婦女,在處理親子關係與孩子的教養問題上,出現極大的挑戰,

許多新移民的母國,如菲律賓,其實平均都有中學以上的教育程度,然而來到台灣,在異鄉落地生根,卻被視為社會的"新文盲"

<「娘惹滋味」公視提供>
充滿著夢想,卻又存在著文化間的矛盾與衝突,這部"娘惹滋味",道出外籍勞工來台工作的心情故事,劇中女主角莫愛芳,還因為這部單元劇,躍身成為金鐘影后

<轉身,好 5678,可以嗎>

來到台灣將近6年,現實生活裡的莫愛芳,不僅熱愛戲劇和舞蹈,也以謙虛的態度努力學習每一項新的事物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認真背著學校教過的五言律詩,這小小的書房,就是莫愛芳的讀書天堂,雖然過去在家鄉的學歷相當不錯,但來到了台灣,一切都得重新學習

<-4y+3乘上2x>

[新移民婦女(印尼籍)
莫愛芳]
我從0 開始做起,從01234,我在自己的國家學ABC,來台灣要學ㄅㄆㄇㄈ,可是我覺得不是你不會,不是你不懂,是你要不要做,只要肯努力,我相信這些問題應該我們有辦法去克服它

<加上18,沒有錯 25,對呀>

因為要適應新語言,從認識注音符號開始,莫愛芳回頭去念她在家鄉早就念過的學科,在同學的心中,她更是優秀的小老師,而這所有的成就和表現,無疑是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

[新移民婦女(印尼籍)
莫愛芳]
每一天 每一個字,我讀過的好好記住,我相信有一天,這些書對我的生活都有幫助,希望我可以給他(小孩) 一個好的生活 好的教育,讓他能夠覺得很驕傲,雖然他媽媽是新移民,他媽媽雖然是外籍配偶,不過不是沒有用的人

天色暗了,灰灰的萬里國小校園,卻有一角 燈還亮著

大家高高的舉著手,大聲跟著老師騰空書寫,遠渡重洋嫁到異鄉的媽媽學生們,努力學寫字 練發音,美麗深刻的輪廓,透露著認真的神情,自己上學,也順便帶著孩子一同作簡單的練習,上補校讀書,透過文字認識了台灣文化,更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台北縣萬里國小補校
學生 陳麗妮]
(學會了)可以教小孩,教小孩讀書幫忙他看功課,幫忙他一起閱讀

[台北縣萬里國小補校
學生 黎氏玉]
出去外面就可以看路牌,還有可以看(產品介紹) 買東西

[台北縣萬里國小
主任 林桂枝]
親子共讀 交通規則,法律常識 親職教育,不是單純的一個識字,是生活周遭你可能發生的問題,我們就全部把它納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不只新移民努力學習華文。高齡97歲的朱伯伯,每天都要緩慢而認真地敲打鍵盤,紀錄生活。90歲那年,朱伯伯在兒子的鼓勵下,利用拆字 造字的技巧,學習以電腦輸入文字,讓他成為最年長的倉頡輸入達人

[朱樹恭]
學起來也不難,能夠學 真是不要不學,不學以後就是要退步,你跟不上時代,人家進步,你老是停在那裡,跟人家講話會講不通

<這個我寫什麼字,它就出來一個字,那我就可以留下來>

92歲的崔素琴奶奶,也夫唱婦隨和朱伯伯一同學習電腦,寫日誌 玩遊戲,甚至還因此找回多年老友的消息,他們透過電腦努力學習,成為識字有成的另類族群

[崔素琴]
我們動腦筋就是打電腦,還有動手就是做這些,因為一個人不動就不行,一定要動

雲林西螺的佛堂,正傳出祥和的讀經聲,來這裡拜佛的阿公阿婆,不再只單純向佛祖祈願,透過義工老師的教導,他們已經能理解經文中的意義

[學員
賴荔]
整本書已經會背了,讀這麼多年了,以前都沒讀書,日本時代 我都沒讀書

[佛堂義工
陳月霞]
簡短的一些善語,像佛經裡面很短的詩句,我們這樣一句一句反覆的,可能一個禮拜只教個兩句或三句 四句,那麼他可能也會自己自我要求,一定要把它學會

<苟不教 性乃遷,苟不教,(為什麼狗不叫呢) ,老師說 苟不教,不是那個狗不是小狗的狗,苟不教 就是>

同學間熱心討論教學相長,是台北縣永和松年大學裡最大的特色,儘管這裡的學生全都是頂著花白頭髮,掛著老花眼鏡,唸起書來也都帶著點歲月滄桑的老人家,不過他們可不曾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

[北縣松年大學識字班
學生 楊范清妹]
像那三個「石」我讀什麼知道嗎,我想三個石頭堆起來我就讀「堆」,因為堆起來嘛,結果問到不是,叫做什麼 「磊」嘛,我就讀錯啊,所以現在有辦這個(識字班)我們來讀很好,所以我就很認真來讀

[北縣松年大學識字班
學生 邱秋妹]
有很多好處,像出門坐車我看得懂,這支車牌這班車 要去到哪,我是要在哪個車站下車,我就看得懂

[北縣松年大學識字班
老師 邱齡誼]
養身保健的資訊我也會傳達給他們認識,順便在黑板上寫上標題,讓他們把這些字記起來,然後透過這標題,把裡面的內容,傳輸給他們知道

根據教育部社教司統計,全國不識字人口數中,65歲以上老人占了83%,高達35萬4千人,教育部多年來,與地方政府持續推動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逐年增加,至今年已增至的2389班,提供47000位民眾參與學習,著實提升了社會水準,國民不識字率,也由民國80年6.42%,119萬8千人,下降到民國97年的2.22%,42萬4千人,而未來教育部計畫提供更多元的學習管道,希望國人不識字率能低於2%,達到與歐美等先進國家相同的水準

[教育部社教司
科長 陳素芬]
集合所有各縣市你已經有研發的教材,甚至教育部以前也有編過幾套教材,我們希望都能放在一個,比如我們家庭教育網站,或者是我們未來樂齡中心的網站,那以及各縣市政府的網站,讓大家能夠資源共享

即使視茫茫 髮蒼蒼 齒動搖,這群早期曾為台灣經濟打拚,失去學習機會的阿公阿婆,立志向學的心卻堅若磐石,而帶著甜蜜希望,勇敢來到台灣的新住民,更是為了融入這永遠的家,重拾課本認起新的「國字」,不管透過學校還是信仰,對於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大家相當珍惜也感到滿足,因為他們總算能夠從方方小小的文字中,體會多采多姿的大世界

採訪/撰稿 吳怡君 張孟涵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徐宏智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