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做有機不易,一方面是小農經濟規模不足,另一方面,你做有機,鄰田卻還是慣行農法,還是不行,在宜蘭縣大同鄉的玉蘭茶區,年輕的林立偉和承偉兩兄弟,為了種有機茶,寧可留養茶園一年以上再種,甚至連製茶廠都走向無塵包裝,得到農糧署安全評鑑特優、也是宜蘭縣唯一得到四星認證獎項的茶農,林家兩兄弟從原本抗拒務農種茶,現在反倒變成是,希望同齡的朋友回鄉一起種茶,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一起去看看他們的故事。採茶的手沒停過,現在是春茶產季,古瑞華帶著鄰居,要趕在梅雨季前,把這批春茶採收下來。

[玉蘭茶農
古瑞華]
一個產季是,有些是用機器剪,有些是用手採,手採就沒這麼多天,用機器差不多,全部算起來,就要十幾天。

把剛採下的茶菁倒進去,準備載回去製茶!五十年前,古瑞華家族,從新竹內灣搬到宜蘭大同的玉蘭茶區,今年卅六歲的林立偉,是古瑞華的大兒子,十年前回到家鄉接棒種茶,立偉從小看著父母辛苦種茶製茶,曾避之唯恐不及。

[玉蘭茶農
林立偉]
我小時候就是,在茶園的樹下長大的,其實,其實小時候,到我真正懂事的時候,看到要做茶是,趕快要跑掉的,尤其是爸爸回來,茶葉帶回來我們就,啊,我要上廁所,啊 我要幹嘛的。

[玉蘭茶農
古瑞華]
比較早期那時候小孩子剛好要當兵的時候,要讀書,讀高中的那時候,也曾想過說,不要再種茶了,因為我們年輕時候製茶,真的實在很累,就是在製茶的時候整晚都不能睡覺,都沒得睡喔,然後老人家也幫忙做,小孩子還很小也沒人照顧,沒人照顧他啊,就想說,要不然就不要製茶。

這些年來,玉蘭休閒農業區站穩了腳步,平時也有不少遊客,不過要落葉歸根林立偉回到家鄉,當然也有一段心路歷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裡有民宿和五公頃的茶園,而父母逐漸年邁,總要有人接下去做。

[玉蘭茶農
林立偉]
(以前)常常會聽見他講說,哪一個師傅又不想來了,哪一個師傅明天要請假,變成是,他們不是真正要請假,他們只是在刁難我爸爸說,可能是工作太累或是怎樣,可是,該有給他們的,我爸爸也都有付出,可是,就是常常會,會被師傅刁難,可是我又不捨啊,就是我看我爸爸、媽媽每天就,啊 誰又不要來,那我說,我乾脆我就回來做。

[玉蘭茶農
古瑞華]
到最後就想說,像他在外面做工作這樣他也不太習慣啦,又怕是說,山上長大的小孩,比較習慣山上的環境,最後就想說,要不然就,不然就回到家裡來。

[玉蘭茶農
林承偉]
那之所以會回來做是從小開始做以後,那中間有一段,我們(兄弟),跟我哥哥有去做農業漂鳥的一個活動,那去漂鳥,我們又重新認識了,農業的這個部分。那一方面家裡的父母他們也比較年長,那農業對他們來講是會比較有困難,那我跟我哥哥就決定做農業。

玉蘭茶區在極盛時期,曾經有一百五十公頃茶園,現在只剩卅公頃左右,今年廿九歲的林承偉是立偉的弟弟,兩兄弟現在是玉蘭茶區最年輕、耕種面積也最廣的茶農,立偉的專長是農作,承偉在大學念的是經營管理,兩兄弟各自分工,他們都認為,台灣茶葉不走有機未來路只會愈走愈窄,不但挑選最嚴格的有機認證,連製茶廠也乾乾淨淨。

[玉蘭茶農
林承偉]
他做的大部分都是有機,管理的部分,茶園管理,那我的部分,因為我就,從小就比較喜歡摸電腦的部分嘛,那所以變成我就是在銷售,或是包裝啦,這個部分大概都是我在負責。

[玉蘭茶農
林立偉]
在一般人的觀念就是說,茶葉製作的過程並沒有那麼透明化,大家好像都以為,都是放在地上啦,是腳踩一踩,就是經過這一個評鑑以後,讓我的消費者,他可以了解到,我的茶葉是在一個很乾淨的環境去製作的,所以我就,雖然它只是整理好工廠,可是,那一個整理是,持續、整年都要持續的。

兩兄弟再好,還是會有意見不一的時候,首先對於茶葉包裝,看法就不一樣,不過哥哥立偉認為,這只是溝通過程,最後還是會整合。

[玉蘭茶農
林承偉]
因為通路或是包裝,也滿,有滿多的,就是說,意見的方面會有滿不合的地方,對,尤其是在包裝,包裝的部分,我們三個人,考慮的方向都不一樣。

[玉蘭茶農
林立偉]
其實那些意見都是很小啦,只是說,因為每個人對包裝的想法都不一樣,只是說,到最後,大家還是會整合。因為剛剛好,我比較不會讀書,所以我都做比較粗重的工作,然後我弟弟他比較會讀書,他比較懶得做粗重的工作,所以我們兩個剛好互補。

林立偉的茶園雜草長得跟茶樹一樣高,他說在有機茶園,一定要有這些雜草,不但保水,還兼顧了氮肥,最近他又租了一塊鄰近的茶園,預計要留養一年以上,兩相比較就知道做有機的好處。

[玉蘭茶農
林立偉]
這一塊茶園就是慣行農法的茶園,然後它就是有用除草劑跟化學肥料的茶園,像我們這一邊啊,這就是有機茶園,就是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跟化學農藥的茶園,可是它,它們兩個相差這樣,就是你站在,溫度同樣的時候,你站在這一個有機茶園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那個涼意。

[玉蘭茶農
古瑞華]
做(有機)茶,你就不必除草,也不用去噴農藥,就它自己,它自己會長大,它自己長大就,一開始做的時候,蟲也很會來吃,到最後就,牠也一樣,牠也一樣,這蟲也和我們一起生活,牠也習慣了,牠也不會來吃我們的東西。

兩兄弟在玉蘭茶區找不到同齡的茶農,甚至同輩的朋友愈來愈遠內心的感受是寂寞的,他們很希望有更多年輕人願意回鄉,一起組成製茶研究團隊。

[玉蘭茶農
林立偉]
希望,可以把這一塊做好一點,讓我們這邊的,一些跟我同年紀的,可以看到,我從事這一個事業的時候,是可以維持肚子的,他們可以,可以回來在家鄉再做這個行業,就是那時候這樣我的研究的團隊就會比較夠。

[玉蘭茶農
林承偉]
其實在我們這邊的鄰居是很多,家裡的,跟我們同一輩的年齡的,他們已經沒有在接觸茶葉了,那我跟我哥哥從小在家裡,那也習慣,然後但是也有不捨父親年邁的辛苦,那他不可能年紀大了又繼續做茶葉,那我們習慣了這一個產業以後,我們也希望,把它延續到我們,或是說我們的下一代。

得到特優四星獎,通過ISO認證,已經是一個高門檻了,但是對立偉兩兄弟來說還不夠,他們希望製茶技術做到極致,連包裝都走進無塵室,期許未來的玉蘭茶區,會是環保有機茶的同義詞。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