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以來,為了提高產量,農民大量使用農藥、化學肥料,使得田間生態系統崩解。近年來越來越多農民實踐友善耕作,坊間也不少相關認證標章,保證農產品的天然無毒。2010年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合作推出了一項驗證機制,「綠色保育標章」,除了關注生產,更擴大到農業的生態價值。這樣的理念不是台灣首創,德國早在二戰之後就鼓勵農民採用無農藥、無化肥的粗放農耕,不只是鼓勵,還要有誘因,就是生態補貼。由於這樣的農作物產量與售價都較低,因此政府會補貼與市價的差額,吸引農民願意以兼顧生態的方式耕種。學者就建議,台灣的綠色保育標章計畫不應該只是限縮在生態保育,應該提升為農業、環境政策,甚至把休耕補助改為生態補貼,效益更大。櫥櫃上滿滿的茶葉,大部分的罐子上貼著特殊的綠色標章,標章是一個田字型,分別畫著人、蛙、鳥等足印,店員還會跟消費者說,買這些茶葉就可以幫忙守護保育類動物。

[慈心基金會
執行長 蘇慕容]
也代表說這個農田其實本來就是,各種生物可以共同使用的區域,而不是過去我們把農田,當成是只有人可以使用的一個環境的因素而已。

綠色保育標章是2010年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合作,推出的驗證機制,目的是要兼顧生產與生態。

<我是這樣的想法,我想說跟你討論,如果是這樣我可能會,因為我明天採工就已經要訂下去了,所以我想說聽你們的意見>

每季茶葉即將採摘時,慈心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都會來到契作的茶園拜訪,和農民溝通安排採茶時間,這座茶園位於翡翠水庫水源區北勢溪上游,陳陸合是最早接受綠色保育標章認證的茶農。

[坪林茶農
陳陸合]
做有機的在這邊就是要讓水土好,土不要流到水庫,所以土就是盡量有草來保護它。

八年前退休後,陳陸合回到坪林老家,開始租地種茶,當時他驚覺大部分的茶園,用了大量的農藥與化肥,茶園光禿禿的,茶葉也有農藥殘留疑慮,便決定改以有機耕種。

[坪林茶農
陳陸合]
這裡是大台北水源特定區,如果這邊的農作是有機的話,對水源的乾淨會有幫助,所以退休了以後,就回到這邊來種有機茶。
畫面提供 陳陸合 讓陳陸合決定有機耕作的原因,還有嬌貴的朋友「翡翠樹蛙」。

[坪林茶農
陳陸合]
八年前就在茶園旁邊,就看到了我們這邊的翡翠樹蛙,就覺得說這翡翠樹蛙,長得怎麼這麼漂亮,顏色翠綠,這麼可愛,就覺得說,茶園裡面有這種翡翠樹蛙在這邊,對我們有機的耕作,對牠們真的是會有幫助。

[畫面提供 陳陸合]
翡翠樹蛙是台灣特有種,也是保育類動物,主要分布在台灣北部南、北勢溪流域,及宜蘭低海拔山區,主要特徵是背部呈翠綠色,直到1983年才被發現命名。

[坪林茶農
陳陸合]
這桶子呢,是我們為翡翠樹蛙準備的,裡面有水,白天的話,翡翠樹蛙就在上面,晚上會在上面叫,或者是來到水桶,在水桶旁邊,母的要產卵,就會過來了,前幾天就在這邊生了一個卵泡。

由於翡翠樹蛙產卵及孵化都要在水池邊,因此,陳陸合就在3.6甲的茶園裡,放了200個大水桶,更在水桶旁種樹,維持樹叢遮蔭,茶園邊也保持雜木林相,就是要讓翡翠樹蛙有良好的棲息環境。

[坪林茶農
陳陸合]
翡翠樹蛙牠的生活環境,就是喜歡在有桶子裡面有水的地方,所以我們在茶園旁邊,放了很多水桶,牠們就可以在桶子裡面,安心地來產卵,蝌蚪在桶子裡面安心地成長,成長了之後,茶園旁邊我們都沒有噴農藥,牠們就可以在附近安心地生活。

[畫面提供 陳陸合]
八年前的一次偶遇,讓陳陸合與翡翠樹蛙結下不解之緣,如今他常常揹著照相機,記錄茶園裡翡翠樹蛙的一舉一動。跟陳陸合一樣,也開始注意田裡出現了什麼,住在苗栗通霄小山谷裡,77歲的劉定峯,就會不時注意水田或陂塘裡,稻稈或水生植物上,是不是攀附著一大團棕色的卵。

[通霄稻農
劉定峯]
到去年,我很常去觀察,到去年連還未犂的田都有,都有發現,有產卵在還未犁的田裡,觀察家就很熱心,連稻梗一起拿回去,養到孵化後,再把幼蟲拿回來。

[畫面提供 李璟泓]
2012年,一間生態顧問公司為了高速公路監測計畫,來到通霄這個小山谷,無意間在劉定峯家的陂塘裡,發現了珍貴的大型水生昆蟲印度大田鱉,這個幾乎已在台灣絕跡的瀕危物種。

[生態顧問公司
成員 李璟泓]
阿伯他沒有使用農藥的關係,再來就是因為,它附近有比較多的水生植物,提供牠產卵的場所,因為這兩件事情加在一起,剛好就成為田鱉會願意在這裡產卵的主要原因。

[畫面提供 李璟泓]
由於大田鱉對環境非常敏感,只能在無毒、乾淨的水域生存,只要農田使用農藥、化肥,就幾乎找不到牠的蹤跡,五十年來台灣大量採行慣行農法,也才讓大田鱉銷聲匿跡,甚至連劉定峯都不曾看過。

[通霄稻農
劉定峯]
老一輩的是說以前有,他們說這種蟲消失了二、三十年,二、三十年沒看過。我們也不曾看過,也不曾聽人說過,後來發現這東西,有的長者說,以前也有這東西,(以前人叫牠是什麼),我們客家人叫做「水剪仔」。

[生態顧問公司
成員 李璟泓]
因為這幾年,因為使用農藥或是環境開發的關係,牠的數量就越來越少,然後牠的分布就比較侷限,所以我們這幾年就很關注,這個物種牠到底還有多少。

也因此,大田鱉成為最好的環境指標,但要維持無毒環境,代價可不小,自從轉作無農藥、無化肥後,五分地的稻米產量就少了一半,為了說服劉定峯堅持下去,生態公司成員便以高於市價兩倍的價格向他買米,今年還找了十位「穀東」,一起協助插秧,更為這塊田申請了綠色保育標章。

[通霄稻農
劉定峯]
他們說沒有農藥、沒有什麼化學肥料,全部沒有這樣的成分,他們台北那個綠色標章的公司,又驗水驗土質,還驗這個秧苗,看有沒有汙染,結果沒有啦,都符合。

[生態顧問公司
成員 李璟泓]
阿伯其實現在體力也比較不夠了,我們的想法是說,未來我們如果要從事這樣的農作的時候,我們需要更多人來學習,所以今年我們就嘗試利用穀東制的方式,吸引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操作。

由於申請綠色保育標章,不需額外負擔驗證費用,更有林務局的專案經費補助,因此,也吸引部分有意轉型有機的農民申請,像是南投埔里的林家,就在去年年底,為自家的茭白筍田申請綠色保育標章,保育的對象是早年也隨處可見的台灣白魚。

[埔里茭白筍農
林宥岑]
我們是先從有機開始認證,那發現必須有大筆的費用,是一般農民沒辦法付得起的,我們也認證了一個綠保的申請,綠保標章的申請,因為它對農民來講,它的門檻比較低,它是不需要費用,可是又有林務局慈心基金會,委託慈心基金會來幫我們做輔導。

[照片提供 林宥岑]
俗名台灣白魚的台灣副細鯽,產地多集中在南投埔里一帶的小溪、茭白筍田及池塘中,屬於罕見魚類,農委會在2009年公告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而林家的茭白筍田剛好位於山溝邊,園區裡挖了生態池,引入山溝清泉,也就成為旱季時,台灣白魚的避難所。

[埔里茭白筍農
林宥岑]
我們會直接從源頭引流它的水,那水進入這樣的生態池,現在的農民其實大量地使用農藥跟化肥,那在這個部分它從源頭進來的水,如果這邊的生態能夠完完整整地活下來,表示流到茭白筍田區的水源,孕育出來的茭白筍是最健康的。

除此之外,由於台灣白魚對水質非常敏感,有些常見的有機肥料,也都不能使用,因此他們使用的農業資材需要精心挑選,收成也比慣行農法少了一半左右。

[埔里茭白筍農
林宥岑]
一般茭白筍它需要的是氮磷鉀,那如果說缺什麼你可能用雞糞,綠保田區就不能用這樣的部分,因為它本身裡面有很多的重金屬,那我們可能就要取得一些檢驗,水質檢驗啦、土壤檢驗。

[慈心基金會
執行長 蘇慕容]
但是有一些有機可以用的東西,它可能在綠色保育操作當中,會對那個物種還是有一些傷害,這個部分我們必須要特別去排除。

<你看這種的,紅色的這種就不一樣,現在我抓起來的就有兩種(浮萍),紅紅的這個,以後綠色的會被紅色的占滿>
<這浮萍的好處,就是遮這些水,這水才不會這麼熱,夏天這水會很熱。>

為了讓消費者了解茭白筍的生產環境,又能增加農場的收入,林家也規劃了生態導覽,引領大家下田,也因為這塊田是乾淨無毒的,讓消費者能安心。

[埔里茭白筍農
林宥岑]
我們都是帶遊客下田去田區體驗,我稱它叫一日農夫體驗,在這個體驗當中,我希望它是安全健康的,因為不僅是他能夠了解茭白筍的一些教育、一些元素,在這個部分他是同時他來到這個環境,是可以感覺到是安全的。

這樣的作法,也讓綠色保育標章的農產品,多了更多消費群。茶農陳陸合就常常接待團體預約導覽,農民與消費者互蒙其利。

[坪林茶農
陳陸合]
在有機的耕作方面,可以照顧到土地上面的眾生,也可以維護到這邊水源的乾淨,消費者知道說我們有這樣的措施,我們不只是在生產有機茶,我們生產有機茶過程當中,我們也維護到了環境,這樣子消費者對我們是肯定的,所以他們就很認同,就會來多少可以支持我們,來買我們的有機茶。

就慈心基金會的統計,目前核定的綠色保育標章已經有79個農戶,總耕種面積100公頃,未來將致力於企業認養及教育推廣工作。

[慈心基金會
執行長 蘇慕容]
要有更多的人員教育訓練,要有輔導的人員,要有ㄧ些稽核的人員,要有更多的市場行銷的配套措施,才能夠讓這件事情能夠更完整地把它擴大。

事實上,綠色保育標章計畫並非國內首創,早在二戰之後,德國為了擴大國土保育,讓非國家公園保護區的其他土地,都能保護其生態,便逐步推動農地生態補貼補償計畫,讓農民採用無農藥、無化肥的粗放農耕,政府再補貼農作物販售後的市價差額。

[台灣城鄉發展學會
理事長 吳勁毅]
因為你希望他土地使用的方式,能夠朝向生態跟環境改變,我當然會對你使用的方式有所限制,或有一些希望你配合做的事情,所以基於財產權保障,那給予補貼,讓地主、讓使用的人願意配合,這是生態補貼最原始的一個出發點在於此。

但德國不僅是著重在生態保育,更擴及維持生物多樣性、地景地貌、自然生產方式、水資源供給、涵養保存、氣候等功效,讓農田不僅僅是農業生產,更能兼顧多功能的角色。

[台灣城鄉發展學會
理事長 吳勁毅]
補貼這件事情,就變成很重要是用環境的方法,跟農業的發展作結合,所以讓農民有了這些補貼金,讓他以符合環境原則的方法,去做他的新型態的農業,又不受全球貿易的相關的管制或者是要求,所以整個就轉向變成所謂的農業環境補貼。

因此學者建議,台灣的綠色保育標章計畫,不應該只是限縮在生態保育,應該提升為農業、環境政策,甚至把休耕補助改為生態補貼,效益更大,才不會只是停留在點狀式的保育,無法兼顧生態功效的休耕地,卻越來越多。

[慈心基金會
執行長 蘇慕容]
台灣有很多農地用休耕補助的方式補貼,也許用這個補貼,目前這個補貼的項目拿來作為生態補償,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構思,希望有關的一些政府主管,都能夠有這樣一個更前瞻性的想法。

[台灣城鄉發展學會
理事長 吳勁毅]
應該是上到比較高的層位,農委會或者是未來的環境部,在這個體系去作討論,也就是回到了國土大部分的面積,都是有人為使用的,那我們如何推所謂的比較環境友善的方法,回到保育的體系裡頭它如何嚴格,那回到農業生產大部分的做法,它如何用誘導的方式來做,那這樣所謂的生態補貼的東西,才比較有全面性的做法。

一張小小綠色的標章,背後代表著農人辛苦的耕耘,與對土地的承諾;種出美味的作物,也守護著周遭生物生存的家園。當越來越多農產品貼上這張標章,或許也將重現,你我記憶裡田間迴盪著蛙鳴鳥啼、溪流裡滿是游魚的景象。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