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芎林的打磚窩,在一群關心土地和文化的在地有心人士努力下,最近幾年正悄悄轉變。因為社會變遷而停擺的老磚窯廠,如今不再只是遺跡,透過雨水回收、埤塘整治和廢棄物再利用,成了綠色永續實驗場,社區規劃師及在地鄉親攜手共譜綠色夢,希望在這裡實踐環境永續的理念。來看我們的報導。
當陽光灑落,遠看似乎前方有白鷺鷥靜靜佇立在綠蔭中,但湊近看才知道,眼前的這些白鷺鷥並非真正的鳥兒,而是由廢棄機車排氣管改造而成的裝置藝術。
[社區規劃師 范揚清]
去機車行收回來,然後拿回來後我會看身體長得如何,長得像是脖子處我會剪除,會調頭,因為前面比較漂亮當尾巴,尾巴做前面比較大,做身體比較像。
這些白鷺鷥,來自機車排氣管的二次生命,經過切割、焊接、上色,成為靈動的裝置藝術,為打磚窩文化園區增添活力。
[社區規劃師 范揚清]
鐵盤也是,人家不要了我就拿回來,鉅出一塊,就燒製,鳥喙處是廢棄鋼筋,很多人家不要的我就切鋸下來,做成嘴巴開開的樣子,像這樣,油漆後就像白鷺鷥。
這個沉寂了很久的聚落,如今透過創意與環保,正綻放新生命。
[社區規劃師 范揚清]
這個白鷺鷥為何會飛來這裡,因為後面那個紅磚椅是出自我手,看起來跟白鷺鷥,我拿來這裡感覺就像回娘家,感覺很溫馨。
[社區規劃師 劉庭安]
首次看到白鷺鷥時,驚艷怎麼會有人可以把黑黑臭臭的排氣管,做成白白淨淨的白鷺鷥,深感環保藝術家他的想法無限,也可以成為創作。
新竹芎林的打磚窩,過去是熱火朝天、日夜不懈的磚窯廠,見證客家族群的勤奮和產業發展,後來隨著產業轉型沒落,老磚廠風華褪去。
[社區規劃師暨計畫主持人 曾綉雅] 這個地方是我們北部,整個北部最後一座煙囪,四角形的煙囪,最後一座,紅磚產業,這裡就是我們芎林,還有新竹縣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打磚窩文化園區執行長 徐素媖] 這裡昔日是磚窯,旁邊這間是倉庫,我哥哥以前建造,堆放了很多板模很重,還有蓋房子的東西、器具,鋤頭、抹刀什麼都有,慢慢我就一項一項分類,跟垃圾分門別類,才慢慢清出來。
打磚窩過去仰賴著豐沛的水資源,在這裡發展聚落,但隨著時間推移,水資源逐漸短缺,曾經滋養農田的埤塘,後來因為環境更迭,一點一點枯竭。
[芎林亮起來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徐烈鈞]
以前這裡很多水,埤塘滿的,還有這裡也有一口埤塘,以前並不缺水,他們徐家人居住在這裡,居住在老房子那,尚無問題 用水無虞,製磚取水也都沒問題,後來我想是因為生態變化,氣候變遷,才變得水留不下來,不知為何泉水就不再湧出。
[社區規劃師暨計畫主持人 曾綉雅] 這邊一直沒有自來水,缺水,所以必須用水井打水上來,還有如人所說,其實極端氣候有一個問題,未來井水沒水,如果未來沒有下雨,就不一定有辦法汲水使用,因此如何保水,就可以為地球,為我們的排碳盡一點心力。
水資源的短缺,讓社區開始尋找解方。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是大埤塘的整治。
畫面提供 徐素媖
荒廢多年的埤塘,整個池面都被雜草覆蓋,幾乎無法辨識出曾經的樣貌,今年初打磚窩文化園區執行長徐素媖,啟動整治工程,”披荊斬棘”開出一條路。
[打磚窩文化園區執行長 徐素媖] 這口埤塘差不多有十多年了,全部都雜草叢生,根本看不見埤塘,這次整理、請怪手來,除草,將埤塘開出一條路,然後又裝馬達,把水抽到上面的大水塔。
曾經枯竭的埤塘,透過整治和雨水回收,才得以重新開始蓄水。
[打磚窩文化園區執行長 徐素媖] 能夠把來自天上的雨水儲存越多,就對我們越有幫助,所以我就挖了兩口小埤塘,為姊妹池,山上的大埤塘長滿雜草,我就全部加以整理,下雨天可以儲存多點水。
[社區規劃師 莊蕎瑀]
本來是埤塘,我之前來看全都是草,現在整理出來很漂亮,看到景覺得很舒服。
[記者 許儷齡]
難得大雨驟降,雨水還匯聚成小瀑布,對於缺水的當地來說,要如何留住雨水,並好好加以利用,是一大課題。
[磚瓦業第三代 徐素春]
最近這邊剛好有挖埤塘,又適逢天降甘霖,所以這樣安裝馬達之後,可能儲存水後,就可以未來供附近園區澆灌。
水,喚起人們對過去生活的種種回憶,他們還透過「雨撲滿」計畫,利用屋頂收集雨水,為土地帶來生機。
[記者 許儷齡]
打磚窩這個地方沉寂了許久,現在有一群人相當用心,想辦法將閒置空間再利用,像這座原本的舊倉庫堆放了許多雜物,他們就加以整理乾淨,希望成為一處休憩場所。
[新竹鄉親 范嫦娥]
農具一堆東西都囤積在那,堆得滿滿的,如今整理出來後就像是咖啡屋般。
[永續影響力講師 吳淑玲]
打磚窩它是一個以休閒為主沒錯,但它更具備的是,你可以多次來,因為每次都會有不同,在裡面的設計,讓來的人不只是遊玩看,他可以聽到自然的聲音,他可以感受家人跟家人之間,最單純的聊天,我覺得那是一個很單純的關係建立,這是都市人很少有的。
安靜很久的聚落,在環保和創意的融合下煥發新生,讓歷史記憶跟永續在此交會,成為世代傳承的珍貴資產。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