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屬於地方政府權限,在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前,已經有四縣市嘗試進行實驗性的公辦民營中小學,現有五所公辦民營學校,包含宜蘭人文國中小、慈心華德福、新北市信賢種籽親子實小、桃園縣諾瓦學校、雲林縣蔦松國中,在尚未訂定公辦民營條例時,這些學校的師資身分認定、課程規劃等都不得牴觸中央相關法規,因此也有不少模糊空間。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未來公立學校引進民間資源的公辦民營學校,正式取得法源依據,辦學空間更有彈性,然而選擇走向公辦民營,學校到底會遭遇到什麼狀況?難道公辦公營在體制內無法創新教學嗎?我們要到雲林縣看三個公立學校案例,分別是公辦民營的藝術中學蔦松國中,公辦公營引進華德福教育的潮厝國小,公辦公營在體制內創新的華南國小,我們試著從這些教學現場提供一些學校另類辦學的經驗,學習教育變革的新想法。
學校的特色是培養學生是,自己去,喜歡去練琴或自己去想要學習==ns==可是東西的冷暖、顏色的變化,冷暖還沒出來,我們是走在西方古典美術的那樣一個路線,所以強調的是,西方的審美,西方的基本功訓練==ns==那我們這邊的一個中國古典舞,它是有一套完整的六年教材,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慢慢地上來的。

以古典藝術主題為定位,雲林水林鄉蔦松國中,是全台灣第一所公辦民營的藝術中學,在公辦民營條例未通過前,就獲得地方政府支持推動,2013年轉型至今,造福不少對藝術有興趣的孩子,而且家長只要負擔公立學校學費,不過在經營團隊進駐前,也曾面臨社區居民疑慮,引發抗爭風波。

[蔦松國中 校長
張凱瑞]
本來基金會跟縣政府是很想,就談好的時候是,辦一個很純粹的藝術中學,所以它就想要把,原先蔦松國中裡面的孩子跟老師,要把他們清空,那這個清空的動作,當然就會引發,在地的一些居民,還有孩子們的一些,就是權益就會受損了嘛,那也因為有了那個抗爭之後,我們接手,我們這個團隊呢,就非常地注重,就是保護,就是當地我們稱社區的孩子,他們原來有的資源,不但保有,我們還再多增加更多一些資源給他們,然後第二個,我們也非常地注重跟社區的互動。

蔦松國中後來分為普通班和藝術班兩種制度,保障在地孩子的就學權益,更高規格地照顧尊重社區孩子,事實上,公辦民營學校,若是學制、課程大幅改變,免不了面對新舊文化的衝突與磨合。

[雲林縣教育處國教科 科長
張淑芬]
我們原來舊的學校、舊的社區,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可能他們原來的傳統,或者是說,他們原來的學校,可能會因此而不見,那我們其實,新的團隊、公辦民營團隊它,原本有一個基金會當作一個基底來進來,那他們可能有,他們原本想要去做的一些理念,那這個理念就是說,我們還是必須要找到一個比較適合的學校來進行,那可能,我們就是必須要透過很多的座談會、很多的一些小型的會議,那包括不同的,包括家長、或包括社區、包括老師,就是很多不同的對象去做很多的溝通,那讓他們了解說,這些團隊它們背後的一些理念,到底是什麼樣的理念。

新團隊的教育理念,若能取得社區、家長、老師認同為前提,那麼公辦民營,似乎不失為偏鄉小校擺脫裁併危機,進行教育變革的方式。

[蔦松國中 校長
張凱瑞]
像我們基金會,它跟蔦松國中,它可以省去,蓋校舍、校地,找校地,蓋校舍的這樣,這樣子的一種,非常高成本的那個負擔,那可是因為現在少子化,是這個東西現在變成是很多,很多這種(校舍)空閒出來,可是因為,像我們基金會,它們對藝術(教育)方面,它們就抱著滿大的一個興趣,那也有一些能力這樣,所以我覺得用公辦民營,尤其在偏鄉這種地方,它是一個教育的一個活水的其中一種。

[雲林縣教育處國教科 科長
張淑芬]
公辦民營的學校,我們給的經費,還是跟一般的公立學校完全一模一樣,就是,比如說它是六班,那我們就用六班的,公立學校的經費來支持它,那,除了這樣之外的一個經費,它們其實基金會,自己會挹注基金會的一個資源。從99學年度一直到現在,它們基金會其實已經投入了,大概1700萬的資源在裡面,軟、硬體,對,所以我覺得這個部分其實,多少對地方、那對縣政府的一個公部門的經費,是滿有一個相當的支持。

但解決偏鄉小校困境,非得公辦民營?難道公辦公營不可行嗎==ns==

在少子化衝擊中,雲林古坑鄉華南國小,也是偏鄉國小學生數逆勢成長的案例,校長陳清圳,在公辦公營的傳統教育體制內創新,帶進高山、溪流,和在地的咖啡課程,吸引外學區孩子就學,如今94位學生,在地社區的只有6人。

[華南國小 學生
曹嘉宗]
就以前學校可能只有戶外教學,然後就會才會出校園,那來這邊就,像今天這時候就我們可以出來幫忙除草,就是會有很多不同的感覺。

[華南國小家長會 副會長
黃湘芸]
(都市明星小學)填鴨式的方式,已經讓他有一點點反彈了,然後我感覺到他已經開始有一點點無奈,然後不開心,那我很清楚說,小孩子自己想要學習的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毅然決然把他轉學上來這邊,騎單車、爬山,它是可以鍛鍊小孩子一個,就是,我覺得它可以讓他有毅力、有恆心。

豐富的課程內容吸引外地學生紛紛轉校而來,甚至多出社區孩子十幾倍。

[華南國小 校長
陳清圳]
因為我們的課程,都只走,如果只走在那個所謂套裝知識、套裝文本的課本這樣的東西,那個人格怎麼會被形塑,那透過我們的課程就開始,透過從課室內走到課室外,透過人與人、人與社區、人與環境,不斷地互動的過程裡面,回到他自己內在的那種所謂的,學習的一種動機裡面,他有強烈地那種學習的,的一種興趣,跟學習的渴望時候,孩子的自主能力就慢慢被激發出==ns==

[華南國小 老師
吳承樺]
其實現在,很多學校我覺得都是,都不只是課內的課程,他們都把學生往外帶,其實你說這樣的壓力其實,每個學校我覺得都會有,那只不過是,我覺得很重要是老師在做課程,老師自己本身也要去,可能樂在其中吧,對,你可能就是跟著小朋友一起這樣的,不要說認為這是一個,很額外的一個很大的負擔還是怎樣==ns==

雲林縣還有特殊案例,褒忠鄉潮厝國小,是雲林第一所公辦公營的華德福實驗小學,三年多前由縣政府主導引進華德福教育理念,如今三分之二的學生都來自外地。

[潮厝國小 校長
廖宏彬]
當然一開始推動的時候,家長會聽到說,哇 沒有課本,那他們就會擔心說,那是不是都在玩啊,都沒在學東西,也沒在寫字,那他都會想,想太多了,那現在,現在家長是,現在留在這學校的家長是不會了,因為,他們見識到說,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成長,他看到六年級的工作,工作本紀錄這樣,還比,還比一般的寫得還多。

然而在公辦公營的傳統體制內,要課程創新、教學多元,框架限制其實不少。以潮厝國小來說,傳統體制小學引進華德福教育,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大不同,面臨師資培育不足,老師教學的大挑戰==ns==

潮厝國小一到六年級的老師,都是代理教師,而且暑假沒有薪水。沒課的時間,老師得共同備課,學習華德福教育帶領孩子的方法。

[潮厝國小 主任
陳錦賢]
這個是我們剛學習的一個教育,那我們會透過譬如說共同時間,譬如說週三下午是沒有課的時間,大家一起來學習。

[潮厝國小 校長
廖宏彬]
說真的,現場正式老師要來的人,不多,我們兩位主任跟我是正式老師,從現有的師資如果沒有辦法找到,我是會找代理教師,而且是講明喔,來這裡也還是要去師訓,自費,一年要四萬三,三年十三萬,都是要自己出錢的。

[雲林縣教育處國教科 科長
張淑芬]
如果說老師針對這個部分如果說沒有非常地認同,或者是說他有些疑慮的話,可能就是他們會透過別的方式,可能就會,調到其他的學校去。

從華南國小、潮厝國小的案例,都可以看出,公辦民營並非解救偏鄉小校的唯一萬靈丹,公辦公營雖然課程師資聘用,在九年一貫的框架下多少有些限制,但推動教育變革,課程吸引人,學生自然會來,依舊能解決偏鄉小校的困境。

[潮厝國小 校長
廖宏彬]
小校裁校不等於實驗教育啦,只是說,國家應該要有這個機會,給,給,每一個有困境,面臨到有小校危機的學校,有這個機會讓它有實驗的機會,怎麼樣透過學校的革新來讓孩子,從中能力增加,我是覺得都很棒,沒有一個教育是萬靈丹,沒有一種教育制度跟模式是,是絕對是完美的萬靈丹,那是不可能的,都是要努力看看的啦。

[華南國小 校長
陳清圳]
當然公辦民營以後的那個師資的結構,可以稍微作調整,公辦公營的老師比較硬,比較沒辦法去調整,這是現在目前最大的癥結所在,也就是說,我們的課程、我們的師資結構,以及學校整體的一個願景跟發展方向,其實,這個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啦,如果有辦法解決孩子的問題,把孩子的那個獨特的潛質,成就每一個孩子這樣的一個,一個目標,能夠把它實踐出來,我覺得,這個公辦民營就有很大的潛力==ns==

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未來師資聘用、課程內容將能更鬆綁,公立學校將有更多彈性和空間導入實驗教育,也將影響教學現場,長久以來「重學科、輕能力」的環境,學校經營將趨向多元化、特色化。

[教育部國教署國中小組 組長
許麗娟]
以目前來講要做整體的實驗,實驗教育,它不會是只有公辦民營這一個軌道,它可以選擇學校型態的,那它可以選擇,以後我們國教法通過之後,那只針對我學校裡面部分班級或全部班級,我只進行課程,那這個學校要,到底要做哪一個方面的實驗,其實都必須考量它在地的文化、在地的特性,以及在地特色,跟老師,跟家長整體的需求來決定,那只是我們現在把它,鋪了很多的路,那這些路是讓各個學校可以自己來做選擇的。

[雲林縣教育處國教科 科長
張淑芬]
我們雖然有這樣的法令去解除,但是我們還是要靠老師,他們真的是能夠去發掘他當地學校的一些特色出來,那去設計他們,真的是符合當地的一個特色,那可能要結合到社區,相關的一些課程進來,所以我覺得,可能不見得真的是制度的解套,就能夠讓小校,能夠就這樣子免於說,可能它是被裁併或不見的一個命運。

[宜蘭慈心華德福中小學 校長
王智弘]
其實那都是腦袋的問題,就是私立單位它有可能很僵化啊,公立的學校裡面有很多充滿創意的老師,所以,重點是,他能不能很踏踏實實地,從草根性的去發展這個地方的教育需求,如果還是傳統那一套由上而下,用這政策來管理學生,用課綱來控制教學,用考試來領導教育,那再怎麼開放都沒有用,所以法令環境開放重點是,我們要花一點時間去,去學著去改變,然後慢慢地去落實,所以公立或私人資源其實我覺得沒有太大的差別,重點是我們敢不敢去做一點改變==ns==

實驗教育三法通過,讓教育有更多的想像空間,課程可以脫離課綱,讓孩子多元學習,家長有更多的教育選擇權,然而法令鬆綁,未來要如何,將另類實驗教育的成功經驗帶進公立學校,同時有效監督,都是未來要面對的新課題。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