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義大利熱那亞的「慢魚運動」,不斷致力推廣魚文化,告訴大家,每一條魚的背後,有著很深層的文化聯結,2019年苗栗率先成為臺灣第一個推動慢魚運動的先驅者,範圍鎖定海線竹南、後龍、通霄、苑裡4鄉鎮,從懂魚、建立與海洋共生共榮理念,深耕海洋教育及培訓海洋資源人才,進而帶動地方漁業觀光、推動永續海岸線發展。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我們從「苑海永續計畫」,看苑裡人如何為「魚廢」找到解方,從代代傳承的味蕾記憶,試圖寫下永續海洋的方程式。


 

 

 

清晨六點多,這天苑港漁港多了一群好奇寶寶。

 

這是什麼鰻?海鰻?不是啦,虎鰻。這個鰳魚比較多刺,很多鄰居都買回去熬高湯,為孩子煮粥吃,或是要煮菜湯什麼的,就放下去煮,比較鮮甜。

 

主辦單位找來生態廚師、在地耆老,帶著民眾逛漁港。苑港漁港是苗栗苑裡的一個小漁港,新鮮捕捉的漁獲上岸,就會在一旁的魚市場叫賣,大約只有一小時的快閃魚市場,是在地人熟門熟路採買海味的好所在。

 

你把(螃蟹)牠翻面,紅褐色紅褐色就比較肥美,這比較白的就比較瘦。

 

 

 

配合苗栗縣政府推動「苗栗慢魚海岸」計畫,苑裡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今年提出「魚廢」議題,不希望因為人們對於海洋食材的認知和使用侷限,造成大量漁產浪費,連帶讓海洋生態失衡越來越嚴重。藉由舉辦一系列活動,去認識在地、當季漁獲,進而找出「魚廢」食譜。

生態廚師 張文騰(右)

 

都會習慣往東北角那裡去看我們熟悉的那些魚,我們也比較少來到這種小漁港去看這樣子的魚,像剛才有講嘛,其實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的飲食不同,包含可能對岸如果抓到這樣的魚的話,或許會做魚乾之類的,我們臺灣這邊會比較習慣用最新鮮的來熬這個魚湯。

民眾 陳小姐(右)

想要更深入去了解它,才能在我們日後做餐點或者是做食農教育的一些課題上,可以讓消費者更深入的去了解臺灣目前所遭遇的環境問題。

民眾 巫小姐(左)

魚廢其實就是我們漁網捕撈上來的魚,可能經過挑選之後會其他那些可能比較不好賣的,可能就沒人要買,就會變成魚廢,可能就是變成廢物丟掉。我覺得我們從大自然撈取了這些魚上來,牠都為我們失去生命了,我們還沒有好好的感恩的把牠吃完,變成我們的能量,我覺得真的滿抱歉的。

影片提供 苗栗縣政府
TC010256-0351

「苗栗慢魚海岸」(Slow Fish Miaoli)是苗栗縣政府延續「慢品牌」之下所誕生的計畫,主要推廣「慢魚運動」(Slow Fish),也是國際慢食運動的分支。2003年源起於義大利熱那亞的慢魚運動,二十多年來不斷致力推廣魚文化,要告訴大家,每一條魚的背後,有著很深層的文化聯結,2019年苗栗率先成為臺灣第一個慢魚運動先驅,2020年以「苗栗慢魚海岸」獲國際慢食組織肯定,正式成為其中一員。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長 林彥甫(右)

 

在山線推動慢城慢的精神,其實在海線,在歐洲也有這樣慢魚的組織,其實慢魚不是說吃鰻魚,我們說Slow Fish,希望大家來了解我們的環境,我們這裡有產什麼在地的,吃在地、吃當令時節,慢魚就是跟大家講這樣的故事。

 

「苗栗慢魚海岸」推動包含「藍色海洋」、「藍色教育」、「傳統漁法」、「藍色組織」、「藍色旅遊」五大內涵,在海線4鄉鎮竹南、後龍、通霄、苑裡導入慢魚理念,從懂魚、建立與海洋共生共榮理念,深耕海洋教育及培訓海洋資源人才,進而帶動地方漁業觀光、推動永續海岸線發展。

苗栗慢魚海岸計畫主持人 李秀玲(左)

 

我們是在推廣就是怎麼樣讓吃魚這件事情,吃當季,然後要吃得充滿公平正義這件事情,然後在傳統的漁法這個部分,盡量去尊重我們在地人的智慧,因為這種東西就是,你不去做它就沒了,我們一個長輩在做石滬的這個修護,但是做這件事情的這個技術 其實是都在老人家的這個身上 然後這種尊重海洋 然後尊重大自然的這樣子的一個漁獲的方法 其實是非常珍貴的。

 

國際慢魚運動認為,消費者對海鮮的無知就是對海洋的最大傷害,所以吃魚前要了解魚的故事、漁法、如何食用最美味。苑裡在地協會就從此著手,學習漁民的傳統料理方式,找到現代與過去的連結,希望為「魚廢」問題找出解方。

 

蝦兵蟹將,鍋子太小了,對 你的鍋子太小了,哇 蟹卵耶,太過癮了。

 

曾經是苑裡最大海產批發商,人稱「海爸」的陳清海,這天就示範「冷門魚」在地人吃法。

苑裡鄉親 陳清海(右)

 

你用白帶魚或是白腹魚,吃起來的味道就會不一樣,還有鯖魚,鯖魚煮起來也很好吃,牠很便宜,但也很好吃。鯊魚我也有煮,但是鯊魚比較挑人吃,煮魚我就習慣性加些薑,煮魚麵,我就會加薑,去調味,薑和蔥。白腹魚、螃蟹和花枝,還有我們在地的魚丸,會加下去煮麵,類似雜菜麵啦,這樣講比較簡單,有海鮮的雜菜麵。

影片提供 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
TC010655-0713

早年傳統漁村更是家家戶戶都擁有炒魚鬆技能,苑裡早期沿海常見的魚種「狗母魚」,因為刺多,不討喜,但價格便宜,肉質甜,就很適合拿來製作魚鬆。

苑裡鄉親 陳清海(右)

 

有一些魚鬆,現在的人比較不吃那個了,狗母魚做的魚鬆,那種味道可能,現代人不吃了,喜歡吃現代食品的肉乾、肉鬆很香,傳統的狗母魚魚鬆那種的味道,現代人比較不喜歡。

苑裡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理事長 陳薈茗(左)

傳統的過去的這些人民的生活,其實他們就已經非常永續,懂得怎麼如何談對海洋文化,既然已經上岸了,那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各式各樣的魚,這件事情,其實在過去的傳統家庭裡面,他們就比我們現代更懂得如何使用,這件事是我們整個「海苑庿」計畫在發想核心,發現我們不是去創新,應該是回流 去把他們的傳統價值去找回來。

 

「永續海洋餐桌」宴席上,生態廚師就端出魚鬆麵包,運用調味手法,巧妙去掉傳統漁村手炒魚鬆的腥味。

生態廚師 張文騰(右)

它其實是美乃滋 只是說我們美乃滋裡面 有加了一點芥末跟酸黃瓜 因為加芥末是怕說 魚鬆多多少少還是會有那種腥味 有時候 想說藉由芥末 可以去綜合那個魚的腥味 加酸黃瓜是 這樣子吃的時候比較不會那麼膩

 

這場「海洋永續餐桌」活動,每一道料理不僅融入在地飲食DNA,還將不受市場歡迎的冷門魚,幻化成美味菜餚,讓參與民眾一邊品嘗一邊認識海洋生態議題。

民眾 李先生(右)

 

其實今天就一個很好的示範 就是一些魚廢的再利用,其實海洋的資源也越來越枯竭了 所以我們不應該再這樣子浪費下去 能夠利用的食材 就好好的善用它

苗栗縣文觀局觀光行銷科長 黃騰達(右)

 

 

現在吃在地食當季這樣的一個理念,那它可以把這個海鮮做最好的運用 從捕撈開始,到它整個處理的過程 到上餐桌,那我們用慢魚的一個永續餐桌,來結合我們在地的一些廚房跟生態廚師,來做出慢魚的一個料理 讓所有的遊客都能夠知道,苗栗縣政府在推動這個慢魚它的核心理念,其實背後是為了,對於這片海洋的尊敬還有愛護,就是現在中央一直在講的,近海、知海、親海 這樣的一個理念。

苑裡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理事長 陳薈茗(左)

 

我們對於土壤上的物產,可能會比較熟悉,可是事實上海裡面的魚,也是會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季節到了,那我覺得這個確實是,因為慢魚精神 讓我連在這種漁村,在海邊長大的孩子,我才覺得,哇 其實我也斷層了可能一二十年了,因為小時候 我們真的就是知道 什麼樣的季節吃什麼樣的魚,其實我們今天這個海其實是非常的接近、連結 那我覺得這是慢魚精神在推廣上 也會讓我們這樣的海邊的孩子知道 我們可以多一份心力,然後找回那個核心價值 再往前進。

 

發展藍色旅遊也是苗栗慢魚運動的一環。騎著自行車,探索苑裡,在文史工作者導覽下,聽著漁村廟宇信仰的傳奇故事,了解漁民過往的生活景致。

苑裡文史工作者 林坤山(左)

 

我認為這樣的活動非常好 所以我們現在辦理很多導覽 所謂深入導覽 就是將地方的文化 讓來參加的人都能夠深入去了解 所以很多地方文化 包括信仰、地名的起源 地方的脈絡 能夠讓大家都能夠了解 能夠廣傳 這是對地方的文化發展是非常好

旅行社業者 蘇惠玟(左)

政府很致力在那種減碳的輕旅行 苗栗這個地方很適合 然後我們就結合說MID那種 就是電輔腳踏車 然後再來配合著這種就是很輕食 然後又很健康又結合在地的食材。

 

由公部門發起,導入源自於義大利的慢魚理念,真要在地扎根,必然得跟地方社團、民間力量結合,公、私攜手合作。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長 林彥甫(右)

 

政府資源確實你要帶頭去推廣,但是資源也是有限,所以需要民間社團一起參與,你去苗栗縣的海線,有很多的社團 有保護石滬,阿公阿婆在那裡堆那個石滬,海線一家親協會,他們不斷的在推海線慢魚的運動,我想當不斷的做,也將慢城、慢魚當作是一個社區營造,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主題,這也是苗栗的在地精神。

苑裡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理事長 陳薈茗(左)

那也真的希望是說 我們從我們自己小小的苑裡 這一個海邊 然後我們自己有一個餐廳可以開始 那我相信 其實如果回到臺灣每一個漁村 每一個都有這樣的 不管是餐飲業者 或是每一個家庭 因為其實消費者其實真的是可以決定 希望吃更近海的 然後更是友善捕撈的魚種1249 其實只要消費者下定決心 多這樣的選擇 其實是會改變產業的 不一定我們要等著產業改變了 我們再來做改變

苗栗慢魚海岸計畫主持人 李秀玲(左)

 

苗栗在推動以慢為主張的這件事情 其實它背後有很棒的一個價值意涵 就是每個都要講求快速 講求效率的這樣一個時代當中 我們可以把這個腳步去放緩 去留意我們生活當中一些 就像你剛講的很傳統很美好的那種東西,但是我們可以用消費的這個力量 把它變成一個更有價值的一個東西 讓它跟我們的生活當中可以更接近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苗栗竹南、後龍、通霄、苑裡4個沿海鄉鎮近50公里的海岸線,漁獲量大概只占全臺灣的千分之二,在這樣的地方推動慢魚理念,不免引起質疑:「憑什麼?」但或許正因為地方小,推動新興的文化運動理念,反而更容易徹底落實。

arrow
arrow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