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埔里,一直以來以好水質聞名,沒有遭受污染的山泉水,成為埔里農業的寶貴資源,需要好水的茭白筍也因此名聞遐邇。埔里鎮山邊的一新里,全里幾乎都種植茭白筍,但農民日漸年邁,苦無人力採收。近來有四、五位年輕人陸續返鄉務農,思索如何在家鄉發展,他們選擇走有機這條路,也想把村子打造成有機生態村,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生活。
把預先揉好的粢粑,放入滾水裡汆燙後,淋上黑糖汁,放上堅果、番茄、桑葚等,特製的客家點心就完成了。
這是埔里鎮一新里山邊的一家咖啡廳,無論是傳統客家點心或麵食等,都是60多歲的練美玉親手現煮,飯後,更會為客人端上一杯香醇的咖啡。練美玉原本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咖啡廳,以前他們以種蘭花為生。
[咖啡農
練美玉]
為了小孩,我們做爺爺、奶奶的,為了小孩,為了大家,還有這個社區,想說,推動有機,對大家都好,對,所以把原來的,種蘭花的,那都要噴藥,都要噴很多藥啊,我自己都農藥中毒,中毒,差點死掉,對,真的,所以我就想說,我們自己有能力,就做有機的。
揹著割草機,全身包得密不透風,默默地割著咖啡樹下的雜草,為了配合老婆改種咖啡的想法,朱添吉一肩扛下咖啡園的管理工作,為了種有機咖啡,朱添吉可是吃了不少苦,光是雜草的高度,就需要仔細拿捏。
[咖啡農
朱添吉]
算是有機認證的,草不能割太短,有的,有些就是有空再割,有些沒有割,有些是在路上,有在導覽,就割比較短一點,那裡面就要割高一點,割高一點保護咖啡不讓它太快乾掉,變成說它有草蓋著,第一點,你有草,那蟲牠會吃草,牠不會直接吃咖啡。
咖啡樹栽種下去,要到第五年才能開始採收,由於咖啡豆開花、結果時間不定,所以採收只能靠人工一顆一顆地摘,遇到大豐收時,朱家人的採收速度往往趕不上咖啡豆轉紅成熟,採摘後,又要經過一道道的加工、挑選,才能夠烘焙出香醇的咖啡豆。
[咖啡農
朱添吉]
種咖啡比較好啦,但是多工,怎麼說多工呢,你摘起來,咖啡又要脫皮,晚上脫皮脫好後,又要浸泡,要讓它發酵,發酵之後,還要,第二天才洗一洗,拿來晒,晒乾之後,也要晒差不多,像現在的天氣差不多要晒一個星期,一星期才會乾,乾了以後才拿袋子裝起來。
也因為這麼繁複的步驟,朱添吉種的阿拉比卡咖啡很受到好評,咖啡園也從一分多擴大到一甲多,甚至開起咖啡廳,賣起咖啡餐點。
[咖啡農
朱添吉]
本來是想說,種了以後,沒想到會賣咖啡,種幾棵,種了以後,後來才想說,想說,喔 這麼多人來喝咖啡,家裡坐了好幾十位,座位不夠,才蓋這棟咖啡廳,才蓋這棟竹屋。
[咖啡農
練美玉]
我就和我老伴說,我們自己沒有客人來的時候,我們就自己享受,這咖啡豆,我就想說自己賣,不給那些中盤商,不給他們,他們怎麼賣我們不知道,我就想說,讓喜歡咖啡的人來到這個園區。
想讓喜愛咖啡的人,也能夠享受這個有機咖啡園區,練美玉還不定時帶遊客到咖啡樹下走走,帶他們認識咖啡樹及周遭的生態環境。
事實上,有越來越多的遊客,不再只是走馬看花,農場體驗也成為深度旅遊行程之一,而小小的咖啡廳,根本沒法讓遊客待太久,因此練美玉也和鄰近的農場合作,像今天這批遊客,就是一家茭白筍農場主人帶過來的。
[茭白筍農
林宥岑]
只是說來我們茭白筍田,可能,一次、兩次就無味了,那如果我們跟其他的農場,做點對點的話,會讓它這個遊程更豐富性,然後也會有一些故事性。
就是為了要讓遊客多留一會兒,所有的行程都需要細心設計,要讓遊客滿載而歸,除了可以親手製作泡菜,在茭白筍殼做的扇子上彩繪外,返鄉青年林宥岑,也把茭白筍的種植間距拉大,好讓遊客可以下田試試。
[遊客
劉予琳]
就是那個水涼涼的,然後很多浮萍,(你剛剛是不是差點跌倒),對,(為什麼差點跌倒),就是裡面的那個泥土都會絆到我,然後就會跌倒。
下田後,只見遊客舉步維艱,還需要拿著竹棍支撐,這時,林宥岑就會開始介紹茭白筍的一生。
更會特別介紹田裡的害蟲,福壽螺,還會讓遊客體驗,如何拔除這農民的眼中釘。
[遊客
蔡文椗]
我幾乎都抓卵,因為現在那個福壽螺比較小顆,比較難抓。
由於林宥岑的茭白筍已轉型為,不噴灑農藥及化肥的有機耕種,福壽螺可說是最大的蟲害,需要花許多時間抓除,否則茭白筍的收成將所剩不多。
[茭白筍農
林錦生]
要努力,我們晚上都會來抓,抓這個福壽螺,那個福壽螺如果沒有抓掉,牠以後會,第一,茭白筍還沒長出來牠就會去吃它的根,那個根部,那根部如果被牠吃掉,如果有茭白筍牠就吃筍,吃掉很多這樣。
[茭白筍農
林宥岑]
因為農夫很容易就是說,他的蟲害越高,我就想要變成,又回到慣行了,那如果說你(遊客)來幫我除害,然後盡一點力量,那我們相對的,我們農夫就少用一些肥料、一些化肥嘛,對,用這樣子的概念下去做一個環保的議題。
也因為採用有機無毒的栽種方式,遊客在田裡就能品嘗最新鮮的農產。
[遊客
蔡昌甫]
割茭白筍跟吃茭白筍還真的不一樣,因為割茭白筍還要去看它,欸,好了還是沒有好,那現割的話,因為它這邊泉水很乾淨,剛好可以直接吃,我覺得很不錯的感覺,對小朋友來講也是一個很新鮮的一個動作。
主打現採現吃,可說是有機農場的優勢,畢竟採慣行農法的農場,多少有農藥殘留的風險。三十多歲的陳新豪,所經營的草莓農園,也是以有機栽培,歡迎遊客親臨。
僅一分地的草莓園,仍邀請遊客採果,陳新豪為的就是要介紹農園的自然生態。
像是原本用來洗滌茭白筍的水池,如今就成為園區的生態池,生態池裡不但長滿蓮花,聚集了蝴蝶、蜻蜓、青蛙外,曾經學習氣候暖化專業的陳新豪認為,自然農法還可以減碳。
[草莓農
陳新豪]
在池子下方,它會因為葉子,然後掉落到水裡面,然後它會分解,分解成類似像土壤,然後就沉到水底下,所以當你,有很多菌,有很多菌,所以,壓下去的時候,下面的那個土壤就會噗噗噗,空氣就跑出來了,所以我從這裡才認識到原來說,做自然農法,原來是要靠葉子掉到地上分解,然後土壤鬆軟,有菌、有活化,然後它就會產生吸碳能力。
遊客吃了親手採摘的草莓,也實地認識草莓園的生態,陳新豪認為,消費者對農民產生了信任,更有機會成為老主顧,畢竟,陳新豪剛回來轉型有機時,就苦於農產品無處可銷。
[草莓農
陳新豪]
那時候我爸爸配合我然後種有機,把菜種出來了,可是種出來之後賣不出去,這是我們做有機最大的(困境),我們以為說,種有機就好像是可以賣得出去,其實不是這樣子的,是沒有人知道你的話,那這樣我種出來的東西是沒有人要的。
沒了收入,就難以繼續務農,曾經也苦無銷路的練美玉,深知這是農民轉型時最常遇到的問題,如今咖啡廳裡所需的食材,除了自己種,也都和在地的有機農民採買。
[咖啡農
練美玉]
我們店裡面賣的東西都是有機農夫,有機農夫,他們,我們走得很辛苦,我想說,要跟他鼓勵,就是,讓他走得下去這樣子,就想說,我們店裡面要賣的東西,都是用有機的,把這個理念帶給大家,然後讓他們都可以越走越遠,不會說走不下去,就停了,這樣很可惜啦。
也因為體認到小農若只是單打獨鬥,無論生產或行銷都會受限,合作才能互補,尤其能守護住水源頭更是重要。
[咖啡農
練美玉]
有好幾位,好幾位有這樣的觀念,他說要改變,就慢慢來啦,沒辦法說一下子大家都做有機的,有很多人說他不知道有機要怎麼做,就是要我們先走,慢慢地做,慢慢地做,做給他們看。
[草莓農
陳新豪]
我們守護水源頭,像我們這邊,我們也是山泉水,那守護水源頭,然後再來守護住湧泉區,然後,像有一些農場,有機農場是獨立水源,把這些第一波的人馬先守護住,尤其是上游,守好之後,接下來我們在推第二波的時候,就可以從中游開始接起。
剛回到埔里經營魚場的曾岐育,剛好就位於林宥岑有機茭白筍田下游,直接引用溪水,魚場也少了農藥的威脅。
[養魚業者
曾岐育]
本身我是引溪,裡面的溪水進來,其實包含還有一些井水,那我們的田區裡面它有一些,有的田,它是本身它是會冒湧泉的,因為她們上面是種有機的茭白筍,她們所下的一些肥料都是一些有機的肥料,對,那所以說其實對我們的水質來講的話,不會造成太大的污染。
林宥岑就認為,一個點一個點的有機農戶,慢慢地擴散到全社區,年輕人返鄉務農,有了生存之道,外界也不會只注意到,社區有個中台禪寺,更會注意到,這是一個健康、養生的生態村。
[茭白筍農
林宥岑]
串點下來,大家都能夠生存、生活,來到這個社區,然後又有一個目標,就是來復育我們田區的一些動植物,原生種的動植物,那這樣子我們社區就會非常非常地有意義,以及就是非常非常跟別人的獨特性就不一樣。
即便中台禪寺是全國十大景點之一,每年吸引數百萬觀光客參拜,卻少有人涉足此處座落的村莊,一群有機小農們正默默串聯,不但要為一新里帶來生機,更要為生態盡一份心力。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陳靖維
- May 23 Fri 2014 11:57
385集-埔里一新有機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