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新埔是全台宗祠最密度的地區,也有相當多傳統伙房,經營半世紀以上的老店就有40多家。八年前,新埔鎮進行都市計畫時,擔心老街區會受到衝擊,新竹縣政府與新埔鎮公所,推動了宗祠博物館聯營策動營造計畫,以文化底蘊來發展文化觀光,接著又針對在地的傳統老店進行改造計畫,從門面、招牌再到產品升級,希望軟硬體一同改造,輔導店家與時俱進,並保留傳統特色,希望傳承好幾代的老店能夠永續經營。


 

以溫暖的木質材料,作為裝潢設計,玻璃門面讓擺設看起來整潔明亮,門口的「藥」字招牌,及中藥行歷史故事的看板,總讓人不經意多看一眼。

[中藥店 老闆娘
范瑞梅]
我們覺得,欸,好像有不同的氣象,也覺得滿不錯的,對,而且我們整個店的改造過後,那種煥然一新的感覺,自己看了也滿舒服,可以跟客人也有一些不一樣的話題,他們也跟我們聊,聊說,以前,欸,你們的店不一樣囉。

[相片提供 張寶釧]
[計畫主持人
張寶釧]
所以我們很希望透過一個統一的標誌,但是這個統一的背後,我們當然不希望它過於一致性,我們還是希望保有它的特色,所以,當然它有寫,創建在哪一年,可是他們還有他們的logo,用這樣的模式我們希望在每一家改造的時候,還有它的某些共通性。

老闆娘范瑞梅是這間中藥行第二代媳婦,107年他們參與新埔鎮公所舉辦的老店、好店升級改造計畫,讓經營近一甲子的中藥行老店得以改頭換面。

[中藥店 老闆娘
范瑞梅]
那先生從小,那耳濡目染,所以呢,也就覺得,中藥這一塊,也是自己應該要守護的,尤其是父母親這麼用心經營了這麼久,所以呢,先生也覺得,欸,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一個延續,不要再讓這個,父母親的一個心血就這樣子就斷掉了。

拉開抽屜拿出不同中藥材,細心為客人配製藥方,甚至拿出厘秤來秤藥材,這些歷史悠久的工具,全是店裡珍貴的寶,由於大環境改變,中藥店漸漸走向沒落,因此他們對改造計畫滿懷期待。

[相片提供 張寶釧]
[中藥店 老闆娘
范瑞梅]
針對我們各店家的一個特色,他們也請老師,非常專業的老師,來跟我們做溝通,比如像我們的門面,怎麼樣去裝潢,還有就是那個招牌,我們自己,欸,針對,我們各不同的店,可能在顏色上,在字樣上,對,做一個很特別的一個表現,然後在,鎮公所我覺得他們真的也是滿用心,還特別讓我們去迪化街,對,去那邊參觀過,他們那邊的一個經營型態,對我們來說我們覺得,也是滿有收穫的。

[計畫主持人
張寶釧]
沒有人去傳人,沒有傳人的話,他們可以轉型,像現在,做很多的健康飲,養生茶啦,甚至於我們很簡單,那個什麼,四神湯啊,那些中藥的補藥,然後能夠用那個比較符合現在年輕人,大概小家庭,用那樣子一包一包,很精緻的包(裝),來賣。

老店承載著許多的歷史故事,民國100年,當時新埔鎮正在進行都市計畫,由於擔心新舊街區轉移會帶來衝擊,因此新竹縣政府與新埔鎮公所,首先鎖定宗祠,推動相關文化計畫。

[計畫主持人
張寶釧]
他們在檢視這些資源,文化資源發現,宗祠是這裡的最大亮點,因此他們推動了所謂的,新埔宗祠博物館,宗祠的聯營策動計畫,他們希望,把這些九個宗祠串起來,然後呢,希望透過,文化觀光的概念,希望能夠讓新埔的舊街區能夠,不會因為行政中心的轉移而有所沒落。

不希望舊街區及當地老店沒落消失,縣政府在民國103年推行老店再造計畫。

[新埔鎮 鎮長
林保祿]
所以,說,我們新埔人的伙房很多,我們客家人住的伙房,有一百多間,街上,有50年以上的店鋪,有43間,這些伙房跟店鋪,跟我們產業,客家人吃的文化,就是我們發展的重點。

[計畫主持人
張寶釧]
那這些老店呢,是代表了新埔的發展史,因為它看著新埔,可能在很繁榮的時候,到最後現在慢慢沒落的那個過程,因此呢,我們覺得這些老店,其實,如果能夠讓他們有一些轉型,它必然會,第一個,讓他自己在,經營者也可以在這個空間裡面呢,其實(有)更好的工作環境,那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希望他這個傳承的這些過程,這一本故事,能夠讓很多人知道。

[相片提供 張寶釧]
新埔老店其實與在地歷史、生活環境緊扣相連,像這家與宗祠文化息息相關的金香店,就是改造重點店家之一,因為面對中國大陸香的削價競爭,金香店的生意早已大不如前。

[相片提供 張寶釧]

[金香店 老闆
林達鴻]
30年前,我爸爸交給我的時候,交給我經營,我自己本身經營了20年,20年,20年的時間,以前過年的時候,顧客要來買,過年拜祖先的金香,要排隊,要排隊的,要排隊的,到現在沒有了。

幸好有這項老店改造計畫,讓傳統金香店不僅門面改造,產品也一併升級了。

最近端午節快到了,那以前我們傳統其實會有這個,粽子的香包,或是說在端午節這個部分,我們因為以前什麼,白蛇傳啊,這種要避邪的,
欸,就會有這個香包的概念。

第四代媳婦在改造團隊的指導下,店家以製作天然手工香的材料,開發出有創意的香包,為金香店創造第二春。

[客人]
那個,裡面都是那個純正的中藥,中藥,弄出來的都很香,很漂亮,而且也是越放越香。

[金香店 老闆
林達鴻]
香包,香包是我的媳婦她的想法,她構想出來,年輕人的文創,她說這樣也說不定,這個也是會賣得,會賣得很好,會比我們賣香還要好。

[林達鴻媳婦
蔡雅萍]
就跟爸爸討論說,其實,外面慢慢地有一些就是傳統的產業,其實它會做一個轉型,那我們剛好就是把這個香粉的東西,結合到就是香包的部分,那香包因為剛好,可能近幾年的文創啊,文青的部分,其實在這個創意思想上面,其實如果你去運用發揮,其實我覺得,其實它是很廣泛的東西。

老店軟硬體同時升級的還有這家百年餅舖,走進裡頭像是小型博物館,櫥櫃裡展示著不同時期的製餅工具,及幾十年歷史的裝餅紙袋等。

[糕餅店 老闆
呂學詩]
這個袋子最少有,60年以上,當初那時候,因為訂婚的時候,是用謝籃挑,那時候沒有紙盒,就是用紙袋裝,所以那時候的餅,沒有那麼大個,大概是12兩、10兩的餅,現在都做1斤的比較多,謝籃,就這樣(紙袋裝著)放進去,疊好用(謝籃)挑。

老闆如數家珍,滔滔不絕說個不停,其實會把這些珍藏幾十年的製餅工具重新整理展示,全是聽了改造團隊的建議,未來也希望老餅舖能結合導覽觀光,把更多故事說給遊客聽。

[糕餅店 老闆
呂學詩]
有些老的東西拿出來給人家看,我小孩這些都說,這樣改很好,改了之後生意有比較好。

[糕餅店 老闆女兒
呂亭慧]
然後也讓老闆很正視這些文物原來是這麼棒的,東西,然後就是,應該,是說,他一直都很珍藏,但是他太珍藏了,他是用很多很多層把它包起來,那現在放上去,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然後就可以分享說,原來我們做餅的歷史,是這麼棒的一個過程。

[計畫主持人
張寶釧]
我們希望每一個糕餅模的故事都能夠出來,那現在他擺了很多,我覺得有點可惜,因為太多了,就看不出它的珍貴,所以,我是建議他,要分批展示,用這樣的模式,事實上是會讓更多人願意一直進到這個店。

老店不只有文化故事,更有許多記憶中的味道,新埔粄條享譽全台,街上光粄條店就有80家以上,鎮上有間裝潢新穎,以第四代年輕老闆肖像當作招牌的粄條店,總吸引不少年輕客群,且粄條口味傳承四代不變,緊緊抓住老主顧的胃。

[客人]
因為他是年輕人,在做啦,所以感覺比較新一點,然後感覺,
對,很乾淨。

[客人]
環境看起來滿清潔的,對,比較現代感。

[客人]
他爸爸、媽媽傳(給他),一代接一代這樣傳下來,這樣味道都一樣啦。

[粄條店 第四代老闆
黃其偉]
那時候是,最早剛開始那時候當然就是想說,走那種,文創那種美式,就沒有要講求什麼,反正就是走外面那種連鎖店,整個一套SOP這樣子,那後來發現,我們這種鄉下那些老人家什麼,他們最吃的就是人情味那些,就是,根本就沒有什麼真的SOP。

他們不僅保留老味道,更有新招吸引顧客,像是開發油蔥酥、辣油禮盒,讓觀光客能帶走好滋味。

[相片提供 張寶釧]
[粄條店 第四代老闆娘
蔡品]
雖然我們硬體改造得已經不錯了,但是軟硬體要一起升級,周邊的產品都要慢慢出來,不然的話,只有硬體其實也是不夠的,小而巧的,精緻的,容量比較小的,因為現在都是小家庭,對,對,所以就會比較走精緻化的路線。

從老店再到好店改造計畫,從民國107年開始,鎮公所將改造腳步擴展到當地的百年市場。

[計畫主持人
張寶釧]
我們希望百年的市場,它其實也是一個傳統的老店,它是一個大的傳統老店,那我們就希望說,逐步建置的改變,但是改變的過程呢,不是只有環境,我們希望他的產品要升級,我們希望他的經營要公道,要童叟無欺。

[新埔鎮 鎮長
林保祿]
因為這個市場,是一百多年來,是我們新埔人的廚房,也是我們的胃,非常的重要,這裡非常有留下來的紀念性,如果你要做老店更新,不如做一個集體性,做一個新的街廓出來,所以這個,這個觀念給我,我就在107年的時候,我在新埔市場,集中做一個街廓就在那裡,所以,賣糖果的,賣五金的,賣麵的,賣金香的,賣雜貨的,理髮店,還有那些老店,那有十多間在那傳統市場裡。

為了要統整市場的歷史脈絡及產業的變化,計畫主持人張寶釧,開始進行田野調查,希望協助店面及攤車店家做改造。

[傳統市場雜貨店 老闆
陳茂禾]
傳統市場這一個部分,就是說它第一個,包含地磚上面的改造,然後這些老店的陳設改造,都有先做一部分了,然後後面的雨遮啦,各方面的,就是整體上面的形象,當然是說,要慢慢的再來做是這樣子。

[傳統市場豆花攤 老闆娘
邱劉月華]
我在這裡,我在這裡做很多年了,鎮公所有,幫我做那個(招牌),幫我把(菜單)寫出來,它知道我做很多年了,我的布篷,它幫我做好,幫我做好,做好讓我(使用)。

新埔的百年傳統市場裡應有盡有,除了一般常見的菜市場攤位,當然少不了新埔限定的特色產品,像是這攤新埔腌腸,總吸引不少遊子特地來買,店家也提出對市場改造的願景藍圖。

[客人]
我回來新埔玩,我就會來這裡,回來這裡吃粄條,買這個,我今天是,我帶我的朋友,台北的朋友,來到新埔市場,我就特別帶他來買這個東西。

[傳統市場腌腸攤 第三代老闆娘
范喜芝]
然後我會希望就是說,盡量就是,招集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商店,然後就是,請鎮公所就是做一些廣告啊,然後讓外來客吸引進來這樣子,對,然後就是,能,季節的變化不一樣,所用的主題會不一樣,對,這是,我們現在這一代的心聲。

[計畫主持人
張寶釧]
所以基本上來講,我們在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我們除了跟他們話家常之外,我們當然也希望說,他對這個產業,未來他有這個什麼想法,到大賣場去,環境又好,然後呢,賣的東西又,因為它多嘛,所以它就便宜,那(消費者)他當然就會捨棄了傳統市場,所以我們傳統市場必須要看清楚現在的,大環境的改變,然後呢,自己去調整,這樣你才有真的辦法真的去吸引,吸引到,真的願意走進傳統市場的人。

從傳統宗祠、文化老店再到生活記憶的傳統市場,裡頭充滿世世代代的傳承故事,也是新埔鎮獨特動人的溫暖所在,改造計畫除了帶動經濟發展外,也繼續連結新埔人的情感與記憶,讓老店永續經營。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