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咖啡產業在台灣呈倍數成長,都市街頭隨處可見咖啡店,據農委會農糧署統計,去年台灣的咖啡進口量,有兩萬一千多公噸,占總消費量的九成以上,而國內地產地銷的咖啡種植面積,也在增加當中,其中南投縣國姓鄉種了近兩百公頃,成為國內最大的咖啡產地,還推動全台第一張咖啡產地認證。不過國姓有一半以上的咖啡種在林班地上,林管處不鼓勵,但如果已經改正造林,每公頃種植600株以上造林木,則同意維持現狀。然而種在林班地上的咖啡,是不能申請產地證明標章的,國姓農會就自己來推認證,不與人拚量,走出自己的精品咖啡活路。一杯一杯地嗅聞咖啡的餘韻,評鑑師再打分數,這是杯測評鑑的項目之一,南投縣今年咖啡評鑑,參賽者無論是質和量,都是歷年來最高,負責整個評鑑的國內咖啡權威名師韓懷宗,以盛況空前來形容。

[咖啡達人
韓懷宗]
這次我們光南投縣就收了40支豆子,量非常大,像我們前兩年都在台南東山,也只收了20幾支,然後前陣子,嘉義舉辦了全台灣省的(比賽),也只收到40多支。

所謂的「杯測」,是指未經任何沖煮技巧呈現出咖啡豆的原始風味,因為咖啡從種植、採摘、處理到烘焙,都會左右咖啡的風味,所以咖啡評鑑只收生豆,統一烘焙,連倒幾顆咖啡豆都得計較!經由杯測評鑑,讓咖啡農了解自己種的咖啡豆,優缺點在哪裡。

[咖啡達人
韓懷宗]
我們就希望透過這個評鑑會,增加它的曝光率,甚至多送幾支到國外,能夠取得精品級認證的愈來愈多,大家就知道南投咖啡的好,當然南投咖啡我們覺得很有潛力,因為我們跟其它縣市杯測的結果,我覺得它這邊潛力很大,它的那個豐富度很夠,會比較差就是它的後製再加強。

[國姓鄉農會
總幹事 葉榮鑫]
因為世界級的喔,才有杯測水準,就是SCAA杯測水準85分以上的,就是世界級的,精品的,我們目前,我們國姓鄉的咖啡,差不多80分至85分,就是準精品級,還沒有達到真正的精品級,我們希望,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評鑑的活動,提升它的品質。

這幾年==cg in==台灣咖啡產量最多的是,南投、台東跟屏東三個縣市,其中國姓愈種愈多,成為國內咖啡產量最多的鄉鎮,有七十幾位咖啡農,種了接近兩百公頃==cg out==國姓咖啡也從早年的沒沒無名,變成台灣精品咖啡的搶手貨。

[國姓鄉長
林福峯]
尤其去年和今年,國姓鄉的咖啡,可以說已經供不應求,沒有庫存,以前的咖啡,一磅哦,我在國姓鄉,五年前,一磅咖啡差不多五百元,現在一磅咖啡,可以賣到一千兩百元、一千三百元左右的價位。

[國姓鄉咖啡產銷班
班長 蘇春賢]
過去國姓咖啡,只知道種,不知道怎麼去賣,還有,那時候政府機關,聽到咖啡就搖頭,(說)我們台灣的工資這麼貴,哪有辦法跟國外去比。尤其這幾年,咖啡的成長都超過20%,那時候國姓咖啡,在民國九十五年,根本,咖啡,一公斤三百元還沒有人要。

剛烘好的咖啡豆一倒出來,滿室生香,其實國姓開始大量種咖啡,也是近十五年的事。九二一大地震,國姓是震央,當時在一片光禿禿的九份二山,發現了阿拉比卡的台灣原生種,有人說,大地震關上國姓鄉的門,但也開了另一扇窗,咖啡成為國姓鄉的「黑金產業」。

[國姓鄉農會
總幹事 葉榮鑫]
那時我們的百姓實在不知道要如何生活下去?當時大部分都是種香蕉、種檳榔、種柑橘、種水果,好不容易,有發現到,咦,怎麼會有一叢,不曾見過的植物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屹立不搖,大家看到了很高興,就看著它一直長大,喔,那是咖啡。

[台灣咖啡協會
理事長 吳怡玲]
他們在國際上面,他們已經種植咖啡超過一百年,所以對品種的這個控制是非常穩定的,所以他就很清楚說,我這一片山林,我種的是什麼樹種,我可以產出的咖啡的量有多少。

國外主要的咖啡產地,例如中南美洲,多半有數百年的咖啡文化,就好比中國千年來的茶文化。國姓咖啡產量暴增,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品質良莠不齊,包括烘焙的技巧、瑕疵豆的篩選等等後製過程,國姓鄉公所先透過經濟部的地產基金,補助六百萬元來教導咖啡農,去年又經由農委會農糧署輔導,向智慧財產局,申請了全國第一個咖啡產地證明標章,由鄉公所核發給農民。

[國姓鄉長
林福峯]
一個源流就是說,它補助六百萬元以後,後來,國姓咖啡,也請來很多的教授團隊到我們產銷班這邊教我們,我們有這個條件就是說,這個咖啡這麼好,國姓鄉沒有空氣、水源的污染,又在中高海拔種這個咖啡。同時我們在去年六月一號,我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這邊,它也是全省唯一產地認證的國姓咖啡。

[農委會農糧署
副署長 黃美華]
現在像102年進口的量,差不多是有兩萬一千多公噸,那以國姓,一百多公頃,其實它的產量也才九十公噸,所以你要在九十公噸,要怎麼去跟兩萬一千公噸去競爭,那最好的方法就是靠產地證明標章。

不過申請產地證明標章的標準,只限於私有地,事實上,國姓鄉多數中高海拔山區,它的地目是林班地,據統計,目前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國姓咖啡,種在林班地,無法申請產業標章。

[國姓鄉農會
總幹事 葉榮鑫]
不過很多咖啡,它本身的咖啡是非常優質,不過它種在林班地,林地它的海拔比較高,差不多八百到一千兩百公尺,這對我們來說,像我們台灣的阿拉比卡原種這就是,就是台灣馴化的這種咖啡來講,它應該是非常適合的一個海拔,不過呢,它沒有辦法參加認證。

[農委會農糧署
副署長 黃美華]
公所它們在申請產地證明標章的時候,它們會提出一個,產地證明標章核發的要點,那這個核發要點,它會去規範,就是說農民來申請這個標章,他必須要具備哪一些條件。如果是在林班地種咖啡,就是不合法,那為什麼不合法?因為林班地本來就是應該要造林。

在九份二山蜿蜒的山區小徑,一路往上行駛,再拐個彎,就看到了滿山滿谷,呈櫻桃色的咖啡豆,林班長今年又租了幾公頃的私有地來種咖啡,加起來一共種了近十四公頃,現在是全台灣最大的咖啡農,他利用檳榔樹半遮陰,來補足咖啡生長所需時間。今天剛下過雨,山區泥濘不堪,但是咖啡紅了,不馬上採,下雨過後日晒,肯定就會裂果。

[國姓咖啡產銷班
班長 林言謙]
這個就是,會造成裂果的原因就是,這個咖啡果膠它已經飽和了,它果實已經代表成熟了,那成熟的時候它果膠會,裡面的果膠會很多,那然後這個時候如果下雨的話,雨水,它要是吸收到這個水分,它的咖啡果實它就會自然會爆裂,這就是因為水分太多的因素。

咖啡既不好種又多工,又得種在中高海拔,才能確保有好的品質,農民當然希望林班地能夠適度解禁。

[國姓咖啡產銷班
班長 林言謙]
希望說政府來配合一下農民,因為畢竟這個土地,它除了我們是跟政府承租,我們造林以外,當然你要給我們一口飯吃,那是不是說,如果這個咖啡可以搭配造林樹種,這樣一個混農林的一個政策,來做的話,那是不是對農民來說會是一大的幫助。

[國姓鄉農會
總幹事 葉榮鑫]
在國姓鄉,真正好喝的咖啡,沒有認證,比較一般,水準比較沒有這麼高的,反而有認證,這是不是說成為一個反淘汰?人家說的,它產地認證,就像我們汽車一樣,有在馬路上跑的,通通有認證的,結果BMW比較好的車反而是不能掛牌。

[農委會農糧署
副署長 黃美華]
林務局,它們也針對這個部分在做研究,就是說,是不是可以,有一個解套的方式,就是輔導這些咖啡農,去種造林的樹種,那一公頃種了六百棵,就變成是一個混農林的狀況,就一方面也可以達到造林的效果,那也不會影響到它咖啡的一個經濟栽培,跟經濟的收入。

為了兼顧國土保安,農委會目前是以「改正造林」標準,如果每公頃種植六百株以上造林木,同意維持混農林現狀,而為了解決林班地咖啡無法認證問題,國姓鄉農會打算推出,由農會認證的國姓高山咖啡。

[國姓鄉農會
總幹事 葉榮鑫]
林鄉長他也很關心,他要我說,要不然,我們農會來認證好了,我現在已請教相關部門,我(農會)出單據幫它保證,它就是我們在地的,但是它不是私有地,它是林班地,我們保證它也一樣,毒物檢SGS是通過的,它的杯測水準是七十分以上的,也是在地的林班地。

國外主要咖啡產地,每公頃的平均產量都在一千三百公斤以上,世界的最高量在巴西,每公頃達八千八百公斤,台灣無法和國外拚量,反而要做的是,量少質精,國姓鄉定位在老二哲學,量不如人不要緊,在國內做第二名的精品咖啡。

[咖啡達人
韓懷宗]
台灣咖啡的這個品種,是比較老一代的,Typica,它每公頃,我統計過,每公頃大概,生豆的產量,大概是四百公斤到八百公斤,那國際標準呢?國際的每公頃,生豆產量多少?抱歉,一千三百公斤,也就是說,我們連人家最基本的標準都到不了。

[國姓咖啡業者
蔡素鉛]
我要說一句老實話,(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才能夠有好咖啡,還有就是,你看看喔,如果是,你看看我們這邊一天的工資要一千元,在衣索匹亞一天的工資一百五十元,那你說我們的咖啡成本差多少?你要推到世界去跟它競爭,是很難的,但是我們如果說,能夠在地能夠飲用,然後自己來內銷,就是避免,如果外銷那麼多進來,也不錯。

<聞一下香氣,這是葉門摩卡。 >

磨好咖啡,讓客人品嘗香氣,國姓鄉是咖啡產地,卻沒有幾間咖啡廳,而文化需要時間來累積,這裡正在醞釀這樣的咖啡文化,他們只用精品級莊園豆,為了推廣國姓咖啡,還特地取名為「在地之光」。

[國姓咖啡業者
蔡素鉛]
那你五年、十年以後,國姓咖啡一定是不輸給華山,現在你去華山看,其實門可羅雀,那反而是我們國姓,推產地認證。我為什麼取名它叫在地之光?因為,我覺得我住在國姓,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把第一支的國姓咖啡推出去,我讓客人第一眼看到,我們視覺的左上角,第一個,就是在地之光。

[國姓鄉長
林福峯]
不要說和進口咖啡混在一起,或者說以前有一些鄉鎮有這種情形發生,造成說我們的咖啡農整個,一個信用破產,我們騙別人,等於騙自己而已。

在地咖啡愈愛惜羽毛,愈看得見未來,如果能夠吸引年輕人持續接棒來種,那就是一個值得永續經營的產業。

[國姓鄉長
林福峯]
我們希望這個咖啡在國姓鄉這邊,可以長長久久。喝咖啡的人很多,尤其年輕人現在,中上年齡的話,現在喝咖啡的人也很多,所以說,我也希望說,這個區塊有辦法把地方帶動起來,大家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希望這些年輕人可以回流回來我們國姓鄉這邊,大家可以活絡經濟。

[國姓咖啡業者
蔡素鉛]
淡雅、清香、在地,然後食物旅程很短,還有就是,你會覺得是一種,愛鄉、愛土的飲料,這樣子,我覺得國姓咖啡是這樣。

[國姓咖啡產銷班
班長 林言謙]
像現在是採收季嘛,然後現在是其實現在是尾段了,等到這一批咖啡全部都採掉了以後,我們的工作就是要開始從整,修枝條啦,整修枝條的目的就是要讓這個新芽,讓它長出來,這個新芽長出來,這個,我們明年就是要從這邊,再開始採收我們明年要的咖啡。

把咖啡豆採收下來,再過一個月,重新剪修枝條,明年在這一片山林之間,還會再見到像這樣熟透的櫻桃色咖啡豆,有了咖啡認證,確保是台灣地產地銷的國姓咖啡,食物旅程減少了,更多了的是,濃濃鄉土情感的在地味道。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