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帶您來看「智」少遇見你系列報導,目前國內有哪些針對失智症患者與其家屬,提供照顧與喘息服務的機構呢?而其中因為照顧者錯誤的照顧方法、或因患者情緒不穩而必須接受龐大壓力、甚至許多人因此放棄工作,全心全意照顧家中長輩,因此國內有協會機構,看見這些現象,打造如家庭般溫暖的機構與友善空間,希望透過家屬之間的互相陪伴與支持,讓失智症家庭獲得更周全的資源挹注與照顧,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了解。


 

 

梅花梅花滿天下,愈冷它愈開花

 

已經高齡101歲的戴爺爺精神抖擻,唱起歌來相當有活力,很難想像其實他是11年前,來到這間失智症日照中心後,症狀有了改善且維持得很好。

個案長輩 戴爺爺(右)

(爺爺你來這裡多久了) ,好久了,來了好久了,一開始辦的時候,我就來了,(這裡)還不錯,很好啦。

聖若瑟失智老人日照中心組長 戴玟婷(右)

 

他非常的熱情,然後很喜歡跟別人聊天,所以他滿快就融入我們,再加上家人是非常配合,就是讓他規律做生活的,所以後來,他在這邊就足足待了11年,他現在101歲,但是他還是能夠有自己行走的能力,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然後參加活動,然後基本上他藝術的天分也是滿高的。

 

每週一到五戴爺爺都會到日照中心,參與機構安排的課程,也因為正常的作息及每天保持好心情,延緩了症狀退化的狀況。

個案長輩 戴爺爺(右)

 

(爺爺你,你來這邊有沒有交到好多好朋友,有嗎) ,交到很多好朋友, 都在這裡,(所以每天都好開心有沒有) ,很好,很好,心情開朗,因為沒有什麼(要)想的。

聖若瑟失智老人日照中心組長 戴玟婷(右)

 

所以他能夠維持這麼好,其實家屬也是對我們非常的感謝,那當然,我覺得不是只有我們的努力,還有家屬的配合,對,因為有些長輩他們尤其在疫情期間很多長輩,其實是疫情過後退步的很快,但是後來戴伯伯從五天減少到三天,現在又慢慢增加回一到五,都是來使用日照中心,所以我覺得能夠維持這樣的能力,應該跟他規律的生活作息有很大的關係。

 

(阿姨,你擦得好乾淨,會感覺很有成就感嗎) ,有呀對呀,我們這邊每天都是這麼乾淨,(都是你的功勞) ,有這麼多人。

 

廖奶奶是輕度失智症患者,過去她曾經是雜貨店老闆,也在火鍋店裡工作過,許多工作記憶都還在腦海裡,因此來到日照中心她就是這裡最佳的清潔小幫手。

聖若瑟失智老人日照中心組長 戴玟婷(右)

她是輕度的失智長輩,那她是在 109年的時候確診的,那確診是失智症這樣子,那她後來,剛開始以前的工作其實是雜貨店的老闆娘,就是什麼都很會的雜貨點老闆娘,很能幹的,那後來呢,她最後的一份工作,是在火鍋店裡面,她是一個工作能力很強的女性,在家裡面可以支撐起經濟的女性,所以對她來說工作也是她,擺最前面的第一位的東西。

個案長輩 廖奶奶(右)

 

(你會做什麼工作),這裡擦,那裡擦,這裡擦,(也是來幫忙清掃喔,來幫忙清潔喔) ,對呀加減啦,還是一樣,反正我們就高高興興來上班,高高興興的回家,一個心而已沒有兩個心,(開心嗎) ,開心呀,這麼多人做伴。

 

大家午安,我是小涵老師,今天下午的體適能,由我這個小涵老師來為大家服務喔,來帶課程喔。

 

鏡頭裡、位於臺北的這間失智症日照中心,就像是這群失智症長輩們的另一個家。

 

好,那我們現在來先做一下暖身運動,好不好,好,戴伯伯,我們開始運動囉,好划船,兩隻手,划船,划船。

聖若瑟失智老人日照中心組長 戴玟婷(右)

 

目前我們日照中心,基本上會規畫就是,每天其實是上下午會有不同的類型的活動,那比較多是希望有一些是認知促進的活動,維持他的一些認知的能力,然後或者是一些他們比較喜歡的是體操類的東西, 就是體育,比如說是做健康操類的東西,可以跟著一起模仿,讓他們做一些肢體的活動,那還有一些是懷舊,比如說講以前的故事,或是 說一些以前東西,或一些以前的圖片圖卡,讓他們做一些以往過去故事的回憶這樣子。

 

好,往旁邊轉,腰要跟著轉過去,轉回來。

 

照顧服務員劉若涵,幾年前因為疫情失去工作,但在照顧父親生病的日子中,偶然機會接觸到照服員這份工作,為她開啟了另一扇窗。

照顧服務員 劉若涵(右)

 

我剛好去報名那個,我去艋舺就業處登記照顧服務員的課程,那時候有申請到補助,所以我就覺得老天爺幫了我,雖然疫情不好,然後工作沒了,但是走了另外開了一扇門讓我去,但是我沒有抗拒,我繼續走。

 

而劉若涵的母親後來確診為失智症後,就將媽媽接來任職的機構,在機構的用心照顧下,症狀並沒有惡化太快。

照顧服務員 劉若涵(右)

 

 

來這邊之後來照顧,就是我可以邊看著她,看著她我又可以邊上班,然後她的功能還算不錯,認知,她其實短期記憶很弱,但是她的手腳動作很俐落,她來這邊等於是來幫我們,就是等於是好幫手,可以幫我們照顧一下老人,然後看有需要幫忙的,來幫我這邊洗個碗筷什麼的,還有看老人如果覺得怪怪的要跑出去的,趕快來叫我們,她就會幫我們照顧好這邊的長輩這樣子。

 

劉若涵的母親王奶奶更是熱心,經常幫忙照顧機構內的其他長輩,且情緒也較安定。

照顧服務員 劉若涵(右)

 

情緒穩定是一定會的,因為她把注意力專注力放在這邊,她就不會去胡思亂想,要不然她太有時間去胡思亂想去妄想很多,就是很負面的事情這樣也不好,然後來這邊進步的就是功能部分,她的功能還在,她已經83歲了,所以她還有辦法說可以,可以做一些家務,她家務做得很好,所以媽媽來這邊已經差不多兩年了,所以維持得很好。

個案長輩 王奶奶(右)

有時候你看人家老人家,走路很慢,我就牽他,有時候爬樓梯,都是幫忙牽老人家,人家都說你做人真好,都會這樣幫忙其他老人家,(喜不喜歡來這裡),我當然喜歡,(為什麼),這裡很好玩,有人朋友,有人老人家很寂寞,來這裡交朋友跟他講話,不然,你一個老人家在這裡,很孤孤單單的。

聖若瑟失智老人日照中心組長 戴玟婷(右)

因為我們會隨時請他幫忙幫助其他人,或者是她會覺得她自己不是老人,還有比她更老的,所以她就會樂於去幫助別人,小涵有說她覺得至少,她在這邊可以看得到媽媽,她也很珍惜可以看得到媽媽,陪伴媽媽的時間,所以可以一邊工作一邊陪媽媽,對她來說是很重要的事。

 

因為有了機構的暖心服務,也讓許多失智症家庭減輕不少壓力。

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主任 王寶英(右)

就是,我們希望能夠,能夠成功的讓照顧的人,跟被照顧的人,這兩邊都能夠達到一個很好的雙贏的狀態,就是兩邊的人,都可以盡可能的維持,他們好的生活品質,我覺得這件事情是很重要。

 

好來,從雙手拍手開始,手有很多穴道,動一動喔,我們換,到肩膀,肩膀。

 

爺爺奶奶們充滿活力,跟著課程老師手腳動一動,一步步做起暖身操。認真的模樣好可愛。

園藝治療師 陳淑蘭(右)

因為失智長輩,他們對於感知五感的變化,可能會越來越,那個體驗會越來越薄弱,所以我每一個運動都是要刺激他們去,甚至我們來調一下呼吸,吸氣吐氣,去發現原來我在這裡,對就是把他們能夠拉聚焦到此時此刻的當下。

 

暖場後,要進入當天的園藝治療課程,老師帶著這群老寶貝們製作有趣的草頭娃娃。

 

阿姨把它撐開,撐開用手拿著,沒錯,那你倒進去,我倒進去,對,對。

 

認真聽且照著老師說明做出草頭娃娃,爺爺奶奶們都相當專注,這裡是位於臺北民生社區裡的互助家庭,主要是提供失智長者及家屬有一個休閒文康與學習的空間。

園藝治療師 陳淑蘭(右)

綠色的植物會讓他們有希望,對,所以種子娃娃他在觀察它的過程,他會看到它一直在發芽它一直在發芽,那還有另外一個設計是,最主要也讓他們能夠摸土刺激一下,他的末梢神經的發展,摸了土去感受,然後我們兩個人一起互動。

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祕書長 余黛薇(右)

 

他可以自由的使用這個空間,然後去做他有興趣的事情,那家屬呢在這裡,其實他就也是一個喘息的機會,他除了可以和,跟其他家屬聊聊天之外,他也可以和彼此之間討論一些照顧上面方法,照顧上一些困難,大家做一個經驗交流,還有一個很重要就是情感的抒發。

 

園藝治療課程中,除了結合植物與藝術,還教導長輩們認識顏色的運用變化,做出色彩繽紛的許願瓶,課程中還特地安排兩兩一組,達到人與人互助的效果。

園藝治療師 陳淑蘭(右)

我們園藝治療裡面有很重要的事情,就是達成一個生理的淨化跟互動,我們有社交的能力,我們這樣面對面,你幫我我幫你,我們甚至聊個天,知道我們在做些什麼事情。

個案長輩(右)

 

他三種給你,你就要配色,比如來講紅跟藍,兩個變成紫綠色,對不對, 那那個黃跟橘黃跟紅配起來變成橘色,這就相對訓練你的腦力。

個案家屬(右)

 

他每次來的時候都覺得很有成就感,然後會讓他覺得我們獲得了很多的一些鼓勵,跟一些正面的一些想法,我覺得這個對他的一些,比較少跟外面的人在一些互動的時候,他會,會是一個比較正向的一個生活方式。

 

民國100年台灣失智症協會,為失智患者與其照顧者打造友善無障礙的環境,裝潢佈置如溫馨的家一般,在這家屬們不用擔心外界異樣的眼光,也有更多喘息的時間。

個案家屬(右)

 

我覺得最大改變是,應該就是他的生活作息變正常,對,因為他以前是可能要透過吃安眠藥,可是來這邊上課之後,他變得是一個比較調整他的一個作息,所以他是很穩定。

個案家屬(右)

 

因為來這邊雖然是時間不很長,但是自己覺得他也開心,我們也覺得說好像有一個靠山,給我喘息的地方,來這邊大家,同學大家都很熱情。

社工人員 余亭樺(右)

相片提供 台灣失智症協會1232-1243

那在團體的當中我們的會有一些不同的元素,例如像音樂類型的,那也有一些長輩喜歡園藝,藝術類型的,那其實滿多不同的元素,會有不同的安排。

相片提供 台灣失智症協會

1243-1254

在這還有多元課程,甚至培訓失智長輩成為導覽志工,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BITE社工人員 余亭樺(右)

有外面的訪客來這邊的話,我們也會安排,讓我們培力班的長輩,來帶他們做環境的導覽。

BITE個案長輩(右)

培訓做志工,就是帶他們要參加的人,給他先了解這個環境,因為這是無薪酬勞,但是做這個的人,心裡都會什麼,很平和有做善事一樁這樣。

 

互助家庭就像第二個家一般,來到這裡失智者與家屬,獲得身心靈的安定外,在學習與相互陪伴下,他們不再覺得孤單,且有了這些照顧失智症患者的機構提供各式服務,不僅許多失智症家庭獲得妥善的協助與照顧,面對失智症,他們也不再擔心害怕。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

 

 

arrow
arrow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