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藝術當飯吃,並不容易,作為一生的職志,更需要勇氣,童鈺華曾是客委會築夢計畫第一屆得主之一,在一個月內走訪四、五十間博物館,完成計畫回台灣,協助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開館策展,但仍一心想開創自己的藝廊,就到高雄市鹽埕區舊聚落巷弄,開設獨立藝文館,走過三年,確定自己不會餓著,下一步,要把這裡當平台,幫助各個創作領域,找到未來發展方向。


 


台南藝術大學的學生劉子瑜,用金屬製品做成裝置藝術,述說內心的創作理念。

[南藝大學 學生
劉子瑜]
我媽媽要我每天都要吃維他命,我就想說,不知道為什麼要吃這個維他命。但是我們卻會執著於說,吃了它,然後我們再很努力地賺錢,然後把我們賺來的錢,再去買維他命,再重覆這樣子的循環,那我這個作品就是,在思考做這件事情,它整個的意義的存在。

就是讓觀者看的時候,不會覺得很膩說,哦,都是同一個材質的都放在一起這樣,對,那譬如說像這兩個就是一個,這個應該是纖維,這應該比較屬於纖維的話,那當初是,自己去選自己喜歡的牆面或空間嗎?因為我們的空間其實只有十坪左右而已,還有一個是這個,這個夾層的樓上!

這裡只有十坪左右大小,卻是藝廊主人童鈺華精心規畫的獨立空間,南藝大學生畢業展,特地挑選來這裡。

[南藝大學 學生
劉子瑜]
我一開始進來這個店的時候,其實不知道這個店的老板是一個怎麼樣子的人,但是一進來了之後,就看到老板坐在那邊,那她一開始就很爽朗地抬頭,就跟我們聊天,那時候哦,這個老板跟我們一般想像中的藝廊老板,其實不太一樣,就是個性很大剌剌,然後聊了之後才發現,哦,原來是南藝的學姐。

[南藝大學 學生
莊孟蓁]
剛開始的時候是,就是大家在尋找,就是高雄的藝文空間,然後我們就,就是各處的,其他地方,就是找很多,什麼畫廊或者是,就是附近跑一跑,那其實我印象滿深刻的是,我們這組的人,就是上來到這個二樓的空間的時候,就是每個組員好像都很,好像不知道那個機關被觸動一樣。

童鈺華也是南藝大畢業生,三年前租下鹽埕區這棟有七十幾年歷史的老房子,改建成為藝術空間,不過一個十坪大的展覽室,如果沒人導覽介紹,讓人佇留思考,繞一圈就結束了,很可惜,她希望客人進來能待久一些,點一杯飲料,看書看展覽。

[咖啡藝廊主人
童鈺華]
這個空間,其實我們有分一樓跟二樓,二樓其實最主要還是做展覽,做展覽,其實也是我自己出來創業最主要一個,想要做的事情,我就是可能就是,想要邀請他們,朋友或是比較年輕的藝術家,來這裡做展覽。

童鈺華是客委會築夢計畫第一屆得主之一,當年還在念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她原本只打算參訪十二間各具特色的日本博物館,沒想到去到日本欲罷不能,天天出門逛博物館。

[咖啡藝廊主人
童鈺華]
我差不多就去80天,第一個月就是每天我都出門,出去,每天就看一間博物館,就是比較小間的我就看兩間,所以差不多一個多月下來,我看了差不多四、五十間博物館,或是美術館,還有那次的計畫,還有一個月是在日本的琵琶湖博物館去實習,實習一個月這樣。

帶著滿滿的收穫回到台灣,童鈺華協助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開館策展,做了六年半,又去日本遊學一年,再度回到台灣後,她就想著要創業,開闢一個藝術空間,透過不同的展覽,讓大家認識不一樣的藝術表現。

[咖啡藝廊主人
童鈺華]
我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六年多嘛,其實我做的展覽,大部分其實都和客家文化有關係,是我想要換一個,等於說像是換一個口味一般,等於是說,可能是和藝術創作比較有關的這種展覽,不過一直在同樣一個單位,同一個地方,其實,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機會,可以做不一樣的展覽,所以我就想自己出來開。

[藝廊常客
邱月婷]
我第一次來這個空間的時候,我的感覺非常的特別,就是,奇怪這個鹽埕區怎麼會有這個空間就對了,這個外面看起來是一間老房子,進來的時候,這個整個感覺都不一樣,我覺得這個地方很像時間是停止的,所以進來的時候要打一個卡,然後這兩小時啊,其實就是我自己的時間。

走進這裡,要先打卡,到離開時就可以知道自己待了多久,童鈺華希望遊客沈浸在這個藝術空間、也深度認識社區!她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晚上在老鹽埕一家二手書店的演講,對象是中山大學的學生,她分享藝術空間與社區的關係,談起她的生長經驗。

客家地區對我來講,我覺得它,我剛剛提到,其實它被非常,好進入的一個方式就是,他們很明確就是,第一個問你會不會講客家話,如果你會講,哇,你的牆馬上剩下30%,(就)有一個100%的那種高(牆),這個沒有辦法,你一定要直接跟他講說,會說客語啊,怎麼不會!

童鈺華也幫家鄉美濃客家文物館策展,這個常設展叫「家的旅程」,述說南洋姐妹會裡的姐妹嫁來台灣,其實就像是一般人移居外地讀書工作,最後定居,也希望他鄉變故鄉,童鈺華特地設計互動式的回饋單,從溝通開始認識彼此。

[美濃客家文物館 主任
黃冠靜]
鈺華這個設計得很好,就是說,它有這個回饋單,它設計很多問題,要讓我們反省,讓我們思考,如果說你是在別的國家生活,你是不是有想過要放棄?就是彼此的思考,就是讓大家拋開議題,讓大家有個思考,然後透過這個思考,讓大家共同去理解彼此。

[咖啡藝廊主人
童鈺華]
做的那個展覽,應該還是說,因為我念得是博物館,比較不像是美術類的策展,還有其實應該說,我說博物館的展覽比較不一樣是,我們可能接到一個題目的時候,我們會先去做研究,先去做調查,所以,我認為說,要做一個跟人有關係的展覽,應該要先從和他們聊天,採訪他們開始。

在鹽埕老街區開店進入第三年了,童鈺華一直在思考,如何讓空間發揮最大效果。

[咖啡藝廊主人
童鈺華]
一個空間應該要做一個平台,就是說很多人來來去去,很多譬如說設計師啦,或是比較年輕的藝術創作家,或是甚至說,我現在,今年開始也和我一位朋友開始合作,我們會去接一些案子。

一頭栽入藝術領域,童鈺華更加了解到,藝術也是為了觀眾而存在,沒有觀眾就沒有策展的必要,童鈺華用藝術找到人生的方向,也用藝術來築夢。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電視台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