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的鯉魚潭是著名的觀光景點,就在鯉魚潭往西邊望過去的木瓜山一帶,森林資源豐富,日本人以「無盡藏」來形容這個地方,1931年,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取得經營權後,開啟了此區長達一甲子的伐木歷史,也就是後來的「哈崙」。後來,哈崙工作站經過歷史的滄海桑田,裁撤都已經30年了。不過,因為捨不得這麼特別的在地文化遺產,2008年開始,林務局花蓮林管處和東華大學團隊合作,就針對花蓮的三大林場,林田山、哈崙和嵐山,進行調查,先前已帶鄉親認識了林田山和嵐山,這禮拜,一起跟著花蓮林管處所提供的《無盡藏。哈崙時代》紀錄片,一窺哈崙的前世今生。


 

西元1924年,日本統治臺灣的第29年,民間經營的「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簡稱「花木社」,組成20人探險隊,從花蓮林田山出發,往西進行約一星期的森林調查工作,結果確定在木瓜山一帶,有著大面積的檜木林,並在8月15日的《臺灣日日新報》中指出,東部中央山脈的檜林,如林田山、木瓜山等地方,森林蓄積豐富、蒼鬱茂密,稱之為「無盡藏」亦不為過,接著就在1931年,積極向臺灣總督府,取得木瓜山事業地的經營權,與砍伐許可後,1934年,正式開啟了此區超過半世紀的林木生產工作,也就是後來的「哈崙」。

這裡是花蓮最熱鬧的市街之一,就在中山路與41巷交會的這個地方,曾是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的舊址。從西元1931年的「花蓮港街分布圖」中,可以清楚的看見,會社的對面就是花蓮港驛(花蓮火車站),之後闢建的花蓮港,距離這裡也只有3公里,存在當時臺灣東部最重要的市街之中,統籌管理從山區下來的原木,透過鐵路,運到臺灣各地,中、高級原木則多以船運,送往東京和大阪販售。曾經「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的事業規模,是全臺民營伐木的第一名,營運情況最好的那幾年,生產重心正是在現在鯉魚潭,與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西方的木瓜山一帶。

[林務局花蓮林管處 副處長
李政賢]
5站的流籠,4.7公里,還有鐵路有50公里,從那裡上去,那上面的資源,是我們講的扁柏和紅檜,是大部分,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紅檜跟扁柏,那我們有出一本書,1922無盡藏,白天上去,像晚上一樣,那意思就是,我的樹很大棵、很茂密,人在下面往上看,沒有什麼光線透下來,表示說那裡的樹都很大棵,又很,面積又很寬這樣。

[花蓮林管處池南森林遊樂區 技術士
吳恩瑞]
池南地區的話,這個著點大概是(海拔)200(公尺),那1號的發送點大約是(海拔)850(公尺)到(海拔)860(公尺)左右,那我們的距離的話,是1495(公尺)長度,那這個因為這個非常陡峭,它具有,危險性滿大的,那我們一共有5條主索,5條主索的話,3條的部分是,是運客車廂,客車廂它中間有一條所謂的安全索,那兩條的部分是我們運材用,運材的部分它就沒有所謂安全索。

[照片翻拍自《哈崙百年林業影像集》井部治提供]
日治時期,臺灣山林多是官營,包括阿里山、八仙山與太平山林場,「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是少數的民營伐木、運材、及製材業者,當年面對「木瓜山事業地」的全新開發,花木社審慎檢視之前在林田山,與大安山事業地的經驗後,決定以三段架空索道,搭配軌道的方式,打造最有效益的運輸路線,要將原木從海拔約2000公尺的伐採現場,運送到海拔約200公尺的貯木場存放,之後再透過鐵路,轉運到花蓮市與各處銷售。適逢臺灣檜木在日本內地與臺灣島內需求大增,木材市場活絡,山區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伐木、集材、運材、造林等各種林木生產工作。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敗,臺灣政權轉為中華民國,森林資源大多由「臺灣省政府林產管理委員會」接收,但因為考慮到花蓮縣地方財政困難,百業待興,所以是將木瓜山的森林開發,交給花蓮縣政府經營管理,改名木瓜山林場。

[東華大學研究調查隊 計畫主持人
王鴻濬]
所以當時的花蓮縣政府,就跟林務局,就省政府講說,這個林場由我們來經營,那省政府也就答應了,所以它就延續在日治時期伐木的機械、設備等等這些,繼續砍伐,大概維持了12年,那其實那12年對花蓮縣來講是非常重要,因為,重要到林場的場長,是由花蓮縣縣長來兼(任),所以花蓮縣的財政呢,我可以這樣講,是倚賴哈崙林場。

[林務局花蓮林管處育樂課 課長
紀有亭]
來到這邊呢,這溪谷下切得比較深,所以說呢,在搭設這個鐵橋的時候,他就利用雙層的搭建方式,可以看到中間這一層,幾乎是用整株的一個原木,整個長達20幾公尺,整個橫跨在中間這個地方,整個高度超過10米以上,這非常的高,非常高聳,不容易啊,搭這個不容易。

這條是木瓜山林場的運材主線,沿著中央山脈的知亞干山支脈向西擴展,深入木瓜山、大檜山、巴沙灣山、和武陵山一帶,全長接近40公里,沿途設有「三公里」、「舊木瓜」、「新木瓜」、「大崩山」、和「哈崙」等據點。

後面有一個平台啊,新木瓜4.9(公里),對,對,對,喔,(舊木瓜到新木瓜)還有4.9公里,站牌還是,站牌還在。

花蓮縣政府在經營木瓜山林場時,是直接沿用花木社留下來的這條生產路線與設施,繼續林木生產工作,營運初期,林場運作一切正常,但是越到後期,因為設備老舊,投資不足,產量起伏不定,營運出現壓力,臺灣省政府基於整合臺灣森林經營的原則,也一直希望將木瓜山林場收回,不過不管當時山下怎麼爭議經營權的問題,山上的生產作業,還是要持續進行。

1958年7月,溫妮颱風橫掃花蓮,也重創了木瓜山林場,生產作業全面停擺,縣政府無力修復,促使林場在同年10月,移交給臺灣省政府,接著在1960年,完成改制後,成為「林務局木瓜林區管理處哈崙工作站」。

採訪/彙整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無盡藏。哈崙時代》紀錄片提供 林務局花蓮林管處、道綺全球傳播有限公司

arrow
arrow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