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溪口鄉公所從民國111年9月開始,就開始執行更深入了解臺灣客家的「客底文化發展試辦計畫」,大大小小的活動總共辦了約40場之多,包括客底共學、田野尋根、教材編印、戶外教學、武動溪口等等,要讓大家重新認識溪口這個客底鄉鎮,也找回鄉親的客家認同。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包圓圓的,把它包起來,把它包起來。

 

在糕餅師傅的教導下,幼兒園的小朋友,跟著一步一步學做溪口鄉的特產「鳥仔餅」,雖然年紀小小,學習能力卻很強,很多人教一次馬上就學會。

幼兒園學童(左)

青蛙,(青蛙做什麼),可以跳。

幼兒園學童(左)

老房子,老鷹,(還有呢),做鳥仔餅。

糕餅師傅 蔡耀男(右)

幼稚園的小朋友來學習的話,是剛剛好,有的做得非常好,那像有的小朋友認為說,鳥應該是有兩個眼睛,所以他幫它點成兩個眼睛,也有80分的那種成果。

 

為了讓民眾認識客家,並且探索自己的客籍身分,溪口鄉公所辦理許多場次的「探索尋根田野實作工作坊」,讓社區居民和小朋友們,藉由實地踏查和實作等活動,來了解溪口鄉的歷史及演變。

幼兒園園長 蘇殷立(左)

平常我們在學校都是課堂上,用語言跟遊戲方式來進行鄉土文化,但是透過這一次的實地探查,然後讓小朋友能夠多認識,我們溪口的鄉土文化。

嘉義縣溪口鄉長 孫維聰(左)

從小就培養他們,對於在地文化歷史的一個認識,那我們希望藉由這樣子的活動,可以從小在他們的心中,然後向下扎根,讓他們能夠印象深刻,然後透過這樣的一個活動,讓他們體驗故鄉的美好。

 

客委會從111年開始在宜蘭、彰化、雲林,嘉義、臺南、屏東等6個縣市,推動客底文化發展試辦計畫,透過體驗參與的方式,讓民眾了解家族的根源,進而找回客籍身分與文化特質。像是這個艾草粄,是客家傳統美食之一,也是祭拜祖先必備的供品,這天的工作坊就安排教大家製作艾草粄。

學員 李小姐(左)

以前是有做過那個芋頭粄,可是這個是沒有做過,因為想要知道,它那個艾草怎麼處理,所以想要來學習。

學員 羅先生(右)

有跟我爸爸媽媽,逢年過節我們也都會做,因為我是住豐原,所以就看說這文化上,他們在做的方式有沒有什麼不一樣。

指導老師 張金嬌(右)

嫁來嘉義買不到,買不到我愛吃的艾草粄,所以我就很愛自己做,就來教他們,教他們傳下去,我們客家人的味道。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252-0312

溪口鄉是嘉義縣最小的鄉鎮,早期客家先民來此開墾,經過2、300年,居民已經不會說客家話了,為了探索客家根源,溪口鄉公所就向客委會申請,辦理客底文化發展試辦計畫。

嘉義縣溪口鄉長 孫維聰(左)

透過這樣子舉辦客底共學工作坊,還有那個探索尋根的工作坊,以及戶外教學的工作坊,我們希望透過這一系列尋根的一個方式,能夠讓我們在地的,不管是學子還是鄉親,都能夠更認識我們的歷史。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326-0346

推動客底計畫的6個縣市,只有溪口鄉是「鄉公所」自己來執行,鄉公所會這麼積極,也是因為10幾年前,就開始深耕客家。

嘉義縣溪口鄉長 孫維聰(左)

因為我們公所有我們自己的客家文化館,那而且我們過去10幾年在推動客家文化,我們有累積一定的底蘊跟基礎,那我們跟館長討論之後,館長認為,她自己來推動這樣的一個計畫,會比委外的單位來得更有說服力,而且更紮實。

嘉義縣客家地方輔導團 陳淑端(右)

那這次我們剛好這個客底計畫,就把一些軟性的東西,全部導入進來,那就可以在成果展現,會比別的鄉鎮,甚至比別的縣市還要快,因為其他的縣市都,在第一年的試辦計畫裡面,他其實很多都還是在做資料蒐集、跟累積的工作,可是溪口它這個工作前面已經做好了。

 

溪口鄉公所從111年9月開始,執行客底文化發展試辦計畫,大大小小的活動總共辦了大約40場,包括客底共學、田野尋根、教材編印、戶外教學、武動溪口、尋根小旅行等等,要讓民眾重新認識溪口這個客底鄉鎮。而其中在國小舉辦的「我的開基祖」活動,更是帶著小朋友去查資料,並且以手繪族譜的方式,來認識自己的家族。

嘉義縣溪口國小學生(左)

一開始比較難而已,(為什麼),因為要查資料,(那妳查了哪些資料),我直接寫出來。

嘉義縣溪口國小學生(左)

老師修改了很多次,(為什麼),因為我寫錯。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客家業務承辦人 賴麗華(左)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516-0533

校長跟老師先帶領同學,先教學,認識什麼叫做「我家的開基祖」,那之後我們實地的會去戶政,帶小朋友去調查他們家的手抄本,從日治時期的手抄本,然後,拿到手抄本之後呢,再帶小朋友實際去認識族譜,然後把它繪製成,就是這個手抄家族的樹狀圖。

嘉義縣客家地方輔導團 陳淑端(右)

開了一個課程讓小朋友自己回去找自己的開基祖,因為你了解你的開基祖,你就知道你的族群是什麼,你是不是來自客家,那還有跟小朋友去合作說,你如果是你長大了,要介紹溪口給你外面的同學知道,你要怎麼去介紹溪口,我們就開了一個家鄉好有趣的課程。

 

可以發現到,溪口鄉公所辦理的許多課程和工作坊,重點都放在小朋友,特別針對小朋友去設計課程。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客家業務承辦人 賴麗華(左)

溪0538因為我們溪口,它最高的學府是到國中而已,那所以我們會覺得說,他們國中之後都是在外地求學了,那可能他會對家鄉的印記,會很少,那所以我們會想說,就是要從他國小的基底開始做起,讓他有那個印象,就是深耕說,我的家鄉,我的祖先,他是從哪邊來的。

嘉義縣客家地方輔導團 陳淑端(右)

我們很多文化其實都有斷層,長輩可能對老的東西會很喜愛,可是中年人他因為,或是青少年,他們可能小時候沒有接觸過,所以就是對這個會比較無感,那所以我們把很多計畫,都放在跟小朋友合作。

嘉義縣溪口鄉文化生活館長 王秀眉(左)

所以讓我們意識到說,我們的文化扎根一定要提早,所以我們就去推這樣子的一個計畫,透過客底這個計畫,去到學校、幼稚園去推,向下扎根。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719-0807

來溪口客家庄作客,隔壁鄰居來一起,細妹來煮茶,阿哥來出菜。

 

透過實際操作,加深印象,有的部分是家族裡的大人帶小朋友去執行,在學校就由老師帶領,雖然說是為小朋友設計的活動,但是在認同感的建立上,這些參與其中的大人們,其實也都或多或少,有不同的體會和發現。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客家業務承辦人 賴麗華(左)

就是有很多小朋友的家長,或者是我們一些在地的居民,其實他都會經過這次我們的活動,我們執行這個客底計畫的活動之後跟我們反應說,喔,原來我也是客家人,對,我以前都不知道,對,其實他會回去看他們的那個拜拜的祖先牌位,看了之後,他會覺得,發現是什麼什麼氏的,他會來問我們,然後他會去找尋族譜,之後,翻一翻之後他會覺得說,喔,原來我也是客家人這樣子。

元長鄉移居溪口鄉的客家後裔 邱誌金(右)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830-0920

我在當兵的時候,還不知道是自己是客家人,退伍之後因為有一些機會,去參訪客家文化館所舉辦的社區的課程,在上課當中有去回想說,我們去給祖先掃墓時,上面有寫說從哪個地方來,才發現說,這樣原來我們是客家人。

 

族群融合2、3百年後,大家一如往常的過日子,也就一天過一天,從來沒有意識到,原來自己現在口中所說的話語,和老祖先可能不一樣,在陪著小朋友尋根的過程中,大人也找到了自己的根。

嘉義縣溪口鄉長 孫維聰(左)

所以我們現在很積極的在推動客家的保存工作,我們希望能夠把這樣的一個既有的文化能夠保存下來,讓我們未來的,不管是學生,還是我們的民眾,都能夠更認同自己的過去、歷史這樣子。

客語薪傳師 呂炤貞(右)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0937-1032

嫁到這邊啊,這邊因為不是客家庄,所以有時候,真的要找一個講話的對象,真的是沒有,那時候心情也是滿低落的,後來就是無意間,就剛好也是鄉裡面有在推廣我們的客語,然後就去參加認證,認證之後,然後有去受訓,然後開始安排在公所、幼兒園、跟國小,推廣我們的客家語,那時候就覺得,欸,好像又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從105年開始參與嘉義縣客家文化推動的嘉義縣客家地方輔導團指出,客底客家人已經隱形了好幾代,要在客底聚落挖出客家人,不只困難,更要小心操作。

嘉義縣客家地方輔導團 陳淑端(右)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1058-1122

文化的植入,如果是用強勢的話,會造成反效果,那我們其實第一年的時候,我們有很急切的希望告訴你,其實你是,你不要忘記了,那你可以來做恢復,可是我們發現反彈太大了,甚至會有公所說,你知道我們去敲門,去訪問人家,人家會把我趕出來,後來我們覺得說,我們不應該這樣子的,這麼強勢,所以,我們會比較慢慢的去做這個推動。

 

一步一步做,不強迫接受,從其他不同的方式,慢慢切入。

嘉義縣客家地方輔導團 陳淑端(右)

比如說我告訴你,可能你的生活習慣,跟客家有一點點關聯,那你的祖先其實是清朝就過來的,那我們這個客家的一個淵源,其實讓我們有多元認同,我們可以告訴大家我是有這樣子的一個身分,也有閩南的身分,也有客家的身分,這不衝突。

 

耐心很重要,溪口鄉公所調查了10幾年來,也確實感受到鄉親在認同感上的變化。

嘉義縣溪口鄉親 張景超(左)

(你有感覺說這10幾年來,因為公所有在推,我們對客家的認同,有什麼不一樣嗎),客家認同是,因為都閩南化了,所以這些風俗也是一直閩南化了,但是公所很認真在推動客家,我也是很認真想要了解,不然因為我們都不知道了,都不知道客家以前是怎樣。

嘉義縣溪口鄉文化生活館長 王秀眉(左)

110年我們有一個全國客家人口的一個調查研究案裡面去顯示出來,在我們溪口的這個客家的比例,人口的話是1300人,然後他的這個認同的部分已經到達7100人,對,可以從中去了解到說,我們的這個,因為客家館它開了以後,然後,民眾的認同度是逐年上升的。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1238-1255

溪口鄉公所在客家這塊,已經努力經營了10幾年,但現實的狀況是,隨著老人家逐漸凋零,調查計畫時間越來越緊迫。

嘉義縣溪口鄉文化生活館長 王秀眉(左)

我們知道,有形的資源,它斷在哪個點,是很容易可以去盤查到的,可是無形的文化資產的部分,它斷掉,那個斷的點在哪裡,那是沒辦法去尋得的。

嘉義縣溪口鄉長 孫維聰(左)

PROMO

客家在溪口是一個既存的歷史,那我們不管是河洛或是客家,我們都希望把他的文化能夠保存、推廣下去,如果這個工作我們現在不做的話,在未來預料會更困難,因為這個歷史的足跡,會慢慢的變少。

影片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1329-1359

和時間賽跑,努力拼湊溪口的族群和文化拼圖,從建立認同、找回自己的根開始,在地的鄉親重新認識自己,也帶著這份認同,繼續往前,繼續寫下溪口的故事。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