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國外媒體報導,所謂的香蕉愛滋病,也就是黃葉病,可能造成香蕉滅絕,而在多年前,也曾有英國媒體報導,台灣香蕉可能因黃葉病而絕種!香蕉是世界交易量最大的水果,更是最低度開發國家第四大糧食,要是香蕉滅絕,後果不容小覷,但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太過聳動,畢竟還是可以選擇較抗病的品種。香蕉黃葉病目前確實完全無藥可醫,每年都有兩到三成的罹病率,多數農民苦撐到臨界點後,有的輪作,有的乾脆不種了,也有農民使用自然農法,來減少罹病率,農委會農試所的國家種原中心,則保留了台灣原生種芭蕉,證實可以抗黃葉病,而台灣香蕉研究所更是以體細胞變異技術,利用蕉苗組織培養出超高抗病的品種「台蕉七號」,即將技術轉移上市,今天的第一則報導,來關心台灣香蕉產業的未來。<你田間在工作,沾到衣服,洗不起來。這個沾到衣服洗不起來>

頂著大太陽,一車又一車來自日本的旅遊團,進入香蕉園,彷彿進到了大觀園,張大嘴巴聽導覽解說,他們來自北海道,吃了一輩子香蕉,就是沒親眼見過香蕉樹,他們很好奇地一直問,問的當然不是太陽花,而是香蕉花。

[日本遊客]
我都不知道香蕉的種植方式,是從一棵母樹生果、之後同一棵母樹會再生果。我以為是像蔬菜一樣,每次要移到其他地方重新種植。

[日本遊客]
第一次能有機會,見識到這麼大規模的香蕉園,實在非常感謝。

<好 為什麼要套袋?因為台灣是做安全農業,沒有在噴農藥,台灣是做安全農業,沒有噴農藥,防蟲。>

一大早就有好幾個日本團進來,高雄旗山的香蕉產銷班班長張宏士很忙!忙著準備香蕉提供試吃,再透過日本團的導遊解說,遊客臨走前,他還細心地一人送上一小串,一一說再見,他是旗山、也是南部地區,唯一做香蕉園觀光團的蕉農,更有趣的是,原本他是賣農機具的,為了教農民怎麼用機具,十幾年前自己下來種香蕉。

[旗山蕉農
張宏士]
為什麼會噴農藥就是,比較省工嘛,以我們來想說,有農機具可以替代啊,也是可以很省工,省人力啊,為什麼不用?所以說,乾脆就我跳下來,務農。無形當中這個是我的副業,現在快變成主業了。

<那個,疏果。>

摘花、疏果,套袋保護,再記下疏果的時間,他種了一甲多的香蕉,從販賣農機具,變成專業蕉農,這幾年來,香蕉價格愈來愈好,副業反而變成主業。

[旗山蕉農
張宏士]
以這兩、三年的收益都算不錯,因為價格是穩定嘛,香蕉、農產品的東西就是這樣,只要不滯銷,平穩的價格在跑,甚至於這幾年都,價格都高於往年一成、兩成,所以說收入還算不錯。

[台灣香蕉研究所
所長 趙治平]
這兩年來因為種植面積減少,從這個種苗的供應量我們看出來,它的,它整體農民的種植,今年又慢慢在回升,所以我想我們的,目前除了,農民的這個種植面積減少是個因素造成蕉價會上揚啦,加上我們現在國內的,有新的這個通路,比方說知名公司的超商,這類的量販店的營造。

台灣是世界上緯度最高的香蕉產地,老一輩蕉農,多半經歷過香蕉產業的大起大落,1960年代,香蕉曾是台灣外銷水果的主力,當時有個說法是,只要採收四棵香蕉,就可以抵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幾乎全省都在種香蕉。

[台灣香蕉研究所
所長 趙治平]
在我們民國五十六年的時候,我們香蕉的這個生產量達到高峰,一年的生產量,以這個紙箱十二公斤的這個單位來算,達到一年的量就三千七百多萬箱,那時候的種植面積四萬公頃,將近四萬公頃。

[旗山蕉農
張宏士]
旗山區,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大概是一萬五千多公頃,最豐盛的時候啦,現在只剩下,一萬兩千公頃,一千兩百公頃左右。

[旗山蕉農
古德福]
剛開始種香蕉還沒有這麼好,一直種、一直種,種到民國五十年,到五十六、七年,這個時期最好,那個時候,我們有人說是黃金時期,香蕉的黃金時期。

81歲的古德福種香蕉種了一輩子,他回憶在六十年代,就是因為蕉價太好了,農民爭著種,外銷市場暴量,又面臨菲律賓,及中南美洲等國家的低價競爭,反而滯銷!旗山號稱「蕉城」,有全台灣最完整的香蕉產業鏈,當年每一個集貨場,賣不出去的香蕉堆積如山,驚動中央。

[旗山蕉農
古德福]
聽說蔣經國要下來巡視,有接到消息,說要下來巡視,青果(合作社)就派車清運,清光光,一夜之間就清光光,這個就是當時香蕉(光景)的好和壞。

香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每一株只為了生產這一叢香蕉,就功成身退,一般來說,蕉農是從清晨開始忙碌,割下來馬上送集貨場低溫催熟,台灣香蕉產業由極盛走下坡,除了外銷量減少和滯銷,還面臨黃葉病的打擊。

[旗山蕉農
古德福]
年年開始就滯銷,就一直到黃葉病,黃葉病發生的時候就非常地嚴重,影響到種植的面積,影響到產量,影響到品質,再來量就減少了,慢慢減少、慢慢減少,就拖,拖到現在。

<像這一棵,你來看,這,一、二、三、四、五、六,都黃葉啊,這個就是黃葉病,你如果看到,(只有)一個葉子、兩個葉子,那個是枯葉。>

黃葉病就像這樣,幾乎整株枯萎,它的傳播方式,是從蕉株的根、莖部感染,透過灌溉水、土壤及病苗傳染,自從民國57年第一次出現黃葉病以後,病勢逐年擴散,這些年來,各地罹病率都在兩、三成之間。

[台灣香蕉研究所
所長 趙治平]
香蕉黃葉病,因為它這個菌,在土壤裡面可以殘存30年以上,然後沒有任何的農藥,可以去把它抑制掉,所以,雖然我們有一些簡單的水稻輪作,或者是用一些有機質,土壤的改進,但那都是局部性的,所以釜底抽薪呢,還是需要用抗病的,或耐病的品種。

[國姓鄉農會
總幹事 葉榮鑫]
我們國姓鄉算是山多於田啦,山比較多田比較少,所以種香蕉的地方,就是我們說的山蕉,和我們的田蕉不一樣,這個黃葉病確實是非常嚴重,像今年來說,至少,超過三成的面積,都有得到黃葉病,當然,就影響到它的產量,或者是說農民的收成。

南投是中部香蕉主要產地,國姓鄉種了四百多甲,三成罹病的意思,也就是說,超過百甲有黃葉病!為了研究高抗病種,香蕉研究所利用體細胞變異技術,組織培養出「台蕉七號」新品種,即將透過技術轉移上市,在蕉研所這個人工接種試驗區,傳統市面上的「北蕉」幾乎無法存活,對比之下,台蕉七號即便是種在疫區,還是能有高產量。

[台灣香蕉研究所
所長 趙治平]
我們可以看到選出來的,最新的品種,台蕉七號,在這麼嚴重的這個,我們人工接種的一個高病原密度的,比如說一棵的土壤,一千個這個菌的單位含量的這個病土區,它還可以將近75%的存活率,所以在我們這樣的一個人工接種區,可以凸顯,我們台灣,透過這種新的育種途徑,選出來的品種,不但具有抗性,而且具有商品價值。

過去農民都像這樣,把母株旁的側芽或吸芽分株移植,如果是在黃葉病疫區根系已受到感染帶原,一旦移植到新的區塊,反而造成病菌的擴散,因此除了研發新品種,蕉研所也在大量培育健康蕉苗,在這裡,每一罐裡,就有數十株的組培苗,一年可以生產數以百萬計的蕉苗,這項技術也是領先全世界。

[台灣香蕉研究所
所長 趙治平]
那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利用這個組織培養,培育的這個健康蕉苗啊,它的根系都是純白的,都是很健康,所以我們把它移植到一個新的地區去種,這個就不會有這個病害,快速蔓延的問題,所以現在全球學台灣。

[農委會農試所
研究員 邱輝龍]
香蕉,現在是全世界來講算是第四大的糧食作物,那我們看,在非洲,非洲整個很多地區,他們的糧食作物,其實是以香蕉為主,那他們的香蕉,就是我們說的菜蕉類,那這些香蕉呢,就需要經過煮食再來吃。

香蕉僅次於稻米、小麥和玉米,是世界第四大糧食,全球年產值高達50億美元,其實它的種類非常多,台灣只有一種野生蕉,日本人命名為「台灣芭蕉」,如果簡單區分兩大類,就是可以直接吃的食用蕉,還有要經過烹調過才能夠吃的菜蕉,或者是煮食蕉。為了預防香蕉滅絕,在蕉研所的種原庫裡,低溫保存了四百多種,這裡是香蕉世界的諾亞方舟。

[台灣香蕉研究所
所長 趙治平]
這個(香蕉)物種,現在了解到大概有四百多個種,那如果說這些,包括商業化品種,可能上千個。物種的這個保存利用上,我們就是希望,能夠透過,最安全的一種保存方式就是在低溫,16度以下,用試管,這樣定期三、四個月更新一次的方式,然後來做一個長期的物種的保存。

[農委會農試所
研究員 邱輝龍]
(所以這個不能吃對不對)?不好吃,果肉是可以吃,只是說,我們吃的時候要吐種子,假設你不小心的話,很容易把牙齒都吃掉了,咬斷掉,這是,這就是香蕉的種子。

撕開台灣原生種芭蕉,可以清楚看見香蕉果肉中的種子,挖出來就可以播種,農試所在這一片試驗林保存野生種香蕉,是要保留基因,有野生種再進行改良,就不怕絕種,農試所也發現,台灣芭蕉具有抗黃葉病的特色。

[農委會農試所
研究員 邱輝龍]
台灣的原生種,台灣芭蕉,可能具有,抗香蕉黃葉病第四生理小種的一個特色、特性,所以我們希望說,未來有機會,能夠把台灣芭蕉這個,抗香蕉黃葉病這個特性,把它轉移到我們的栽培種,來解救全世界的一個香蕉的一個危機。

[旗山蕉農
張宏士]
如果你是物理性管理的話,像我這個田區,做比較的話,跟我隔壁的香蕉園作比較,進入冬季的時候,他們開始在看到黃葉病,我的整區只看到三棵,像今年,我只碰到三棵而已啊,他們說,我已經三成、四成黃葉病,我說,我一棵、兩棵黃葉病。

香蕉新品種的培育與種苗保存,當然是解決黃葉病的新希望,最重要的還是農民本身,是否做好田間管理?不少蕉農束手無策,一直拖到整園感染,即將血本無歸了,才輪作或棄種,張宏士的蕉園和別人的不太一樣,他在旁種滿了馬蹄草做隔離帶,水源獨立,做好有機管理。

[旗山蕉農
張宏士]
基肥,等於人在吃飯,化學肥料就等於人在吃藥,液態肥料就是,等於人在打針,我說,還是吃飯比較有底,所以說,盡量不要去用化學性的管理啦,都是用物理性的管理這樣子。

[旗山蕉農
古德福]
現在我要是還年輕力壯,我要種!這輕而易舉,我用我的技術、我的想法,我就要保持原本的不會得黃葉病,一,我不會得黃葉病,沒損失,沒有黃葉病,產量就出來了。

務農本來就辛苦,若是香蕉價格穩定,前景仍是看好,即便是老農,也還想繼續種下去,台灣香蕉產業有技術領先的抗病新品種,面臨世紀癌症黃葉病的威脅,整體的防治技術也在精進,讓土地用得更久,這條路,看見了台灣香蕉新樂園的生機。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