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聞雜誌「喜新不厭舊」單元,這星期我們要帶大家到屏東縣竹田鄉,它屬於六堆客庄的中堆,客家族群大約占總人口的8成,客家氣息濃厚,這幾年還擠身國際慢城之列,是屏東第1座國際慢城。在地除了住在民宅裡的伯公、敬字亭、達達港這些歷史文化景點很有看頭,竹田驛站周邊街區現在躍身成為遊客喜愛拜訪的熱門景點,公部門、民間業者合力推展產業、觀光,帶動街區發展,希望竹田這個樸實客家小鎮被更多人看見。宋宇娥跟蔡裕昌的報導。


 

 

屏東竹田二崙老街曾是竹田的行政中心,繁華年代留下許多經典建築,二崙的開庄伯公可謂是六堆客家聚落中最有特色的伯公廟之一,是唯一一座住在民宅中的伯公。老街上還有間屹立不搖半世紀的雜貨店,不只供應鄉親生活所需,更是村民聚會、閒聊的據點。

竹田雜貨店老闆 李椿妹(右)

有的(遊客)看到一元還能買到糖果吃,在市鎮的便利商店、那些超商哪裡買得到這樣的糖果呢。

 

竹田鄉位於臺灣屏東縣中部,屬於六堆客庄的中堆,北臨麟洛鄉,東鄰內埔鄉、萬巒鄉,南接潮州鎮,西鄰萬丹鄉。

竹田鄉民代表 陳宏志(左)

 

竹田雖然在六堆裡面是身為中堆,在古代來講,它是應該是滿重要的一個地理位置,但是坦白講這30年的發展,因為都往都市靠攏,竹田有點被孤化,它反而是在中間反而被孤立,旁邊的萬丹,內埔,潮州,都比竹田發達,當時的竹田是一直是人口減少的一個狀態,包含到現在都是。

 

 

 

根據113年1月人口統計顯示,竹田鄉戶數5691戶,人口1萬5795人,其中客家族群占多數,約莫8成,以地理分布來說,除了鄰近萬丹鄉的六巷、大湖、鳳明、泗洲村是河洛庄,其它竹田、竹南、糶糴、履豐、頭崙、二崙、美崙、永豐、福田、西勢、南勢等11村皆為客家庄。

記者 宋宇娥(左)

屏東竹田有一個村叫做糶糴村,這可能是全臺灣筆劃最複雜的一個村名,擔心大家不會念,村牌上還特別寫了注音,「ㄊㄧㄠˋ」「ㄉㄧˊ」,是指賣米、買米的意思,可見這裡以前是六堆地區很重要的米穀買賣集散地。

 

當時利用龍頸溪的水路運輸米穀,糶糴村還設立了河口港,稱為「達達港」,

 

賣米買米要有一個地方集散,就是這個地方達達港。

遊客 林欣儀(右)

因為我從來沒有去過那邊,第一次到訪那個達達港,看到以前那個貨物的往來啊,真的想像不到。

遊客 邱永亮(右)

剛剛我們那樣走,達達港怎麼樣,感覺上原來有這樣的歷史,不錯啦,從最基礎的去了解,就深入人心。

 

愛惜文字,不能隨便把有字的紙亂丟,要收起來燒掉,這是以前我們一個很好的傳統。

 

專門焚化字紙的「敬字亭」,看得出來客家人敬重古聖賢的智慧結晶,不可任意丟棄或踐踏,顯現崇儒敬聖的精神。一旁的六角涼亭式伯公廟,則是早年庇佑此地渡船頭平安航行的神明。

 

竹田鄉文史資源豐富,就有人把在地特色融入小旅行導覽,希望透過騎腳踏車漫遊村莊,讓人更深入了解、認識竹田。

記者 宋宇娥(右)

想要好好來認識一個村莊,什麼方式最好呢?開車太快、走路又太慢,騎腳踏車剛剛好。

小旅行導覽員 邱展裕(左)

就是腳踏車最適合,又環保,又輕鬆,大街小巷都進得去,又看得到人家的伙房等等,所以我說這是很好的一種方式,來認識我們竹田。

 

漫畫《老夫子》第二代作者王澤,是屏東竹田美崙村女婿,村子裡有好幾面老夫子彩繪牆,都是作者真跡,幽默畫風呈現生活感十足的地方景象。

《老夫子》第二代作者 王澤(右)
(111.04)

這條路剛好是路口,就那個大馬路,你一進來,剛好這是一個門簾,所以他們在做早操,保持健康,保持一種生氣。一種生氣,我非常在乎像這種沒落的鄉村,實在是很可惜,年輕人長大了,都走了,留下來的都是老人家,所以我想我們要保持這種生氣,所以做早操是第一個印象。

 

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從漫畫書裡躍上村莊牆面,幽默逗趣,吸引不少遊客,前往美崙村駐足,拍照留念。

竹田美崙村民 邱達光(右)

非常滿意、非常滿意,有人說我們的牆變漂亮了,價值連城這樣。

竹田美崙村民 邱玉輝(左)

 

美崙村畫了這幅老夫子的壁畫,帶動我們很多的觀光產業,很多人進來我們村莊,本來沒沒無聞的小村莊,現在一下變成很多人來村莊裡走走看看,

遊客 游先生(右)

回憶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有歷經老夫子出書的(時代),來看這個漫畫。

 

王澤很期待透過文化藝術的手法,盡力協助活絡逐漸沒落的小村莊。

聲音來源

《老夫子》第二代作者 王澤(右)
(111.04)

這些鄉村它需要新生命,它需要生氣,我們需要這些年輕人開始進來,進來的時候去給他們機會,發揮他們的想像,發揮他們的感情。

 

被周邊大鄉鎮包圍的竹田鄉,相形之下,地方發展較慢,竹田鄉公所努力想辦法,花了6年時間終於在2022年年底取得義大利國際慢城認證,成為全世界第278座、臺灣第5座,同時也是屏東第1座慢城,希望為竹田觀光旅遊帶來新的定位,吸引更多人前來這座純樸客家小鎮深度旅遊及慢活、慢遊。

竹田鄉文化觀光所長 賴正仁(左)

竹田好不容易從6年前,以前的鄉長到現在,現在的鄉長也很支持國際慢城的政策,我們國際慢城主要是要讓外地的遊客來到竹田,可以慢慢的走、慢慢的吃,慢慢的來體驗竹田客庄的生活,我們鄉公所也一一開始慢慢在推動。

 

竹田檸檬種植面積約120公頃,是在地重要農產之一,除了販售新鮮檸檬外,在地也不斷嘗試跨界合作,打造創新獨特的加工品,像是和零食大廠合作推出,竹田限定的蜂蜜檸檬米零食。

 

農特產品檸檬,還有像是我們的文心蘭。

 

甚至和在地釀造業者攜手打造檸檬醬油,開拓農產新通路。

竹田鄉農會總幹事 張志誠(左)

皮薄汁多香氣足的竹田的檸檬。

竹田釀造業者 李明芳(右)

 

今天我們醬油做得那麼好,加上那麼好的檸檬,我覺得其實可以和日本的柚子醬油一樣,不過我們可以用在地的檸檬醬油來走出一條新的臺灣醬油的路。

 

產業之外,觀光串聯也有新發展,竹田驛站前的這間玻璃屋咖啡館,前身是荒廢多年的碾米廠,空間改造後,成了竹田炙手可熱的景點,甚至進一步帶動了周邊街區的發展,而這些在地業者也組成「竹田艦隊」,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翻轉家鄉,帶頭的人是她,釀造業者李明芳。

竹田釀造業者 李明芳(右)

因為我工廠在竹田火車站,火車站附近這幾家店,我覺得他們各別用心投入他們的工作以外,我希望這樣組織,大家彼此幫忙,就像我知道的事情我可以無私的,可以跟他們分享經驗,他們就不用走冤枉路,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樣點對點串成一條線,然後線越來越密的時候就變成一個面,大家就更認識竹田。

竹田休閒農場業者 陳宏志(左)

 

那從不藏私分享過程裡面,我們做到其實就是幫地方做創生,那這個創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是,我們讓更多人認識竹田了,我們就把客人跟在地的接觸,把文化慢慢慢慢在這樣,就推廣到在地的居民的理解。

 

返鄉20餘年的李明芳,創業路上打怪經驗十足,這些過來人經驗談都一一分享給「竹田艦隊」裡的年輕夥伴。

竹田餐廳業者 曾世皓(右)

 

我真的也很感謝LULU姐(李明芳)在我一開始創業的時候,就慢慢的去,去提點我一些怎麼做,或者是我們怎麼合作,怎麼玩,這都是造就我現在滿好的一個基礎。

 

熱鍋上翻炒,把客家小炒概念加到炒飯裡的「客炒飯」,就是這家餐廳的必點佳餚。曾世皓、曾世宏回鄉和媽媽共同經營餐廳,觀光客多了後,菜單品項也隨之擴增,有團客的無菜單料理,也開始出現結合在地食材的客家創意料理。

竹田餐廳業者 曾世皓(右)

 

5年前,我剛回來的時候這整條街是暗的,竹田沒有人開晚上開吃的,好像只有一家吧,現在就慢慢慢慢,越來越熱鬧,對,我也開到晚上了,我還印象很深刻,是我剛開的時候,我跟媽媽,我也沒有請員工,就兩個人,晚上在那邊包水餃,包一整晚上而已,對,營業額只有五百塊而已。

 

曾是糧食局委辦事處,也是德興米廠創辦人張德財的起家厝,現在搖身一變成為竹田第一家特色民宿,決定把老家轉型成民宿的是張家第三代,張品蓁,他也是「竹田艦隊」的一員,他就和曾世皓合作,為民宿客人提供無菜單客式料理。

竹田旅店業者 張品蓁(右)
照片提供 張品蓁

1223-1228

我那時候先提供住宿,我就想說沒有晚餐,晚上就黑漆漆,這附近,大家要開車出去吃飯,很麻煩,我就跟曾世皓聊,我就去找他,他說不然我們來做一個無菜單料理,又客家的,感覺很特別,很有家那種溫暖的溫度。

 

艦隊成員還有把老房子整理成特色咖啡廳的姬正倫,以及和兒子一起經營茶空間、推動在地小旅行的邱展裕,他們都能感受到彼此合作、串聯,確實吸引更多遊客對竹田留下深刻印象。

竹田咖啡廳業者 姬正倫(右)

 

我覺得竹田艦隊滿厲害的,因為本來確實很多人都說來去竹田幹嘛這樣,那個時候,我來的時候也沒想到,所以我覺得艦隊很厲害,大家都很強,越來越多人知道竹田,特別好。

竹田茶空間業者 邱展裕(左)

 

一個地方,我覺得有人帶頭很重要,竹田艦隊就是一個開始,找到在地比較知名的業者,共同合作。就可以發現我們竹田已經跟過去不一樣,我們開始創新、開始串聯,一起用竹田這個品牌來打拚。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竹田艦隊」的夥伴彼此學習、整合資源,將在地亮點、好物與旅遊串連,把點連成了面,讓遊客停留竹田的時間拉長,想要探索竹田的理由更多了,如今一個沒沒無聞的小鄉鎮,竹田,不僅擠身國際慢城之列,更在在地人攜手合作下,催出地方動能與活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