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業與環境議題相當關心的獨立記者李慧宜,從事記者一職二十年,嫁到美濃十年,如今她是母親、記者、作家與農民,4位一體。過去她曾以農村議題報導勇奪「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卓越新聞獎」,也出了兩本書。這個長期在北部生活,自我意識強烈的人,走進傳統的農村大家庭,她習慣嗎?適應得如何?


 

雖說是冬天時節,但南部的太陽依舊熾熱,酷熱難當。

你看這個,這就是,我們開放蘿蔔園給人家拔,就會有這種問題,就是說,客人就會忘記,或是丟在田裡,我們又要把它撿回來。

早上才剛忙完,下午1點多,一邊整理垃圾,一邊準備工具,頂著烈日,慧宜又得趕著下田了。

然後這個,工具整理好了,就要去田裡了。我都固定帶3把刀,這把是我的,這把是給工人,這兩把給工人。

熟練的開著手排貨車。

看似輕鬆的在田裡推著推車,李慧宜,長期關心農業和環境議題的獨立記者,2009年嫁作美濃媳婦,從此她一手拿筆,一手拿鐮刀,筆耕和農耕雙頭併行。

[記者農婦
李慧宜]
學習傳統的生活方式,婆婆很重要,可是,關於務農的一些態度啊、觀念啊,這些我先生是,就是我的啟蒙者啊。

又在賭博了你知道嗎?

時而坐著削蘿蔔,時而站起來拔蘿蔔,離過年前一個月,其他農民得閒了,自己卻還得在田裡忙著。

[記者農婦
李慧宜]
因為我們家裡有種4批,前2批是老人家的,公婆的,我們要先把他們的賣掉,我們才開始賣自己的,是不是,今年的冬天,不會冷,很熱,我的蘿蔔就長得很快,一直追,一直追,所以我就趕不及來處理啊。

阿貴哥,這田裡旁邊這行的很多呢,小條的。

大熱天,只剩她和阿貴哥在田裡忙著,兩個人4隻手,根本追不上蘿蔔成長速度,要不是老公不准,她早就耕鋤了。

[記者農婦
李慧宜]
它們已經長大給你了,所以我先生說要做到一個階段,前幾天我真的已經做到很累了,我沒有辦法,睡也睡不著,好累好累,我身體已經不是我自己的了,我那時候就很想放棄啊。

北市場1公斤60元吔,1公斤60元,你知道1台斤多少錢嗎? 至少60元,一台斤喔,那種小小的。這個喔,這個1台斤大概10元吧,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拿來作老蘿蔔啊。

仔細盤算著如何讓農產獲利最高,如此精打細算的她,當初怎會傻傻地放棄15年公視記者年資,當起獨立記者呢?

[記者農婦
李慧宜]
我如果還是持續做公視的,固定的,正式的員工,我沒有辦法,兼顧農業啊,可是我覺得農業是我新聞生命的核心,沒有農業,我的新聞生命就沒有基礎。 

記者、農婦雙重身分,讓她又累又快樂著,慧宜說農業和新聞,對她而言,是相互依存的,她很享受這兩種身分。

但當新聞事件撞上農忙時,卻也經常讓她分身乏術,更是和先生之間最大的爭執所在。

[記者農婦
李慧宜]
我如果有兩雙手、兩雙腳,就又會好一點,就是說不夠啊,時間不夠,不然就是說,資源不夠啊,可能,我先生就說,可能我,他覺得我要有一些選擇,可是我覺得這不是選擇的問題。

去下一個點。

將蘿蔔搬下車,秤重,裝箱,工作才告一段落,這會兒慧宜又鑽進溫室和婆婆一起採番茄,一刻不得閒。 

你要做哪邊?你現在要摘這一行是嗎?

媽,你來看一下,它那個小粒的,一樣都是這一批的,就表示它那時候天氣太熱,它的授粉不好。

我媽媽有個綽號,你知道是什麼嗎?西德,德國製的,比日本製的還要好,不會壞喔,不用修喔,是不是媽媽,不知道喔,不知道喔,比日本製的還好,摘這個番茄,摘了快20年囉。

慧宜嫁到朱家10年,身為長媳的她,看著同是長媳的婆婆操勞身影,讓她心酸酸的很不捨。

[記者農婦
李慧宜]
她的人生,一生都蹲踞在田裡做事,做不停,像牛一樣,我有時候看到她這樣,做得這麼辛苦,我自己說,我會怕,我又會走她的路,我又會覺得,很替她難過。

打包好最後一箱的番茄,剛好趕上貨運人員來收貨,慧宜開心的說,看到他來,她就可以下班了。

那就明天,明天先,你先削我來撈。

太陽要下山了,她帶著孩子到田裡走走,田埂上遇阿貴哥,兩個人又討論起,明天該做什麼工作。

農忙時期,難得的親子時間,拿起手機,拍拍孩子,做田間紀錄,到晚上才能寫點東西,看到滿園的蘿蔔,忍不住又拔了起來,這就是記者農婦李慧宜的日常。

[記者農婦
李慧宜]
這裡的人,有阿公、阿嬤,有的還有曾祖母,有父母,有孫子這樣,有小孩子,你就覺得人有傳承,土地也有傳承,一代一代這樣耕種,所以我會覺得在這裡是有根的所在,在農村的生活是有根的感覺。

慧宜說,身為外省第二代,到哪裡都被看作「外人」,對家鄉她有著強烈的渴求,嫁到美濃讓,她能和土地連結,讓她覺得有家鄉,心有歸屬,生命更完整。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