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堂退伍後,就到桃園一間鑄造廠工作,從基層做到廠長,12年前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他毅然辭去高薪工作,返回花蓮鳳林務農,徐媽媽雖然開心,卻也苦勸兒子還是回去上班好,但徐明堂心意已決,誰也動搖不了。他用友善的方式種植作物,徐媽媽更用兒子種的黑豆來釀製醬油、用兒子生產的稻米來做米麴製作豆腐乳,母子倆一同找回記憶中的古早味,也辦許多體驗活動,讓更多人一起親近土地、了解食物的文化。


 

插秧機緩慢行駛,種下一株株嫩綠秧苗。

[鳳林農民
徐明堂(客籍)]
行距都比別人那種慣行的來得寬、來得大,然後株數,一撮下去,可能人家是20根,我只有5根、6根。

因為不噴農藥,徐明堂說,要給秧苗更好的生長條件。

[鳳林農民
徐明堂(客籍)]
所以它的空氣的通風性是比較良好的,然後也,因為它空間夠,所以它也就很,很盡量的去自己去分蘗。

原本在桃園一間鑄造廠當廠長,12年前,徐明堂為了照顧父母,毅然放下高薪工作,回到鳳林。

[鳳林農民
徐明堂(客籍)]
那經過SARS那一陣子,然後媽媽剛好開刀,她是復原了,已經出院了,然後我說為什麼都不告訴我,自己心裡一個盤算說,我必須要回來,陪伴爸爸媽媽。

但徐明堂並沒有告訴父母,他的決定。

[徐明堂媽媽
詹碧霞]
兩天、三天、四天,我問他哪時候要去上班啊,他就跟我說,媽,我不要去上班了,我要回來。

孩子能陪在身旁,當然開心,但徐媽媽一方面也為兒子擔心。

[徐明堂媽媽
詹碧霞]
耕一輩子的田,我沒有賺到錢你知道嗎,就養你兩兄弟長大而已,我沒有賺到錢,你好好回去再做你的工作,他說,錢不是問題,人如果努力,難道怕賺不到錢嗎,把你們兩個老人家丟在這裡,我有時候晚上想到,我會捨不得。

回來第一年,徐明堂種了3公頃花生,卻遇上強烈颱風,所有心血都泡湯,讓他無語問蒼天。

[鳳林農民
徐明堂(客籍)]
從小跟著爸爸、媽媽在,都是在務農,所以對農業真的都不陌生,但是真的要把它當做自己的事業來做,真的是有困難。

回家後發現時代不同了,農夫也得跟上腳步,於是他去農改場上課,重新認識農業,也開始接觸到有機的觀念。

[鳳林農民
徐明堂(客籍)]
人家可以收6千公斤,我就只有收1千公斤,當你要做友善農業的時候,說真的,產量就不再是你主要的考量。

徐明堂想的是,要塑造自己的品牌故事。

[鳳林農民
徐明堂(客籍)]
因為我起步晚,所以我必須要種一些跟市場有區隔的,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然後就想說,我來種米,那我要種吉野米,我要種很好吃的米就對了。

[鳳林農民
徐明堂(客籍)]
這個米種它是在民國二年,日本,日本移民青木繁先生,然後從日本帶來他們的米種,因為吃不習慣台灣當時的在來米的米飯,所以他從日本帶了他們的米種。

吉野米又稱天皇米,因為量少,也怕摻到其他品種,所以徐明堂都自己育苗。他現在耕作面積有36公頃,26公頃種稻,10公頃種雜糧。

從小就開始在種豆,那時候沒有機器,都是用人工,爸爸媽媽都會教我們,那個種豆是拇指跟食指的配合。

把豆子均勻撒下,再用腳覆土。

[徐明堂媽媽
詹碧霞]
有時候來幫他看一下,像今天種豆子,我就要幫他看看,不可以種太密集,也不可以種太少。

但徐明堂一開始種黑豆時,沒想到徐媽媽竟然跟他說,收成後不要賣。

[徐明堂媽媽
詹碧霞]
他嚇一跳,他就這樣一直看我,他說,不要賣要怎樣,我說,我們來做醬油,他就說,妳會嗎,我從來不曾聽妳說,妳會做醬油。

原來徐明堂種的品種,市面上幾乎已經絕跡,但卻讓詹碧霞想起以前她的奶奶,就是用這些豆子來做許多加工品的。

溼度是對,還是不對,會影響到麴菌的生長,如果是壞掉,你這樣一撥開,溼溼的,這裡面會溼溼的。

米跟黃豆,比例5:1,自製米豆麴,每天都要細心監控。

[鳳林農民
徐明堂(客籍)]
我現在把它拿來當一個在地文化、技藝傳承的一個面向來發展,會做了這個之後,可以延伸出很多很多的項目,譬如說,豆腐乳是其一。

希望你們都把它塞下去。

有縫的地方,都給它填滿,填滿,現在豆腐乳上面還沒有米麴,我們再給它一點點米麴。

切塊、蘸酒,把處理過的豆腐塞滿玻璃罐,徐明堂除了務農,也投入社區營造,於是他辦了許多體驗活動,結合農業和在地文化,要讓大家更認識鳳林,也跟媽媽合作無間,要把傳統原始的風味保存下來。

[徐明堂媽媽
詹碧霞]
沒有幾個人會做,因為以前奶奶在做的時候,她是靠天、靠太陽,飯煮好、豆子煮好,就(拿)去晒太陽,我們現在的環境,不可以。

[鳳林農民
徐明堂(客籍)]
讓他們知道說,從田裡作物的生長,然後採收之後,怎麼去儲藏,怎麼去運用,然後到最後,變成到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鳳林鎮民
惲琼]
由徐媽媽來教導我們做的話,都是屬於比較自然的東西,把他們所知道的東西,統統都來告訴我們。

[花蓮縣旅館商業同業公會 理事長
陳義豐]
其實在我們花東縱谷裡面,有各個族群它的特有文化,那我們今天來就是想要說,我們今天實際體驗完之後,後續我們可能會把它包成一個套裝的行程。

徐明堂希望,和顧客之間不僅是銀貨兩訖的交易關係,而是可以更加了解食物的內涵。

[鳳林農民
徐明堂(客籍)]
當你不知道這個,這一碗飯,是用什麼農法種的,是種在哪裡,是什麼品種,那就只是一碗飯而已,其實實際上,那一碗飯,不單單只是填飽肚子的飯而已,它還有很深很深的文化的內涵在裡面。

用心,就會被看見,徐明堂把自己的生命故事分享出去,希望能感染更多人,返鄉12年,雖然遭遇許多困難,但能陪伴家人、守著土地,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