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取消菸酒公賣制度,首當其衝的、就是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菸產業,菸酒公司逐年減少收購菸葉,到今年是最後一年。也就是說,台灣的菸業、今年起就要走入歷史。客家新聞雜誌從本週起,將連續推出「菸葉、菸業系列報導」,帶您分析台灣的菸業。說到菸葉,許多人應該就會想到高雄的美濃,沒錯、美濃曾經擁有台灣最廣的菸田,有菸葉王國的美名。菸業不但帶動了美濃的經濟,也塑造美濃特有的文化。但是美濃的菸田、從極盛時的兩千多公頃,到現在不到兩百公頃,很多菸農面臨無菸可種的窘境。從興盛到沒落,美濃可說見證了台灣的菸業史,記者詹淑雲、洪炎山,帶您一塊回顧這段種菸風華。
在我後面的就是菸葉,高雄美濃是全台灣種菸葉最多的地方,有菸葉王國的美名,早在六十年前,這裡就開始種菸葉了,過去菸葉是美濃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美濃菸農
曾通芹]
阿伯,天氣很熱喔?熱,熱喔,沒辦法喔,你們採菸這麼辛苦喔,不會啦,習慣就好了,人就是這樣呀,人為食亡呀,人為錢啦,鳥為食亡啦

接近中午,正是一天當中太陽最烈的時候,高雄縣美濃鎮的菸田裡,68歲的曾通芹和一群年紀相仿的阿公 阿婆,就這樣頂著大太陽,一面聊天、一面動作俐落的摘下菸葉。

[美濃菸農
張喜妹]
要多少人採,每次?要十四個人採菸,還要二個人烤菸,十六個人,每次採菸都要這麼多人嗎?是,要這麼多人喔,沒有這麼多人,採不到一鍋喔。一鍋菸要好幾千公斤,這麼多,這樣的車子,要採四車耶。

包著頭巾、戴著斗笠,菸農們個個包得密不透風,不一會兒的功夫,就已經忙到汗流浹背。問他們為何不一大清早、天氣涼爽的時候採菸,菸農們笑說,因為被露水沾濕的菸葉,採收時容易破掉,頂著大太陽工作,都是為了顧好菸葉品質。
[美濃菸農
張喜妹]
早上採呀,露水濕濕,菸葉還沒乾,採起來濕濕的,比較不好。還有會弄傷。下午吃飽才來採,菸葉被太陽曬過,比較乾,這樣採比較好,以後烤菸顏色比較漂亮。

日治時代末期,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專賣局,計畫性地在台灣推廣種植菸葉,美濃種菸已經超過一甲子了。

根據台灣菸酒公司的資料,過去台灣有屏東、台中、嘉義、花蓮四大菸區,種菸的鎮鄉有39個,面積總共702公頃,其中,光是高雄美濃,就種了155公頃的菸田,佔全數的五分之一。種植戶數更佔總戶數的四分之一強。

[菸業研究者
洪馨蘭]
全台灣種菸面積最集中還是在美濃,集中比例非常高,面積裡面有五分之一,全台灣這麼多菸區喔,大家這樣聽起來,最集中的地方在美濃,五分之一的面積在美濃,每四位菸農排在一起,就有一位是美濃人。

[美濃文史工作者
溫仲良]
最盛時,我聽地方老一輩的人說,夏天一看,到處全部是種稻,一到冬天,全部都變菸,很多外地的朋友說,偶爾搞不清楚會說,美濃人實在是厲害,種菜可以種到比人還高這樣。

[菸改社屏東分社
分社長 陳滿祥]
全盛時期啦,菸啦,只是我們家族的,菸樓就,只是這條巷子,就有七棟電腦(乾燥機),現在沒種那麼多菸了,電腦就閒置在裡面呀,現在做倉庫了。

看著整條空蕩蕩的巷子,菸葉改進社屏東分社分社長 陳滿祥有無限感慨。他說在種菸的全盛時期,美濃有1791戶人家種菸,採菸季節整個美濃鎮幾乎家家戶戶總動員,現在、冷清多了。

[菸改社屏東分社
分社長 陳滿祥]
現在菸葉跟以前不能比了,以前菸葉很多的時候,像現在這裡滿滿都是做菸葉工作的人,整條巷子,滿滿的人在做菸葉工作。

採下來的菸葉不能久放,要馬上送進乾燥機烤乾,而且要烤到像這樣變成金黃色才行。從小就跟著爸爸種菸的劉文海回憶,早期用舊式菸樓烤菸,一天二十四小時、連續七天都得守在旁邊,根本不能闔眼。

[美濃菸農
劉文海]
那時候大阪式很辛苦耶,那時候大阪式的用燒柴,火不能熄呀,火熄了,菸會烤不好,就這樣呀,就不能睡覺就是了,不能喔,一直要顧著火,不能讓它降溫呀。溫度降下來,菸會烤壞掉呀。

全盛時期,美濃鎮曾有1800多棟的菸樓。現在菸農幾乎都改用電腦乾燥機取代傳統菸樓,只要按下設定鍵、一切全自動,輕鬆多了。



[美濃菸農
劉曾滿妹]
很忙就三 四點就要起床,像這個要進窯,這個菸沒地方放,我明天 後天要採,這個又要包起來,像那個那樣包起來,不然沒地方放。

雖然輕鬆多了,但是跟其他作物比起來,種菸工作更加粗重而繁瑣,從播種、育苗、施肥覆土、栽種、摘收、燻烤到分級,每一樣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力。

[美濃菸農
傅春招]
颱風天菸倒了最可憐,怎麼說?要扶菸呀,最可憐。颱風天也要做喔,是呀,菸倒掉了呀,下雨呀,倒到變平的喔。

[美濃菸農
馮玉珍]
這麼熱,這麼辛苦,這個很重呀,很重喔,很重喔,回去的時候手腳很痠喔?不會,不會喔,習慣囉,洗了澡就手硬腳硬,澡洗好了,精神就好啦。

根據研究,種一季菸的勞動天數,是種稻的三倍多。

[菸業研究者
洪馨蘭]
很多菸農種了一季以後,腰也痛、腳也痛,全身都很痛,農藥又噴很多,有時候我去做訪問的時候看到菸農,早上才去噴農藥,下午就去打針,非常辛苦,非常辛苦,但是他還是不會怕。

辛苦當然有所回報。和種稻相比,一甲菸田的收入大約比一甲稻田多五萬元,加上菸葉是採契作制,政府全部保價收購,於是才有這麼多農民投入種菸行列。
長期研究菸業的洪馨蘭分析,美濃會成為菸葉大鎮,其實和客家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菸業研究者
洪馨蘭]
當時這個地區對外交通不是那麼方便,所以他們沒有其他選擇,還有客家人性格裡面,過去有一種比較求穩定的那種性格,所以對於做公務農,基本上是很有興趣的。

過去,農民暱稱菸葉為「綠色黃金」,主要是因為民國91年1月1日,專賣條例廢除之前,在菸酒專賣制度保護之下,公賣局用一公斤近200元的保證價格收購菸葉,算起來、一甲大的菸田就可以賣四十多萬元,只要有收成、菸農就一定有錢賺,跟其他看天吃飯的農民比起來,收入相對穩定。

[菸改社屏東分社
分社長 陳滿祥]
用保証價格收購,保証斤兩跟你收購,還有天然災害的補助,還有預支借款,甚至還有資材補助,使菸農可以安心,我今年種多少菸,我就可以生活,繳孩子學費,我就可以打平一切生活費。

可是到了民國76年、政府開放菸酒進口,國產菸葉需求量下滑。
91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取消菸酒專賣,並廢除許可制,不再保價收購國產菸葉,以逐年面積減半和打折的方式契作、收購菸葉到今年為止,菸產業面臨重大衝擊。(稍停)美濃這個「菸城」,菸田面積從最鼎盛時期的2235公頃,一路縮減到155公頃,少了2000公頃以上。

[菸改社屏東分社
分社長 陳滿祥]
照顧三分也是照顧,照顧三甲也是這樣照顧,我一樣用這些能力去照顧菸,相對我的收入沒有我以前的十分之一。

[美濃菸農
劉文海]
能夠繼續種就很好呀,沒得種,政府不給我們種也沒辦法,對嗎,現在如果斷掉沒有做,以後就會懶呀,東西沒用會壞掉,東西沒用會壞掉呀。

隨著菸田面積縮減,美濃的菸樓、輔導站,這些與菸業密切相關的建築,壞的壞、拆的拆,讓住在美濃溫仲良相當不捨,他說菸業不但撐起美濃的產業、更塑造了美濃特有的文化,這些東西不見了,美濃的文化恐怕要變樣。

[美濃文史工作者
溫仲良]
菸還是要有,部分的保留啦,這個保留還是作為,過去美濃種菸的傳統文化來說,有一定程度的見證。



從14歲開始種菸,曾通芹與菸葉結了一輩子的緣分,種菸讓他成家立業,對種菸他有一份割捨不下的感情。

[美濃菸農
曾通芹]
像你年紀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做?工人不好請呀,我們內行,因為我們很熟悉了,一般人沒有經驗的,採了烤不漂亮呀,乾燥之後綠綠的不行喔。

說起種菸、烤菸,曾通芹顯然是個專家,在美濃大部分菸農都跟他一樣,只是不忍心看著田地荒蕪,即使已經到了享清福的年紀,還是繼續種菸這份粗重的工作。

[美濃菸農
曾通芹]
有一次我跌倒,撐著跌倒,我的孫子呀,幫我包紮手,他怎麼罵我你知道嗎?他說,爺爺,你活該呀,活該呀,我說怎麼活該呢,你在家裡看電視不是好好嗎,你不是活該嗎。

看著這一大片,採收完的菸田,曾通芹笑說凡是他們走過的地方,簡直和蝗蟲過境沒兩樣,一片葉子都不剩。(稍停)台灣的菸業未來將如何發展、以後還能不能種菸?他不知道。不過曾通芹說,只要有田,他就會繼續耕種。樸實憨厚的笑容裡,我們看到農民的堅毅、與對土地的深厚情感。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