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客語腔調「四海大平安」中的「大」,是指大埔腔,腔調名稱有個「大」,但實際能說的人口數卻不大,而且急遽萎縮,母語流失是隱形的危機,對照多數人真實的經驗,天天都在發生。這一集我們要跟著記者許儷齡、左燕輝的鏡頭,到臺中市石岡區的土牛國小,看校方如何努力營造客語環境,將大埔腔客語「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特別的是他們的校歌、鐘聲、健康操,還有社團都有客語版,學童們自然而然熟悉這個語言。記者許儷齡、左燕輝的報導。


 

 

羊咩咩 十八歲 坐火車。

 

校園裡傳來稚嫩的聲音,土牛國小的孩童,正在認真練習唸客語童謠。

 

耳公 認真聽,喔 好棒喔!

 

位於臺中市石岡區的土牛國小,全校師生大約有200多人,他們講的腔調多是大埔腔,校內處處都聽得見有大埔腔客語的”存在”,然而在全校多達6、7成師生會講客語的背後,看不見並且真實存在的狀況是,最近幾年客語流失的速度相當驚人。

土牛國小校長 詹鍾松(左)

我小時候還記得我的同學,在家都會講客語,但是現在的小孩住家裡,已鮮少講客語,所以如今教育單位、政府,都感受到母語流失的速度很快,因為已經並非生活用語了,所以學校推動客語也有一定的難度。

臺中市政府客委會主委 江俊龍(左)

石岡因為它比較靠近豐原,豐原現在大部分是客底,真正的客家庄,一個聚落,並沒有這樣的聚落,所以導致河洛語,受河洛語影響會越來越深,這是我們看到包括土牛國小,他們所面臨的問題。

 

周遭環境是一個直接而且現實的影響,不過土牛國小校方也努力想辦法,發揮在地優勢,以既有地景當媒介,帶著孩童認識在地、熟悉客語。

 

八寶圳 半月池,土牛鐘聲響,地界碑,好 注意喔,停,剛剛唱到什麼,地界碑 對啊,地界碑就是這個,可是老師這裡面的字看不清楚了啊,上面寫什麼?

 

全臺僅存、見證原漢界線的地界碑,就在土牛國小校內,校方善加運用,和大埔腔歌手─音樂製作人劉劭希,一起製作新版校歌,唱遊校園。

 

這個地界碑就是跟你說什麼?要跟人家和睦相處的碑,你看看這個石頭上面刻著什麼?就好像小朋友這個上面寫著說,你要跟同學好好相處,你說老師上面又沒有同學,怎麼好好相處?我要告訴你,以前在東勢這裡喔。

 

孩子們無憂無慮的唱校歌、聽故事,學校就是最好的教材。

 

八寶圳 半月池,土牛鐘聲響,地界碑,菩提樹,石頭滑梯畫落了夢想。

 

歌詞中提到的景色就在身旁,一幕幕都在眼前,加上旋律輕快,這首新版校歌,師生們都朗朗上口,難能可貴的是,這是集結土牛國小眾人力量,透過徵選,共同完成的結晶。

土牛國小學生 祈敏璇(左)

之前在導覽小尖兵,老師就叫我們要寫那個,要編那個校歌的詞,然後我就不知道要寫什麼,然後我就突然想到我一、二年級的時候,都會在半月池那邊玩,然後我就寫半月池,因為半月池那邊,就是有很多魚,然後就是有時候操場經過,也可以在半月池後面那個走廊那邊乘涼。

 

半月池要做什麼用的?半月池,養魚的,不錯喔 養魚喔,吃魚就不用到外面釣魚了。

 

一步一腳印走讀,孩童們浸淫在人文環境中,認識校園,也自然學到大埔腔客語。

土牛國小校長 詹鍾松(左)

每個小朋友都寫出對學校的感覺,他對學校的感覺,或者是對學校最有印象的是什麼東西,各班級都去創作,類似像海選,所有歌詞進到全校,然後我們把較可用的留下來,當然也有經過內部討論。

土牛國小學務主任 洪雲珠(左)

每個班級用不同形式的時候,他們就會創作,有的用詩歌,但是他們還要去針對就是,可能就是土牛國小的歷史,或者土牛國小的校景,或者對土牛國小的感受,剛開始小朋友是用國語創作,但是我們必須再把它變成客語的歌詞。

 

半月池好好用,還有,老師夏天好熱好熱喔,衝下去游泳,對 半月池還可以游泳。

土牛國小老師 劉宏釗(右)

一年級生剛入學他們對學校不甚了解,我就想好、來,小朋友我們來唱這首歌,唱完我每個地方裡面所寫的,帶你們去看究竟在何處,小朋友覺得很好奇,對喔 歌詞裡的地方到底在哪裡呢。

 

跟著歌詞按圖索驥,每位孩童都很有參與感 ,每哼一句、踏一步,都像是在玩闖關遊戲。

土牛國小學生 徐偊皓(左)

這個新的校歌,有代表性的是,我們的五彩牛,五彩牛是師生一起做的。

土牛國小學生 陳俞瑄(右)

我最喜歡「願景快樂進步卓越」,因為那個「快樂」,是我們每天在學校的時候,都會很快樂,然後下課的時候,都會到中庭這裡玩。

 

土牛國小除了有這首客語版的新校歌,他們每天跳的健康操,也跟很多學校不一樣,是特別的客語動感版。

土牛國小老師 劉宏釗(右)

健康操也好,或是他們的唱跳歌曲,裡面的歌詞如果讓他們知道內含客家元素,像教育部的健康操,劉劭希老師也有加以改編為客語,腔調屬大埔腔,所以說小朋友每天下課會做,會做、會跟、會唱,既學到健康,也學到了客家語詞。

 

學生們來自客家、河洛、原住民與新住民等族群,多數學生的主要語言已經不是客語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校方試著讓客語「滲透」到各個角落。

土牛國小教務主任 蕭敏慧(右)

這就是我們的鐘聲,這是我們的合唱團,他們有一年參加比賽的時候的歌聲,我們把它剪輯下來當我們的鐘聲,應該也算是一個學校的特色,自己的小孩自己唱的,每一個禮拜一節課,其實小朋友學的並不會很多。

 

連報時的提示聲都是客語,校方想方設法營造客語環境,讓生活中的客語,多一點是一點。

 

秋浦歌 李白,白髮三千丈,離愁似箇長。

 

每週二是土牛國小固定的「臺灣母語日」,每週學生們都要實際上場,朗誦詩詞。

 

雨中梨果病,每樹無數個,小兒出入看,一半鳥啄破,好 不錯,但是那個「出入」,「出入」,「出入」,「入」,對 要說ㄅ,再一次,「出入」,「出入」。

 

創造展演平台,讓學生先「敢講」,進一步才有機會「多講」、主動開口講。

土牛國小老師 溫珍菊(右)

我們學校土牛國小,會利用每週二早上兒童朝會的時間,教小朋友講客語,這學期我就選了十首唐詩,教學生們唸唐詩,學生,大部分的學生都對唐詩覺得滿有趣的啦。

土牛國小教務主任 蕭敏慧(右)

有一次聽到有那個之前,客委會他們有編輯一系列那個,客語讀唐詩,其中也有大埔音的,所以我們後來也覺得,讓小朋友把國學,跟這個客語結合,讓小朋友在朗誦當中,他也能夠用客語朗誦唐詩,這兩者讓它做一個結合。

記者 許儷齡(左)

校園內像這些很多環境布置,以及健康操、鐘聲這些都加入了許多客家元素,不過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們也不諱言,他們心中對傳承客語,還是有所擔憂。

土牛國小老師 劉宏釗(右)

講到傳承,實在覺得肩上很沉重,對於學校來說,學校所做的,其實說真的要傳承到什麼程度,有諸多困難,當然眾所皆知如今社會、家庭、家長上班時間、還有人際接觸、外語、日語、韓文、印尼文等參雜在一起,河洛語也進來,還有新住民語也在其中,說到客語又有多少時間使用呢?

土牛國小教務主任 蕭敏慧(右)

我們怎麼做嗎?我們只能夠盡力鼓勵,真的是鼓勵,只能再鼓勵,因為你真的要達到成效,真的要家裡面,家裡才是最大的一個,一個助力。

土牛國小校長 詹鍾松(左)

因為現在的父母大概2、30歲,可能是民國7、80年代,民國7、80年代(出生),當時他們的環境,第一當時政府沒有強調母語,第二在於說,當時缺乏推動客語的環境,甚至現在來說,我們推動客語,有少數的家長並不一定這麼認同,覺得時間應該拿來學英語比較重要。

 

即便學校營造出多種客語環境,但如果語言無法真正運用,語言學習跟生活情境兩者被切開了,因為缺乏關鍵的環境因素。

土牛國小學生 黃芊羽(左)

我媽媽都說我們只有上課的時候才會,才會講那個,才會講客語,回到家那些日常的都不會講,就是會變成,就是會變成妳只有上課的時候,都只有,只有上課老師問妳的,還有妳的課文會講,但是回到家那些日常的語言,都忘記了。

土牛國小學生 祈敏璇(左)

在家裡我只有爺爺會講,然後爺爺可能也知道我也沒有什麼在講客語,所以他幾乎也都是用國語,然後我爸和我媽他也只會講閩南語,然後我奶奶也都只會講閩南語,所以在家就比較少講客語。

 

根據臺中市政府統計,在臺中超過40萬的客家人口中,使用大埔腔的人口約有10萬人,集中在東勢地區,如東勢、石岡、新社,地方上許多單位持續推動向下扎根,希望盡量挽救流失危機。

臺中市政府客委會主委 江俊龍(左)

我們面臨到如今國家雙語的政策,不過它的雙語是中文跟英文,再來河洛語言、河洛庄又在我們附近,因此客家庄的家中要維持,要繼續推廣,或者說來加強學習客家語言的力道,相對來說有比較難,這是大環境對我們較為不利的地方。

 

為了讓學客語變有趣,校方組織了合唱團、布袋戲等社團,讓孩子輕鬆學習,還邀請名師前來指導學生傳統布袋戲文化,練習操偶。

 

有伴、有趣,原本不會客語的學生,也開始一字一句學講客語,實際觀察,以表演藝術結合客語,學童們學習意願相對高一些。

臺中市政府客委會主委 江俊龍(左)

小朋友同學,在同儕之間可以,他們可以學習到原來在環境中用得到,我有機會使用,大家同學間就可以互相學習,因此產生一個擾動的效果。

土牛國小校長 詹鍾松(左)

如果家中沒有講,生活中沒有運用,只靠類似博物館式的,博物館式的,或者說是那種類似一種養育式,就是說溫室,對 妳講這個很好,就是說它已經沒有野生的了,已經沒有野生的了,只靠溫室的栽培,對這種東西的傳承來說是會,我覺得是一個比較隱憂的地方。

 

土牛國小努力營造客語環境,帶孩子融入、習慣客語,也希望用這股力量連結到每個家庭,也只有如此實際應用,才有機會真正再活用客語。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