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者如何享受藝文娛樂?你能夠想像視障者如何「觀賞」美術展館裡頭的靜態作品嗎?屏東美術館前陣子有場「口述影像導覽」,就透過專業導覽師中性、精準的描繪出,視障者能夠靠聽力、想像力參與的創作世界,來看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搭肩引導前行,又或者是在導覽者的引導下,觸摸展覽互動牆面上的小裝置,這天屏東美術館裡的訪客,很不一般。

屏東縣盲人福利協進會社工 董佩寧(右)

其實很少有機會,讓我們視障者,走入那種文藝的場所,來聽一些展覽、音樂會,或者是一些口述的導覽,那今天很難得透過屏東美術館,然後有這樣的一個機會,讓我們來這邊聽一些,可能在畫作或是不同的感官觸覺,因為我們其實視力不方便,其實是用其他的感官,比如說嗅覺,或者是觸覺來做一些體驗。

 

一隻牛嗎?對對對它頭上有個角喔。

 

 

視障團體到美術館裡如何「看」展覽?主辦單位特別安排專業的「口述影像導覽師」,從展區空間、展覽作品樣樣都特別著墨,試著讓視障朋友用「耳朵」觀展。

口述影像導覽師 劉彥伶(右)

口述影像是一個像是橋梁,它是一個很友善的溝通橋梁,而且是比較中性的,不帶有我們比較主觀的立場,去介紹這個藝術品給另外一位觀者這樣子,

 

會有這麼特殊的美術館導覽方式,那要回歸到展覽本身,這場「異想之境-共融遊藝場」的展覽,邀請了屏東縣內9個身心障礙社團及機構,共123件作品,打造出一個可欣賞作品、可即興創作的遊藝空間,從社會關懷與藝術創作兩個面向達到共融效果,除了突破極限,拓展身心障礙者的可能性,也企圖撕掉一般大眾對於特定族群的刻板標籤。

屏東縣社會處長 劉美淑()

打破一種界線,打破我們一般認為,身障者跟我們一般的人有什麼,特別不一樣的這樣的一個界線。

屏東縣文化處長 吳明榮()

我們也希望能夠透過藝術,透過美學,我們去標籤化,我們純粹用藝術來論藝術。

展覽策展人 童鈺華(右)

 

 

展覽的這些作者他們可能有些身體缺陷,不過我們會希望這些缺陷不會是人的限制,我們會希望你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你的限制可能會變成你的特色,說不定你的限制放在另一個世界,或是在另一個標準底下的時候,你是最好的人。

 

視障者除了用「耳朵」觀展之外,也能用手,當然不是直接摸作品,而是口述影像導覽師透過輔具,讓他們藉由觸摸去感受作品的形體。

展覽策展人 童鈺華(右)

 

它(作品)可能是一幅圖,它又沒有聲音,去聽講師講,講師可能會用各種不一樣的方式,(比方)圖裡面有個圓圈,有個圓圈裡面又有一條斜斜的線,你這樣聽可能想像不出來到底是怎樣的斜,圓是很正的圓還是橢圓,或是雞蛋型的那種圓,所以他們做很多不一樣的,用很厚的紙去切割出一些形狀出來,割出來之後,你可以用手去摸,喔,原來差不多是這樣的形式,所以這是一種相當專業的方式。

參觀民眾 王先生(右)

 

很仔細的說明,譬如說這個方位,它前面是一片牆,然後有什麼樣子,可以讓盲胞朋友有一種感受性,如果是全盲的盲胞朋友,他們是看不見的,那麼很好的描述空間,可以讓大家有一個感受性,比較可以去融入

 

對我來說,過去的我在一個框架下,塑造的一個模型。

 

「看完」展覽,還有藝術創作工作坊,講師以展覽作品中的元素作為素材,讓視障朋友發揮想像力,創造自己的藝術作品。像是以圓點貼紙,貼出自己的臉、自己特質。

參觀民眾 朱先生(右)

雖然我心黑,但是頭上有光,但卻不白目,(為什麼會想要做這個創作),社會影響到我這樣子,環境啊。

 

邊邊是不規則的也可以。

 

或是以紙黏土、鋁箔紙這些能夠輕易塑形的材料,隨意去捏塑、擺設,表達出自己的感覺。

參觀民眾 王先生(右)

就是在一個像月亮的島的旁邊,然後這是一片銀色的湖水,那麼一個人孤獨的在這一片方舟上,獨自釣著一江秋,其實我是覺得每個人都會有享受自己要的孤獨的時候。

屏東縣盲人福利協進會社工 董佩寧(右)

 

那之前有相關的一個活動的話,我們幾乎都是很難來參加的,對,其實透過這樣的一個機會,讓我們視障者有更多的一個體悟這樣子,那他們今天在整個手作的過程當中,也都有很棒的一個創作,可以表達自己心理的一些歷程。

 

這麼特別的活動,主辦單位也很有心,藉著「口述影像導覽」開放讓一般人體驗,矇上眼睛,感受視障者如何看展覽、用其他感官逛美術館,理解不同族群的生活。

參觀民眾 利小姐(左)

 

我覺得滿特別,然後跟以前習慣性的方式,很不一樣,少了眼睛,到底還可以感受到什麼東西,然後自己矇掉眼睛之後,才發現其實,矇掉眼睛之後,還是可以感覺到很多不同的事情,然後甚至可能感覺到的事情可以更細微。

口述影像導覽師 林思瑜(右)

 

那其實我覺得不只對視障者來講,我說可能對,假設我們今天對一個孩子,或是對一個完全不認識這個作品的人,他就可以用一個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它,去理解一個新的藝術創作。

童鈺華(右)

 

盡最大的可能讓大家來接近這些創作、這些作品的作者,就是這些社會機構裡的人,當然一方面他們可能是眼睛比較不方便,或是耳朵不方便,或是行動不方便,有些是精神有受到一些創傷,和我們比較不一樣的人,我們可以提供一些不一樣的方式,讓大家來接近這些人,他們的處境也好,或是他們的條件也好。

 

那我們會輕輕的穿越過喔。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身心障礙者在藝術裡找到自我認同,甚至透過作品與世界溝通,而一般民眾也透過不同的導覽方式,從他們的藝術作品中試著接近、體會不同族群的處境,在異想之境中找到共融。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