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竹田鄉人口大約1萬5千多人,說是小鄉鎮一點也不為過。而這個曾經是六堆客庄最早開發的地區,也是米穀集散聚集之地,不過後來卻因為時代變遷發展緩慢,漸漸比不上周邊鄉鎮。但這些年竹田又開始有些變化,尤其是竹田火車站前街區蓬勃發展,這兩年附近民間業者自發組織「竹田艦隊」,互相串聯,以共好為前提、團結力量,要齊心讓家鄉越來越好。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記者 宋宇娥(左)
木造的舊竹田火車站擁有悠久歷史與豐富故事,不過從前來到這裡走走逛逛之後,就不知道還能去哪了,但這幾年來火車站前開始有了些不同的改變。
照片提供 賴元豐
TC0053-0055
竹田驛站前這間玻璃屋咖啡館,原本是荒廢多年的老碾米廠,2017年底改建成咖啡館,保留原本的鋼梁紅磚牆,引進大量光線、植物,置入2個玻璃屋空間,新舊融合的獨特魅力,迅速成為許多人的打卡勝地,也讓竹田聲名大噪。
咖啡館負責人 賴元豐(右)
(107.5)
因為我們就在火車站前的第一間店,一定要從我們開始啊,你如果要推,我們就開始負責,因為一個慢活都市的一個政策,不是一個點,是一個面的產生,所以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希望大家來參與,這個點才會越來越好,竹田才會越來越好,竹田越來越好,六堆就有機會越來越好。
咖啡館負責人賴元豐的雄心壯志,後來確實成真,真的帶動了周邊街區發展與地方活絡,
挖起一杓又一杓的義式冰淇淋,口味還是相當獨特的醬油滋味,這間義式冰淇淋專賣店2023年8月開張,是竹田驛站街區新展店的店家,冰櫃裡陳列多款義式冰淇淋,除了常見的季節水果,還有前所未聞的口味,像是茶豆、黃豆漿、橄欖油等等。
義式冰淇淋店負責人 李明芳(左)
那個用臺南5號大豆所釀造的醬油去製作的,我們還會用不同季節的特產去做,像香蕉和火龍果也是屏東的,那個也是做sorbet,沒牛奶和蛋的。
敢這麼大膽販售與眾不同的義式冰淇淋,老闆肯定不一般般,沒錯,老闆李明芳的本業其實是醬油釀造及行銷。
義式冰淇淋店負責人 李明芳(左)
因為買太多豆子了,我想說大豆除了釀造醬油以外還可以做什麼,做豆腐我沒辦法,做豆漿的話,早上做好,下午就壞了,做冰最好,就做豆漿冰,不一樣的豆漿冰,問題是一間店全部賣不同的豆漿冰也很奇怪,所以就想說這季節有什麼水果,這時候有什麼特色的東西,我們就買了拿來製冰,都是做地方在地的,就是說臺灣本地的,最好是都我們屏東的,水果、特產來做的冰,全部都沒有化學添加物、沒有防腐劑這些。
因為日照強、水質好,屏東竹田曾經擁有數十家醬油工廠,20多年前,釀造業第二代李明芳回家鄉承接事業,李明芳打理業務行銷,弟弟李誠忠則是負責生產管理。
釀造廠廠長 李誠忠(左)
現在看起來還不像醬油,我們稱之為「豆醬」,因為我們用很多種豆子,黃豆的部分,還有茶豆的部分,茶豆就是它的顏色就是像茶葉的顏色一樣,它的味道蒸起來會有芋頭味道,可是它製成醬油以後,就變成醬油的味道了。
開缸邊攪拌,邊檢查「豆醬」的發酵狀態是否正常,李誠忠說釀造小廠要拚出一片天,不簡單,接班後他不走父親什麼訂單都接的路線,經過多年摸索,決定用臺灣生產的原物料,做出高品質、深具在地風味的醬油。
釀造廠廠長 李誠忠(左)
(爸爸)草創嘛,所以在開創市場,就是要競爭,什麼工作都要做,什麼樣的訂單都接,所以那時候做得很辛苦,我們算小廠的,要跟大廠競爭,就是要把自己的利潤壓得很低很低,我們慢慢尋找,臺灣竟然有不輸國外的農產品(原物料),我們就直接更換,中間當然很多(問題),有人不能接受產品怎麼那麼貴,連本庄的人都嫌貴,你知道嗎,所以我們就先從都市消費力較高的地方開始發展業務,現在很單純就是做高品質,不做跟人家拚價格的那種產品。
走進低溫冷藏倉庫,一袋袋都是釀造醬油的原物料。
像這每一粒(茶豆)都圓滾滾的,這拿去種,還種得起來喔。我們是拿來做醬油。這是臺灣的小麥,這是去年的。這每一粒都處理得那麼乾淨,這小麥我們會經過炒過,像是爆米香那樣,炒好,再把它碾成粉,和我們蒸好的豆子混合在一起。
釀造業者 李明芳(右)
因為國外的黃豆大部分其實最大用途是用來養豬養牛這些,還有第二個最大用途就是用來榨沙拉油,所以它不用注重口感、香味、甜度這些,我就想到那麼好的茶豆應該要先留在臺灣自己用,釀造醬油其實需要那麼多豆子,如果這些豆子可以不用先賣到日本,留在臺灣,這樣不是很好嗎?
影像提供 李明芳TC0648-0652
照片提供 李明芳
TC0652-0702
2019年,因疫情出口日本受阻,李明芳從高雄豆農手上獲得一批過剩的臺灣茶豆,嘗試釀造後驚喜發現,這款醬油兼具黑豆的濃郁香氣和黃豆的清新高雅,特殊風味的醬料魅力也風靡國際,拿下不少國外食品風味獎項。李明芳放眼國際,也沒忘了深耕地方,她看見賴元豐的雄心壯志,也感受到竹田廠區周邊店家默默耕耘努力的熱情,於是她號召大家一起串聯,組織「竹田艦隊」,希望地方共好,把竹田小鎮的招牌磨光擦亮。
釀造業者 李明芳(右)
我希望這樣的組織,大家彼此幫忙,就說像我知道的事情我可以無私的,可以跟他們分享經驗,他們就不用走冤枉路,其實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樣點對點串成一條線,然後線越來越密的時候就變成一個面,大家就更認識竹田,我也希望大家來到竹田,透過我們竹田艦隊的串聯,不會覺得我來到竹田火車站,喔,我下車了,喝一杯咖啡、買一罐醬油,我就走了,其實竹田是一個很適合生活,慢遊1、2天2、3天的地方。
帥哥
李明芳向廚房裡的年輕廚師熱情打招呼,這間餐廳業者也是竹田艦隊的夥伴,正午時分,廚房裡忙得不可開交,大火熱鍋,不斷翻炒,金黃漂亮、粒粒分明的炒飯,盛盤上桌,這道融入客家小炒概念的「客炒飯」,是雙胞胎兄弟主廚參加炒飯比賽獲獎的品項,也是店內招牌佳餚。
餐廳業者 曾世皓(右)
那時候想要參加比賽,那跟哥哥在想說要炒什麼,我們就想到一個客家人的炒飯,客家炒飯,對我們把客家小炒的精神,把它切成丁,然後加了芹菜啊,蒜苗啊,蔥花,辣椒,想要把這個炒飯創造出一個鹹香辣。
餐廳業者 王美英(右)
覺得特殊,比較稀有,又取名「客炒飯」,就是客家的口味,還有他們外地來都會嘗鮮嘗鮮。
雙胞胎兄弟回鄉和媽媽一起經營餐廳,媽媽負責傳統客家家常料理美食,手上包個沒停的鹹湯圓,也是不少顧客的心頭好。
餐廳業者 王美英(右)
我們這炒料有放蝦米、香菇,還有紅蔥頭、蔥酥,把它炒香、炒熟,包在裡頭。
孩子願意回家,在從小生長的地方,拿起鍋鏟料理開店做生意,王美英的歡喜全寫在臉上。
餐廳業者 王美英(右)
很好啊,我不用去動(鍋鏟),我專心包我的鹹湯圓,孩子負責炒這些,都是他們在處理。
餐廳業者 曾世皓(右)
當初我回來只是因為家在這裡啦,就是一個根的地方,我當初也沒有想那麼多,對,當然知道一開始生意一定會不好,那我覺得不好也沒關係,我就慢慢做,至少自己要相信,自己相信了,也會越來越多人去相信,我的手藝啊,我的一些想法跟理念,跟我們餐廳的一些初衷
曾世皓、曾世宏是竹田艦隊成員中最年輕的夥伴,凡是商業經營上遇到什麼疑難雜症,李明芳都不藏私,一一分享經驗。
餐廳業者 曾世皓(右)
我真的也很感謝LULU姐(李明芳)在我一開始創業的時候,就慢慢的去,去提點我一些怎麼做,或者是我們怎麼合作,怎麼玩,這都是造就我現在滿好的一個基礎。
休閒農場業者 陳宏志(左)
這快2年的時間,很重要的是大家都不藏私,然後在不藏私的過程裡面,各自把各自最好的資源,怎麼去做到分享,那從不藏私分享過程裡面,我們做到其實就是幫地方做創生,是,我們讓更多人認識竹田了,本來只是一個很單純的蘭花生產,單純的豆油販售,我們把它變成是一個慢城的生活體驗的空間,我們就把客人跟在地的接觸,把文化慢慢慢慢在這樣,就推廣到在地的居民的理解。
照片提供 陳宏志
TC1204-1213
竹田艦隊的成員們彼此串聯,將點連成線,線再統整組合成面,艦隊夥伴陳宏志,是返鄉農二代,他跟著父親種植外銷日本的文心蘭,近年因應氣候暖化,逐漸擴增熱帶蘭花品系生產,擁有飯店管理相關經驗的陳宏志,還懷抱鴻鵠之志,將一級產業升級為六級,打造以蘭花為主題的休閒農場,提供餐飲、戶外婚宴場地,打造竹田觀光亮點。
休閒農場業者 陳宏志(左)
其實已經進入到一個所謂叫體驗經濟的時代,我們希望有一個場地,可以讓我們的消費者更認識我們這個一級生產的蘭花這個產品,
這個我們稱為神農戰斧豬,不只是在地食材以外,一隻豬只能做8份這個部位而已,因為它透過一個碳烤的方式,把我們裡面的精華跟香氣都保留在裡面。
拿起麥克風,為客人介紹餐桌上的風味料理,食材從何而來,料理風味特色又是什麼,陳宏志全都瞭若指掌,他堅持盡量使用竹田周邊鄉鎮的在地食材作為盤中飧,這些都讓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竹田艦隊裡最年長的夥伴,姬正倫,一樣也是令客人印象深刻的老闆,他承租屏東縣第一屆縣議員曾勤華故居,一邊照顧老屋,一邊做咖啡廳生意,說是開店,其實反倒比較像是和顧客交朋友。
咖啡廳業者 姬正倫(右)
真的是承蒙大家了,因為我們咖啡店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存在,都以為這裡是住家,就是在門口一直看這樣,所以我會覺得這裡有點像是個祕境,我又不太會做招牌,就是讓人很明顯的知道這裡是一個營業的場所。
顧客(右)
第一個就是它這邊的空間環境,讓人家覺得有放鬆的感覺,再加上老闆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就是老闆很有魅力,很有個人魅力),對。
建築物故事滿滿的還有這家旅店,曾是糧食局委辦事處、德興碾米廠創辦人的起家厝,在第三代傳人張品蓁的手中,轉型成為特色民宿,一入門就能看見張家貴重的傳家寶,日治時代打造的保險櫃。
旅店業者 張品蓁(左)
這個保險櫃就是以前人家比方說來繳穀時,放糧票的地方,我覺得剛好進門迎賓禮,「貴氣」。
旅店和竹田驛站前的網美咖啡館,互相借景,原來出自同個建築設計師的手筆。身為竹田第一家民宿,地方人士都在觀望,張品蓁沒想那麼多,單純希望打造一個回鄉可以落腳的地方,同時好好發揮遺傳自阿公熱情好客的性格。
旅店業者 張品蓁(右)
我覺得我很好客,我覺得很像我阿公,就覺得很多人,我想說沒關係啊,朋友來玩時可以來這裡烤肉,辦婚禮或什麼,就什麼夢想泡泡就一直出來,隨著時間就進化到現在,沒想到大家,有打中大家的胃口,大家有喜歡。
張品蓁說還好有「竹田艦隊」,小店家串連合作,才有機會讓竹田被更多人看見。雖然是虛擬組織,但他們合作推出在地禮盒,行銷家鄉。
旅店業者 張品蓁(右)
我很感恩他願意帶頭,就是竹田真的需要一個團隊,他來做這件事,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要大家一起,才有辦法把一顆球變成一顆大球,滾球才會滾出力量,我覺得大家才會被看見。
我們在喝前面一杯兩杯三杯時,不語,盡量是不語,不講話,之後就可以交談。
把自家打造成品茶的文化空間,推廣茶文化的邱展裕,對家鄉事務古道熱腸,近年也和兒子盤點地方文化資源,帶遊客騎腳踏車體驗竹田之美。地方業者自發性組織起來,彼此串聯,確實發揮了加乘效果。
茶空間主人 邱展裕(左)
一個地方上,我覺得有人帶頭很重要,竹田艦隊就是一個開始,,<卡>4727就可以發現我們竹田已經跟過去不一樣,我們開始創新、開始串聯,一起用竹田這個品牌來打拚。
餐廳業者 曾世皓(右)
5年前我剛回來的時候這整條街是暗的,竹田沒有人開晚上開吃的,好像只有一家吧,不然我們就要跑到潮州內埔去,我們晚上是沒有東西吃,(那現在就不一樣了),對,現在就慢慢慢慢,越來越熱鬧,對。
咖啡廳業者 姬正倫(右)
這個艦隊成立之後,臺鐵竹田站,他們好像都有統計嘛,統計,搭火車來,出入的人口確實比以前多好多倍,那我覺得這個都是艦隊夥伴的功勞。
釀造業者 李明芳(右)
大家透過這樣一起串聯,外面的人比較知道竹田在做些什麼東西,有哪些產業好好在做,這些產業為什麼會留在這邊,我希望透過艦隊這樣的組織,讓更多人認識竹田。
休閒農場業者 陳宏志(左)
就是我們在(人口)外流的過程慢下來了,尤其像我們現在在講,竹田慢城這件事情來講,很多的年輕人他也試圖在想,我有沒有機會留在家鄉發展,那要發展什麼,那我覺得地方開始,不一樣的地方是,越來越多人在討論,如果有這樣的一個、幾個產業留在這邊的時候,我們未來還可以在這邊投下什麼。
地方蕭條沒落,令人不捨,但地方活絡繁榮,卻也有人憂心。竹田車站周邊近年街區發展欣欣向榮,就有些鄉親不樂見車潮、人潮湧入,伴隨著吵雜與垃圾,甚至擔心鄉村地皮被惡意炒作、拉高房價。
旅店業者 張品蓁(右)
剛開始我感覺大家很反對,車會亂停,那時候很多老人家覺得很吵,就開始鄰里關係感情會不好,可是後來我感覺慢慢的溝通,慢慢的溝通之後,我覺得來這邊的人其實是很有素質的,你只要做好指標(就能解決)。
釀造業者 李明芳(右)
你沒有經濟的發展,外面的人沒進來,年輕人沒有機會回來,問題是機會來了,地方發展、商業發展要到什麼程度,這其實是一個要很有學問、很有智慧去處理的事情,住在這裡的人也要有一個自覺,就是說如果這個地方沒有發展的話,你的孩子、年輕人其實也沒有機會,我覺得有點生意進來,可以讓大家過生活,可以留在竹田,我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茶空間主人 邱展裕(左)
地價漲價這也確實啦,因為現在我們也看到有些房子在興建,主要也是一種成果之一,我們有讓人看見,這個地方值得來,我是希望我們的將來是一本初衷,用慢城的一種心態和思想來經營我們的故鄉。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重新抹粉施脂的小鎮,民間業者自發組織「竹田艦隊」,在各自崗位奮力前行之際,也不忘拉著年輕子弟、後起之秀一把,以共好為前提,凝聚力量,翻轉家鄉,盼望竹田小鎮的未來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