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節目現場,接下來是我們「菸葉、菸業系列報導」。民國76年政府開放菸酒進口,國產菸葉需求量就大為降低;91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台灣菸酒公賣局改制為菸酒公司,停止保價收購國產菸葉,菸產業急速走下坡。經過菸農團體的抗爭,菸酒公司以逐年面積減半和打折的方式契作(打契約),到今年是最後一次收購。也就是說,台灣長達百年的專賣菸業,已經正式走入歷史。菸葉不種了,大批菸農首先面臨現實的生計問題;不種菸、以後還可以做什麼?記者詹淑雲、洪炎山,帶您深入分析台灣菸產業的困境。 [新聞資料畫面]




[嘉義中埔菸農
余秀英](
我看你們速度很快喔,很快喔,不然來幫忙採,來採呀,好嗎。

[嘉義中埔菸農
謝芳蘭]
這一 兩個小時,一個多小時就全身都黑了,不然要包那麼緊?不然菸油洗不掉呀,不好洗。


這裡是嘉義中埔鄉,每年一月到二月,菸葉採收的季節,菸田裡就是這樣忙碌的景象。

台灣菸業最盛的時候,種菸面積超過1萬公頃,民國91年菸酒專賣制度廢止後,菸葉回歸「一般作物」,不再受到特許保障,菸田面積遞減,如今全台菸田只剩下702公頃。以後在台灣、像這種菸農忙著採菸的畫面,是否還看得到,沒有人知道。



扛著一捆一捆剛採收好的菸葉,五十二歲的韋江城、卻絲毫沒有豐收的喜悅。從最多擁有十二甲的菸田,到現在只剩下七分地,他的無奈全寫在臉上。



戲稱自己是末代菸農的韋江城說,他家從阿公、父親到他三代人種菸,他沒什麼特別的專長,如果不種菸,真不知道自己還能靠什麼養家活口。

[嘉義中埔菸農
韋江城]
我以前一年差不多賣二百多萬啦,成本扣除還有五 六十萬,像五 六十萬的錢,我一個家庭這樣生活就夠,就夠了,現在不是,剩下二 三萬可以賺,要做什麼好。

調查指出,國內菸葉種植面積每減少10%,將造成1298個勞動人口面臨失業。從民國76年起、這20年,台灣菸田面積少了92%,照這樣推算,就有1萬2千個菸農被迫或半自願離開菸作。

[嘉義中埔菸農
林秀真]
說實在的,以前菸葉真的是養很多人啦,以我自己來說,我以前種菸有辦法養我 三個(孩子)都讀私立的,現在我這三個讀國立的,我都負擔不起了,不要說唸私立的。



過去菸葉是由菸酒公賣局契作,農民必須領有執照才能種菸,不但享有保證價格收購、還可以請領各項補助,等於是在田裡工作的公務員。當然菸農也必須遵守公賣局的規定,如果犯規,要受公務人員懲戒法的處分。

[菸業研究者
洪馨蘭]
在菸農開始申請許可,領菸籽的時候就要宣示,我要遵守菸農公約,菸農不是那麼簡單做的喔,你還是要對國家效忠,你要遵守什麼法條喔,所以在這種情況底下,你可以看出,菸農基本上在性質上和一般農民不一樣。

因此、除非獲得政府許可,一般人不可以隨意種植菸葉;種出來的菸葉無論品質好壞,一律要繳還國家,不得私下買賣菸葉。(稍停)菸業研究者洪馨蘭分析,過去、種菸對菸農來說是一個榮譽,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為國家種植作物。

[菸業研究者
洪馨蘭]
在50年代的時候,政治人物就有講一句話,沒有抽煙的人是好人,但是有抽煙的人是好國民啦,意思是說你如果有抽煙,所以你就會買菸,買菸以後,其實你就是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在這種情況下,甚至當時讓菸農種菸有一種,我是為國家做事情的這種鬥志。

台灣專賣菸的制度,從1905年日治時代就開始了,專賣時間長達100年左右。過去,菸農對國家財政有極大的貢獻,民國四、五十年代,經由台灣菸酒公賣局繳庫的公賣利益,占賦稅收入的比重,甚至超過20%。後來才逐年下降,到民國九十年、專賣制度廢止前一年度,已經不到5%。

[菸業研究者
洪馨蘭]
台灣的菸葉現在面對的,還是國外的競爭,連台灣本土的人都不一定抽台灣的煙,你沒有任何市場,賣不出去的時候,其實它在財政方面的貢獻一直降低。

菸業沒落,受衝擊的不只是種菸的菸農,國產煙也因為敵不過進口洋煙的衝擊,市佔率從過去的百分之百獨佔、一度掉到只剩三成,直到最近才又慢慢回升。
[台灣菸酒公司
副總經理 曾俊凱]
應該是(去年)七月開始回升,十一月超出日本傑太公司,到今年一月底,市佔率是38.6%,傑太是32%,我們大概超出他五個百分點。

民國九十一年七月,台灣菸酒公賣局正式改制為台灣菸酒公司,與另外四家來自英國、美國、日本的外國菸商競爭,本土菸業遭遇重大衝擊。未來菸農還能不能繼續種菸,就得看國產菸的銷售量如何。

[台灣菸酒公司
副總經理 曾俊凱]
短時間之內,應該我們的國產菸葉,應該還會生存,我們現在不是要出口嗎?進軍大陸、進軍東南亞,你們台灣出來的菸,都沒有台灣菸葉,都是國外的菸,這樣沒有意義,所以在本質上我們一定要加台灣菸葉。

這一千多公斤菸葉,原本可以賣二十萬元,卻因為生產過剩而遭到廢棄。菸農韋江城的不滿跟心痛全寫在臉上。他說現在種菸壓力越來越大,農民反而擔心菸葉豐收,因為政府不收購,拿到市場也不會有人買。

[嘉義中埔菸農
韋江城]
這呢?自從加入WTO以後,我們政府,菸酒公司呀,都從國外呀進口,我的就放給他壞,放給他壞掉啦,這沒有用了,當肥料,當肥料也沒用。



71歲的郭劉發雲,可說看盡了台灣菸業的盛衰。他說,以前菸葉採收期,常常得六、七個窯同時烤菸,那時候他早上四點,天還沒亮就起床工作,到半夜才能休息。現在用來烤菸的乾燥室,因為沒有菸可以烤而閒置,他的六個烤菸室,就有三個變成倉庫。

[嘉義中埔菸農
郭劉發雲]
現在沒辦法呀,菸就少了,現在就是要這樣呀,不然就是像客家話說的,關蚊子呀,你說以前量多的時候呀,量多不夠烤,不夠烤,以前量多烤三十多天,一窯一窯的烤要三十多天,以前烤三十多窯,現在四窯就烤完了。



目前台灣二千多戶菸農,平均每一戶可以種植的菸田面積,大約只剩下3分地。菸葉收購價格也從每公斤將近200元,降至170元左右。這些種了大半輩子菸葉的農民,只能無奈接受、卻也拿不出辦法。

[菸業研究者
洪馨蘭]
菸農開始權利被國家慢慢收回去的時候,他不是只是不能種一種作物而已,他有一點點像,他本來是服務於國家的公務農,現在一下子,國家說我要裁員了,很多菸農有一些感覺被拋棄,被拋棄的那種心情。

由於國產菸葉需求減少,菸酒公司也鼓勵菸農廢耕,提供一甲地105萬元的補償金,總發放金額高達66億元。但是對許多種了一輩子菸葉的農民來說,給錢不是辦法。

[嘉義中埔菸農
賴芳德]
我們現在有種的人會繼續種,沒種的人停了二 三年叫他種,絕對不可能,沒辦法種了。

[嘉義中埔菸農
林秀真]
今年五十歲了啦,也沒辦法出去工作,也沒有人要請了啦,都要那種三十幾歲的人啦,孩子正要花錢啦,像我們這樣,三個小孩啦,二個讀大學,一個讀高中,要考大學啦,花費很兇耶。有時要欲哭無淚就是了啦



眼前這一大片種滿皇帝豆的田地,原來種的也是菸葉。面對菸田面積一再縮減,韋江城只好嘗試種植其他作物,不過他仍希望政府能夠輔導他們轉業。

[嘉義中埔菸農
韋江城]
沒有規劃,大家都好像瞎子在打仗,亂打一通喔,大家一窩蜂種,就會生產過剩,價格就不好,有時候要廢耕啦,廢園,廢園就是整個把他蔬菜廢掉,就血本無歸了啦,連肥料錢都沒有,不要說工錢。

今年菸葉採收,菸農臉上完全沒有豐收的喜悅,大家只想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走下去?

[嘉義中埔菸農
郭劉發雲]
像現在菸葉採完,你們就開始要插秧是嗎?要像這樣翻土插秧,不然現在也沒什麼好種,有啦,現在我也有種南瓜、種高麗菜,每一樣都有種,一點種一些啦。
採完了菸,菸農們又開始忙著翻土,準備插秧,對他們來說,耕作是習慣、也是本業。當初種菸是配合政府政策,只是現在大環境改變、政府不再保價收購菸葉,他們不知道政策將如何走下去,只求能安心耕作和穩定的生活。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