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東圳是新竹縣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早期只是供應農業灌溉使用,後來因新竹、竹東地區用水缺乏,加上新竹科學園區成立,每天都需要大量用水,因此還建立了寶山水庫,如今竹東圳不僅供應灌溉用水,更涵蓋民生及工業用水。當地文史工作者現在發起「水圳走讀」,帶領成員尋找水圳的人文生活印記,透過實際踏查,反思水對社區生活的價值與意義,喚起人們重視水資源。來看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花草林庄間,「水頭伯公」靜靜守護著「軟橋」這個小村莊,午後,走讀隊伍的到來,揭開了原本的寧靜。

現在來看軟橋很重要的地點,這已有百餘年歷史,這是「水頭伯公」,過去僅有這條圳路,這條圳名為「電燈圳」。

跟著文史工作者的腳步,走讀隊伍的成員正在探索竹東圳的「前世今生」,這座位於新竹竹東的軟橋里、當地耆老口中的「水頭伯公」,對水圳開鑿有著深遠影響。

 

[文史工作者 黎許傳]
這座「水頭伯公」主要在,因為這個地方,軟橋上游的地方,軟橋這個村莊過去是上坪溪,源於大霸尖山水源發源地直接流下來,流經上坪,經過軟橋這個地方,成為所謂的沖積平原。

1926年興建的竹東圳,全長約21公里,灌溉著竹東約800公頃的農地,「水頭伯公」年年月月在樹下,守護著水圳頭。

 

[文史工作者 黎許傳]
主流沒有經過這裡,對農田沒有傷害,相反地帶來了山上的「泥糜沙」,「泥糜沙」讓田猶如有了天然肥料,所以這座「水頭伯公」大家非常信,幫忙軟橋風調雨順,颱風來襲下大雨,不會侵襲農田。

成員們順著水流和地勢,緩緩前行,細細體會在地的文化歷史,了解社區生活的真實樣貌,所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學習。

 

[文史工作者 黎許傳]
這個地方大家看有6條水路,源自那邊,接著水流到這邊,分散到這裡後流速變慢,變慢砂子就會往下沉,所以第一步從這裡過濾砂子的地方,是謂沉砂池。

竹東圳汲取上坪溪水為水源,穿過軟橋里,到了分水場,一部分流入圳道供農業使用,另一部分則引入專管,送到寶二水庫,供竹科使用。

 

[文史工作者 黎許傳]
我持續追蹤了解這裡的歷史,原來我出生的地方,這個村莊「軟橋」,目前在臺灣屬於非常重要的地方,如果沒有軟橋這裡的水,台積電無法營運、新竹科學園區也不會如此蓬勃。

軟橋機組原為軟橋水力發電所,當時為了軟橋水力發電所,開闢渠道、築沉砂池。而竹東圳不只供應灌溉用水,也提供民生及工業用水。

 

[文史工作者 黎許傳]
今天下雨還好,這樣還算小雨,如果真的下大雨,我們說下「山花雨(從山頂上下大雨)」,比較混濁、帶砂子,那邊的水門就會關起來,不讓進到寶二水庫,寶二的水圳以及這條水圳,不讓進。

沉浸在田野綠蔭間,近距離觀察水環境的各種面貌。

 

[參與者 鄒先生]
本身是從外地過來的,因為對這邊的文化跟過去發展歷史不是那麼了解,那所以想藉由這堂課,了解灌溉水的來源,還有當地的一些歷史背景。

[新竹縣民政處客家科承辦人 范淑雲]
熟識在地,發展、了解我們的,了解在地有什麼資源,我們可以傳承。

竹東圳共有13處隧道,其中深具代表性的「第一號隧道入水口」,以紅磚砌造的拱形隧道口,保持著昔日的原貌,古樸幽雅。

[文史工作者 黎許傳]
那個比較深的是馬達,它將汙水的水門擋下來,擋下後汙水就不會進來,汙水進不來 然後呢,那裡有一個比較外側的,較外側、淺色的馬達就把正門拉起,汙水就不會進入水圳。

潺潺流水聲喚起了許多人的童年記憶,甚至可以說水圳裡,藏著很多竹東人的共同回憶。

 

[參與者 葉先生]
這條水流到二重埔,二重埔枯水時期,沒水的時候,水圳沒水或水流較小時,以前圳面比較寬闊,我們小時候就在這玩水、游泳,沒水的時候還會下去捉魚。

 

[參與者 林小姐]
我家就在竹東圳旁,三重埔的竹東圳旁,常常看到這邊的水很乾淨,看到水就想到我小時候,我童年,從小也是這樣跳下去玩水。

水圳見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轉變,眼前的青山綠水,提醒著人們「食水愛念著水源頭,食果子愛拜樹頭。」。

 

[文史工作者 黎許傳]
水對人類極其重要,我們像早期來講,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去定居、去開墾,首先一定要尋找用水,然而如今使用上越來越方便,有自來水 管線牽至家中,重要性,但使用上容易得到,而對人類、產業、生活必要性仍是相同的。

 

[陽明交大客家學院博士班學生 邱星崴]
這幾十年來都市化、工業化,水圳成了水溝,容易有臭味、髒亂,所以很多人就覺得不然就蓋起來好了。

這幾年來隨著人口增長和氣候變遷,很多地方正面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在在凸顯水資源教育的重要性。

 

[陽明交大人社系副教授 羅烈師]
就像水龍頭打開就有水,你就不會感覺到它的重要,所以一個城市中要讓大家看到水,如果水是汙濁的,那就表示我們汙濁,如果水乾淨就代表我們乾淨,所以水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品質,還有我們這個人本身的反映及表現。

 

[陽明交大人社系教授 連瑞枝]
水圳不會講話,可是它可以任你欺負,但是實際上我們很清楚它很重要,所以包括這個水圳對我們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會提醒大家這裡原來都是農地,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在農村裡面,回到都市來工作。

悠悠圳水其實跟人很近,透過走讀踏查認識水、創造與水的回憶,灌溉美好的生活。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跟水學習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