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屏東大武山下的萬巒鄉五溝水聚落,是全台第一個依文資法指定的客庄聚落,人文、生態、夥房保存完善,但隨著人口外流,聚落風貌與生活方式也日漸失去生氣,新竹客家人戴芫品因緣際會「南漂」五溝水,發現在地的孩子對生活的家鄉,並不了解,因此她把閒置的夥房打造成遊戲基地,帶著孩子重新進到傳統空間,把夥房變好玩了。
位於屏東萬巒的五溝水,是保存相當完整的客家聚落,放眼望去,建築多由紅瓦、泥磚搭建而成,而一走進村庄,近距離觀察當地居民生活,便能感受濃厚人情味。由於這兒是全台第一個以文化資產法指定的客庄聚落,吸引許多遊客慕名而來。
你到這個地方你會看到第一個,這個房子跟你家住得不一樣,哪個地方不一樣,它的房子,來、小朋友來,這個房子、來看老師的手,這個房子為什麼高、高,這樣子高高低,有沒有看到。
當地偶爾會舉辦導覽活動,向外來遊客介紹五溝水的文化。這天,文史工作者蔡森泰帶著大家從夥房建築、空間關係,來觀察客家人嚴謹的家族倫常觀念。
[夥房走讀 帶領人
蔡森泰]
看夥房是怎麼樣?看夥房,是兩隻手,坐在這裡,兩隻手就圍出去,所以我們看到的橫屋,會一階一階下來,你會看到那有一階、兩階這樣低下去,一階兩階三階這樣排序下去,圍起來,門就在這兒有沒有,圍起來,欸一階一階下來,為什麼呢?高低有序,一層一層這樣下來。
走進夥房,祭祀禮儀也是解說重點,蔡森泰一一為大家解讀這裡頭暗藏的生活密語。
[夥房走讀 帶領人
蔡森泰]
夥房裡面每一個屋子都一樣,每間屋子都有它的禁忌,譬如說我們第一個會說祭祀,一個這麼大的夥房,要拜幾支(香),要點幾支香呢? 這很重要的就(是),「天、地、門、戶、井、灶、水」,所以它基本上就已經是,9支香,為什麼呢,門神要2支香,天地門戶井灶水,7支嘛,但是門要加1支,祖先最大,所以九支(香)開始,9支是一大把的香呢,早晨晨分、早晚,早上又一把、下午又一把,那開銷很大呢。
[五溝水社區居民
涂淳貞]
小孩子都出外發展,就剩下我們這些老人家,都是長大了、出社會,大家有工作,都在外地置產、成家,成家立業,都在那邊生活,就週末才有回來,假日才有回來,就只剩下老人家了。變成就是,年輕人很少留在這兒,都是老人家,所以感覺很像、好像又,好像村庄裡比較落寞,但是幸好,外地、市區人來這兒觀光、參觀,就感覺很熱鬧了、這樣很好。
在夥房玩捉迷藏,孩子們簡直玩瘋了。
在五溝水超過150年歷史的「大我夥房」,原本住有近十戶人家,如今只剩兩戶了,這其實也是五溝水夥房聚落的縮影,隨著人口外流,夥房漸漸失去生氣。再次看到孩子在這兒玩樂奔跑,讓夥房管理人來靖伯,不禁憶起童年。
[大我夥房 管理人
劉來靖]
小時候還沒念書前,就在這兒跟大家,小朋友就在這玩啊,在這兒捉迷藏啦、玩什麼都有,讀書之後就去讀書囉,國小就離這很近啊,下課也是會回來,也是在這,跟小朋友、大家玩。(看到孩子在這夥房)我就感覺很有趣,很有趣,恢復到我們以前,小時候的生活樣子,很有趣這樣,所以我也很希望她,再繼續幫我們做,好讓大家能夠了解,能夠繼續保存這個老祖堂。
來靖伯口中的「她」,是「孩子的夥房」計畫執行人戴芫品,她是新竹客家人,因緣際會「南漂」到五溝水做社區工作,三年前她意外發現,在地孩子對家鄉竟然有種「最熟悉的陌生感」,因而發起向家鄉學習生活的計畫。
[計畫執行人
戴芫品(客籍)]
我常常就會看到外面的遊客,他們就會特別跟工作站預約,然後就想要來認識五溝水的夥房跟水圳,但是卻很少看到在地的孩子,他們會下水,或者是在夥房裡面玩。那個時候有覺得,為什麼他們在農村的環境,可是卻對環境不感興趣,然後甚至當我們要試著帶他們去親近環境的時候,他們可能是排拒的,或者是覺得無聊的,那那個無聊可能是因為他其實很熟悉嘛,他就每天看,但是我覺得熟悉跟了解不太一樣,就是熟悉可能就是你每天看著它,就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但是要問你說,欸,這個水圳裡面有什麼,或者是這個田裡面有什麼、檳榔園有什麼,你真的懂嗎?我覺得,我是沒有問過,但是我覺得可能需要為他們做點什麼。
[照片提供 五溝土磚屋傳統聚落保存協會]
同時她也發現五溝水雖有不少保存完整的夥房,但任其閒置的也不在少數,她看著心疼,就動手整理修繕「大我夥房」,把它打造成遊戲天地,帶孩子們重新進到傳統的生活空間,讓他們開心地玩、沒有負擔地學習。
[計畫執行人
戴芫品(客籍)]
這間夥房它很好玩的地方就是,因為它已經沒什麼人住了,所以它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反而大了,嗯,然後我們如果不去解讀它的原本的那個空間秩序,而就單純看它的硬體空間的話,它其實非常好玩。就是我覺得它很適合作為孩子的遊戲空間,是因為它整個被包圍住,然後你知道原本還沒有修的時候,它後面它整個就像廢墟一樣,然後我自己第一次進到這一間夥房裡面的時候,我就覺得,哇這個探險實在是太刺激了,就是到處都是,你走一步然後可能就會有一隻蜥蜴嘶嘶就竄出來,然後又會有貓咪突然從一個角落跳出來。
這個地方以前是人家的房間,也就是有人啊,有三戶人家,他們每天晚上都是在這邊睡覺,所以這個空間裡面呢會有床、有書桌、有櫃子,你們看那邊還有剩一個櫃子對不對,對啊。
帶著孩子一同發想,如何把這個傳統夥房空間改出新意、變出新花樣。
[計畫學員
林浤葟(客籍)]
比較有色彩一點,然後讓別人覺得說,欸、這古厝感覺很好玩的樣子,不要,都不想離開。
[計畫學員
張凱傑(客籍)]
籃球場 ,因為我喜歡籃球,因為這裡的空間還算滿大的,所以我才會在這裡建造籃球場。
孩子們畫的設計圖,充分展現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不只設計想像,更要他們動手實作,木工課老師說,其實這課程並不打算教太多專業技法,主要目的是想讓孩子動腦思考、動手去做,並從中找到樂趣。
[木工工作坊 帶領人
謝依倪]
其實在舊的夥房裡面,它其實就有很多木結構、所以其實在材料上我們就會選擇木材,然後在想像力的部分,其實,我們一開始有讓他畫設計圖嘛,其實就是希望說,用他們自己的想像去思考說,這空間可能可以擺放哪些東西,然後這些東西他們可以怎麼去玩它,然後加上就是動手做,因為其實我們會覺得說,現在的小朋友很缺乏動手做的能力,所以就是從木工的方式,讓他們去開始動手做、去體會那種動手做的快樂吧。
而孩子們豐沛的想像力,也往往打破大人的既定框架。
[木工工作坊 帶領人
謝依倪]
他們剛剛就說要做籃框,然後我就想說我還沒想說,要用木頭做籃框,因為一開始我們想像的籃框,就是用那種軟軟的網子要做籃框嘛,然後他們就開始說要做籃框,我就想說欸、那到底要怎麼用,就是腦中開始很糾結,然後後來想說欸,其實籃框就是你有一個、一個形,然後可以讓它投進去,它就是一個籃框。那我們一樣嘛,就是我們要做木箱,那我們就把木箱變成籃框,然後它一樣可以投籃,然後一樣有這樣的功能。
這一天跟媽媽、妹妹一起來上課的宜丞,想要把夥房變成祕密基地,他設計出一個擁有溜滑梯,可以開心玩樂的小天地。
[計畫學員
吳宜丞]
就變得比較舒適、可以睡覺、可以玩什麼東西的,也可以看電視那些,就畫一個比較小的、那種塑膠的那種(溜滑梯),它就可以放在裡面玩了。
[學員媽媽
許惠雯]
小孩子其實對這些敲敲打打、或者是磨什麼東西、用這些工具,他們也覺得很有趣,所以我想說讓他們來接受這個課程,其實在家裡,他們都會看到爺爺在鋸東西,爸爸在用那個鐵鎚敲打東西這些,就感覺很有趣,有時候會自己拿起來隨便玩,小孩子可能比較不曉得,有時候會危險、會危險,能會弄到手指頭、弄到腳之類的,帶他們來這邊順便學東西,順便學這些工具要如何使用這樣。
首次嘗試打造自己的小天地,可沒那麼順利。
[計畫學員
吳宜丞]
困難,因為很難鋸,我的手一下子就沒力了。就是我們要用那些木材的那些木板,把它做成一個一個箱子,然後把它疊空,這樣就變成一個溜滑梯了。
[木工工作坊 帶領人
謝依倪]
站在一種輔助者的角色說,欸,你可以試著用什麼方式來鋸、你可能會比較省力,或者是你可以在鋸的時候默默找出屬於你自己的節奏,你可能鋸的時候就不會這麼卡。
而在這樣的過程裡,孩子和夥房產生了新的情感連結。
[計畫執行人
戴芫品(客籍)]
我覺得孩子必須要自己跟這個空間發生連結,他不能只是我們的手腳,他不能只是大人的手腳,而是他要怎麼樣真的是對這個空間產生了感情跟想像,然後用他的手自己去把這些東西做出來,那當他做到這一點的時候,他會覺得,這個夥房有一部分是他的。
五溝水開庄有三百年的悠久歷史,在地人雖然天天從夥房旁穿梭而過,卻因太稀鬆平常而鮮少留意,芫品創造機會讓孩子們走入夥房,拉近他們和家鄉的距離,並透過孩子的好奇心、不斷探索,為五溝水這個傳統聚落注入活力,創造屬於五溝水的集體記憶。
採訪/撰稿 陳欣渝
攝影/剪輯 羅應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