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自上個世紀初以來,就沒有任何單一政黨在國會取得多數,政府法案大多需要執政與在野雙方溝通,意識形態接近,而地方長久以來維持的「公民共識會議傳統」,更讓於大眾有利的公共政策得到最大支持與落實,在台灣,推動有機農業的需求,原則上國人期許的方向也是一致的,不過台灣有機農業之路走了30年,發展緩慢,有機農民辛苦栽種也頻喊苦無通路,連帶限縮產業的規模,那麼,還有哪些是台灣可以借鏡丹麥的?在有機發展上努力前進的我們,希望可以改變什麼?


 

 

 

最早一班的北海小火車,在霧濛濛的天色中駛過,這裡是丹麥國境的最西邊,這片北海,秋冬之際總是陰沉沉,船隻在海上乘風破浪,正是維京民族過去征戰海洋的印記。

早上六點,後山日先照,農民趕在太陽變盛熾前除掉稻田裡的雜生種,以保水稻品種純正,未來收成圓滿。

[花蓮農民]
我們要割掉不好的(雜生種),因為如果我們不挑的話,這個如果我們不挑的話,下一次會越來越多,那個米會變成紅的,紅色的很多,因為這個它是在來(米),它裡面是紅色的,吃飯就口感不一樣,硬硬的。

台灣和丹麥同屬集約式農業國家,過去以農立國,晚近30年開始省思慣行農法的傷害性,轉型有機栽作且加以推廣,丹麥在今年提出雄心勃勃的有機加倍計畫,預計投入11億克朗,約55億新台幣,對有機轉作、市場推廣以及前瞻性研究進行補貼,其中4億克朗將用在鼓勵公共機構使用有機食材,目標是占比60%,每天80萬公噸,將丹麥有機成果全面翻倍, 台灣也在今年正式通過「有機農業促進法」,過去只有強調管理面的「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辦法」,現在第一部真正定位有機,全面輔導有機產業的專法,將在今年預告後明年施行,地小人稠的台灣,未來將積極開發有機專區,正面拓展行銷通路,計畫加強學校、國軍等大宗團膳使用有機農產。

跟著老師學字母、做瑜珈,幼兒園的小朋友,整天課程與作息都在學校,每天吃什麼喝什麼,都很重要。

[丹麥幼兒園廚師]
這是平底鍋香煎有機櫛瓜,這些是有機的櫛瓜,紅蔥頭,這個也是有機的,我們會搭配白醬。而這些是沙拉,這當然也是有機的紅蔥頭。這紅蘿蔔也是有機紅蘿蔔。

全部都是有機的,這是重點。在丹麥像幼兒園、小學與老人院這類的公共機構,提供以有機食材製作的餐點,是政府政策支持並具體補助的項目。

[丹麥幼兒園 園長
Soley Helgadottir]
我知道丹麥政府是相當支持推動有機產業,希望可以全面百分百有機化。政府利用舉辦活動宣傳有機農業畜牧業,也挹注大規模經費預算協助有機產業補助。也透過有機產品銷售活動的舉辦讓大眾提高對有機產品的接受度。

健康而全面,擴大國民需求,也擴大有機通路,這是讓有機產業滾動的重要環節。而這樣大規模的有機倡議,需要社會認同,也需要政府資源。

哥本哈根市政廳,有超過百年歷史的美麗建築;王海迪,台灣移民進入哥本哈根市議會的第一人,其實也是北歐唯一當選民意代表的台裔華人,今年已是她第五屆任期,她說,丹麥有良好的公民共識會議傳統,什麼樣對公民重要的議題,都會經由議會與聽證會做出決議,例如有機。

[哥本哈根市 議員
王海迪]
有議員提出這個議案,就是說我們怎樣普及有機食品,那麼第一個地方就是幼兒園、托兒所、養老院,也就是說它(市政府)下一個公文給所有的養老院、幼兒園,就是說希望他們能夠用有機的,也就是說他們在買東西的時候,要以有機的為準。那麼當然這個價錢會稍微貴一點,可是因為有機的東西,現在已經很普及,所以它價錢不會差很多,如果我們市政府帶頭做的話,那這個民間就會做嘛,對不對,然後其他學校也會做,小學也會做,所以這個普及率是很強的,那麼它是用教育的方法、宣傳的方法,來達到(讓)老百姓怎麼樣使用有機(食材)。

[丹麥農業及糧食委員會 專家
Ejvind Pedersen]
政府也在協助學校醫院等單位推動提高選用有機食材比例上有所補助,協助單位在食用有機食材上不會有太大執行困難。就另一方面來說,政府鼓勵學校機關、醫院等等將食材選用從原來的傳統農作物變成採用有機食材,也同時的幫助到使用農夫所種植的有機農作物。

從國家綠色轉型的戰略來說,丹麥就是透過部會結合來推動,環境部管理土地轉型、國防部吃有機、教育部納入課程;在台灣,地方與社區則加強合作,讓孩子從小認識有機,與培養對有機的鑑賞力。

碧海藍天,花蓮台11線上美麗的海梯田,這天很熱鬧。蟬聲唧唧彷彿還在夏天,食農教育這幾年在台灣校園受到重視,強調的是讓學童親手做,不管共耕或共食,大家一起進入農地,真正去感受和記住食物。

[花蓮新社國小學生]
老師是叫我們要去採那個稻米,採2根到3根,然後之後會來跟我們解釋,然後,我們老師現在在教我們打(碾)米,剛剛就跟我們解釋說,稻米成熟跟還沒有成熟的時候,跟有被蟲吃跟沒被蟲吃的樣子(那你印象最深的有什麼)還沒熟的稻米可以吃,而且它有那個漿很甜,就是有像白色那種,乳白色那種漿汁,很甜很好吃。

[花蓮新社國小學生]
(有機稻田)有很多比較好一點的蟲,這常會看到這邊有一堆天牛在亂飛之類的,還有晚上那邊有一個長角,然後像蜻蜓的東西,然後水裡好像,媽媽今天有說有一種蟲,她說,是那種,就牠出現就代表水是很乾淨的那種蟲,大概就這些,(所以不噴藥好處這麼多喔),不過壞處也不少,就是可能就要撿福壽螺啊,就因為那個有機的定義是連那個苦茶粕也不能噴,而且要除草,後來我爸爸就有說你撿福壽螺,一顆蛋算5塊錢,然後一個螺算1塊錢,就這樣就可以一直賺錢,賺零用錢。

親身體驗過,講的內容就不一樣,有機的種子透過教育種下去。

[花蓮有機農民
潘國祥]
起初我們,也並沒有說一定要灌輸他什麼,有機啊,這些概念要一致要推給他,我們只是從他們實際的做,讓他們瞭解說,做(農務)的時候讓他們去感受,去了解為什麼會這樣做,然後順便才把這個有機的觀念,用比較白話一點的跟他們講。

小朋友經由農民老師帶領,領略了自然與作物的美好;相對的,小朋友做了什麼也有可能引導資深農民在行動上的改變。

[拾穗有機農場 行銷經理
宋雅雯]
種有機水稻其實很好入門,但是有些老人家他們都還是觀看,因為畢竟要改變他們的做法,所以會很難,然後我們就從,我們就從一個慣行的地,然後讓小朋友去種有機,然後因為是小朋友種啊,因為我們種他就會說,唉呦,你怎麼種有機?然後會不會又干擾到我什麼,但是小朋友種他們不會(嫌),他會說小朋友不會種我幫你,然後說什麼小朋友的草很多我幫你拔,就是有點那種幫忙的(意思),然後他不知不覺,因為他們知道是小朋友種的,不能灑藥,所以他們可能隔壁田噴藥他們就減少了,大家的想法是往有機的方向,就是更接近。

政策的功用是規範與引導,擴大需求面,創造環境,丹麥人會這麼熱愛有機食品,可能就是因為耳濡目染,習以為常。

[花東有機農産加工生產合作社 總經理
曾國旗]
這有機農產品的廣告、電視廣告,我覺得是很重要的,現在政府對有機生產者,它在生產方面也給予比以往有更好的那個,補貼的模式,我覺得那是一個,對生產是很好的,那我覺得,在後端,在消費端,那甚至是願意使用有機農產品的,不管是餐廳、店家這些也好,那甚至是我們的電視的行銷廣告,我覺得政府更應該是一條龍、一條線的去把它著墨,讓更多的消費者去認識這件事情。

[丹麥農業及糧食委員會 專家
Ejvind Pedersen]
在丹麥推動行銷有機農業採用資訊推廣活動,我們發布相當多的資訊活動去教育國民,特別是十年前,當我們剛開始推動有機農業概念的時候,我們讓民眾了解什麼是有機農業,我們提供大量資訊給民眾給農民。現在,每一個丹麥人都很清楚什麼是有機的概念及定義。

如今,全球有機食品的銷售每年平均增長10%,北美洲、歐洲貢獻固然飽占90%,但亞洲、拉丁美洲的有機曲線也正在興起;就土地來說,近15年來,全球有機農地已增長4倍,達到4400萬公頃,差不多是1220個台灣面積那麼大。而台灣,我們的農藥每公頃用量是世界第一,平均1公頃用13公斤農藥,是全球平均量0.5公斤的26倍,我們想要農藥用量減半,想要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永續,有機不會只是流行,它將隨著需求增多而普及。

採訪/撰稿 黃小琪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