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往返台北,目前除了航空還有鐵、公路,不過飛機班次少、火車票一票難求、蘇花公路遇大雨、颱風就坍塌、中斷,讓花蓮人常感嘆,回家真難。為了改善東部交通問題、更重要的是在蘇花公路中斷期間,減低對在地居民和觀光等產業的衝擊,有立委和花蓮縣政府極力推動蘇花藍色公路,今年五月,交通部以「交通備援」同意華岡集團所屬麗娜輪試航,八月開始營運,每天各一班次行駛於蘇澳港到花蓮港之間。不過可以搭載七百多人和幾百台小客車、大貨車的麗娜輪,目前的定位則是觀光船,七百元的票價也比鐵、公路還要貴,這樣一條藍色公路,能否符合花蓮人的需求?以「交通」出發,卻以「觀光」經營,是否有違初衷?想要永續經營還需要哪些政策和法令配合?一起來探討。
鳴笛聲響徹雲霄,蘇花藍色公路在今年八月七日熱鬧開航,大家帶著興奮的心情登上這艘麗娜輪,從宜蘭蘇澳港航行到花蓮港。
[華岡集團
董事長 洪清潭]
麗娜這條船本身來講它是世界上,投入這個整個商業行為的,最高速的客輪,因為台灣是個海洋國家,它本身,它存在的,應該在,我認為在海上這一塊的觀光資源,是有潛在的市場,非常有潛力的。
麗娜輪今年五月,以「交通備援」獲得交通部同意試航,八月開始每週六天,當天往返蘇澳、花蓮各一班次,九月中後一週航行四天,途經東澳灣、烏石鼻、清水斷崖等著名景點,讓大家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在太平洋上遠眺東台灣山海美景。
[遊客]
山啦、海啦,還有一些,就是我們船經過的景這樣,有大船、小船經過可以看,很好這樣,對,(以後如果要妳再坐),(會再坐嗎),要,要再坐,這再坐十次也很愛坐,很舒服。
[遊客]
自從花蓮輪沒有開之後呢,我第一次搭麗娜輪,它開起來很平穩、很舒服,而且景觀很美,在路上感受的是兩邊的景觀,可是這樣遠遠望之,峰峰相連,別有一番的情趣這樣子。
說到這條藍色公路,其實早在六○年代,就有基隆往返花蓮的花蓮輪,這也是花蓮人共同的記憶。
[文史工作者
黃家榮]
蘇花公路,當時是很難走的,道路比較崎嶇,而且就是怎麼講,那時候並沒有蘇花鐵路,我們講現在的北迴鐵路,所以當時就是說,花蓮人要到台北,這個非常地辛苦,所以那時候他們就是船公司就覺得,看在這個立場上,會覺得說,那我們是不是就是來弄一艘這個花蓮輪,藍色公路,對,那當時也是造成一股轟動。
花蓮輪能搭載轎車、遊覽車等,曾帶動一陣東部海上觀光熱潮,但1980年北迴鐵路通車後,東部陸運交通獲得大幅改善,花蓮輪終究敵不過,1983年吹起熄燈號。二十年後,2003年,也曾有天王星號航行在基隆到花蓮間,因為噸位小,不敵東北季風,得營運半年休半年,後來也黯然停航。在民意代表和地方政府等單位,多方協調與推動下,一直到今年,這條藍色公路航線,再度復活,也讓許多花蓮人和觀光業者充滿期待。
[花蓮名產店業者
劉瑞祺]
我們花蓮的這個火車票一票難求,因為蘇花公路的路況並不好,所以大家買車票也買得很辛苦,而且也聽說,它可以運送車輛,所以我覺得太棒啦,我們,如果花蓮有多一個這樣的一個運輸工具,我認為對花蓮人來講,是真的有點雪中送炭啦,因為我們花蓮人長期交通狀況非常差。
[立委
蕭美琴]
我想多一些選項,畢竟對於花東居民的聯外交通來講,是有幫助的,那第二個呢,其實,這個路線本身,它是一個從海上來看台灣,那是早期這個葡萄牙人,驚嘆台灣的美麗,稱福爾摩莎,也是從海上看到台灣,那我相信它是有它的觀光價值。
麗娜輪第1、2層為貨艙,可裝載小汽車355輛,或是198輛小汽車加上33輛大貨車、遊覽車,而第3、4層為客艙,載客量774人。目前麗娜輪定位為觀光船,由旅行社承攬票務和包團行程,三天前就得訂票,無法在現場買票登船,航班也不多,港口交通接駁不易,大多是由旅行社包團,由遊覽車直接載走,港口周邊設施和配套政策不足,其實在在都是問題。
[花蓮名產店業者
劉瑞祺]
因為我們現在花蓮港,也沒有那個所謂的旅客休息的地方,待的地方,大家都是在帳篷裡面上、下船,我們(花蓮港)幾乎是完全沒有硬體設施啊,很多人一下船說,欸 怎麼那麼荒涼,欸 怎麼好像這個地方,好像是沒有政府的狀態啊,那我覺得這樣就很糟糕啦。
[花蓮旅遊業者
陳義正]
因為等候船隻也需要一段時間,那能夠在那個地方讓等候的旅客,可以在那個地方,有一些在地的產業的消費啊,或者是可以逛逛我們的手工藝品,但是就是硬體設備還是需要再加強。
[飯店業者
鄭明岡]
我的覺得它的行銷還是太弱,所有的人搭麗娜輪來,到我們譬如說所謂的觀光飯店、一般旅館,所謂的合法民宿,全部可以優惠多少錢,憑著我們的發票,再去搭麗娜輪回去的話,麗娜輪也做一個回饋。
[花蓮縣政府觀光處
處長 蘇意舜]
在短時間之內,我們一般的店家,沒有很深刻的感覺的話,其實我想,這個不用特別擔憂,因為我們在暑假的一個末端才開始在做啟航,所以是在宣傳的部分,可能是需要再加把勁。
從八月試航至今四個月,確實還有許多花蓮人,或外地遊客,並不清楚有這條航線或相關資訊,而比較一下,從蘇澳到花蓮的交通方式。
以鐵路來說只需花費1小時,自強號票價180元,開車走蘇花公路約要兩個半小時,油錢約300元,搭船走藍色公路,航程2小時,若加上提前登船查驗和下船等程序,約要3小時,票價700元。
雖然鐵路是最快速又經濟的交通方式,但一票難求的苦,每個花蓮人都有深刻體會,而蘇花公路又常因大雨颱風阻斷;據統計,從98年到102年,這5年之間總共就阻斷了104次,阻斷日數81天,造成居民及觀光客的不便及損失。
藍色公路的啟航,就是希望能改善東部交通問題,剛起步的麗娜輪,8到10月,平均載客率是52.3%,若以定期航線試算成本,業者一年可能會虧三億。而且同樣受限天候因素,浪高超過5公尺、風力超過9級,就會停駛。要當主力交通工具,許多人還在觀望。
[花蓮居民]
麗娜輪我坐過的感覺是,它也是滿舒適啦,就是說它噸位也有那麼大,(但)對一般人來說,就是說他坐船會暈船比較多啦,像我們這樣坐,十人有六人暈船。
[花蓮居民]
蘇澳到花蓮這麼近,票價又這麼貴,對不對,現在時機又不好,對不對,不然你就基隆到花蓮。
[花蓮居民
黃文欽]
替代性還好,要是颱風天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可能有人會去坐啦,但是那費用還是滿高的啦。
[花蓮縣政府觀光處
處長 蘇意舜]
就我們以一個,以現在的一個營運的方式來講的話,大概會定義在觀光輪,(所以平常的那種常態性的),(交通運輸的這部分的功能),(可能還是比較其次的是嗎),以目前來講是比較其次的,以營運的部分的話,那我們還是要尊重那個航運公司,看他們未來的定調是什麼,但是如果以觀光的角度來講的話,它是的確是大大的加分。
為了確保花東地區聯外交通通暢,立委蕭美琴,主張應將蘇花藍色公路,落實為常態性聯外途徑,且由中央專案補貼票價,以確保航線長久經營,也吸引更多航商投入。
[立委
蕭美琴]
(希望)把這個價位能夠拉到比較接近現在的火車、或者是客運的一個票價,那因為目前是沒有這樣的一個法源,那我們希望以特別條例的方式,那當然交通部可能,目前他們是採取一個比較抗拒的態度,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還是要用條例的方式來予以授權。
「蘇花藍色公路特別條例草案」,今年六月一讀通過,補貼機制也明定落日期限,規定「在蘇花改通車以前」,由政府提供經常性的補貼,估計期限約三、四年,經費上限二十億。
[立委
蕭美琴]
他們也許擔心這個補貼,這個長期來講,是個,這個對政府財政支出是一個負擔,但是我必須要說的是,政府長期以來的交通建設是,重西部輕東部,對於東部居民一些微薄的交通上面的補貼,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基本,應該要這個回饋、甚至是國家對不起東部居民,長期飽受交通不便之苦。
除了觀光、交通上的需求,其實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在蘇花公路遇緊急災害時啟動備援機制,作為農產品運輸或緊急救助之用,而麗娜輪可大量搭載小客車、大貨車、遊覽車等的特性,更是現有鐵路運輸無法達成的。
吉安蔬菜全台有名,農會共同運銷產量一天就有二、三十噸,每天得出動兩、三台冷藏蔬菜車,將農產品新鮮直送台北果菜拍賣市場,要是遇到蘇花公路不通,車太大無法經由鐵路運輸,只能往南走,繞過大半個台灣到台北。
[花蓮吉安農會
總幹事 徐永滿]
像去年,蘇花公路曾斷掉,中斷有一個月的時間,所以我吉安鄉的蔬菜要運到台北,只好經由南迴公路,就繞台灣一周,送到台北去,不但時間上、人力、油錢各方面,運費增加非常地多。
這樣來回一趟就要廿四小時,等於冷藏車完全沒有休息時間,運到台北,馬上又得趕回花蓮再載送下一趟。
[花蓮吉安農會
總幹事 徐永滿]
萬一這個(蘇花)公路中斷以後,這船要是有到花蓮港,我們的蔬菜,菜車直接上船,到蘇澳以後再下船,到台北,這樣的情形可能就可以改善很多啦,就不會說,像往年來說,要繞台灣一周這樣,當然我們非常希望有這樣的,將來有這樣的服務。
[花蓮飯店業者
鄭明岡]
這條藍色公路,我們花蓮已經叫了很多年,這條(蘇花)公路一受損,大家就說,啊,所有的觀光產業,包括運輸通通都完蛋了,那大家就那時想,要是有一條藍色公路,可是你平常沒有去培養,沒有去養活一條藍色公路,你到那時候哪裡去找,所以這一條呢,我們是非常地希望期望能夠成功。
[華岡集團
董事長 洪清潭]
在這個備援是在準備支援,而不是天天在發生這個公路崩塌,所以我們為了備援,所以我們要做常態性的一個運作,維持海上的這個通路要暢通,要不然備援來講,譬如說我的船跑到別的地方去,蘇花公路斷了,那我這個備援還要從別的地方把船調過來,這個碎地來跑,那這是比較不務實的。
[立委
蕭美琴]
當然在路斷期間,我們從備援機制的概念是需要增加班次,因為這樣一天一班是必然是不夠的,(這可能都要後續在立法之後),(然後再做後續的配套),對。
隔了十年,蘇花藍色公路終於再有船隻悠然航行,也讓遊客從海上欣賞東海岸美麗景緻,為東部海洋觀光開啟新契機。但除了觀光功能,蘇花藍色公路更是重要的運輸工具,非常時期,還得擔負交通備援的重責大任。無論在觀光或交通,都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這次能維繫多久,還是很難說,能否成為花蓮人平時出入的交通替代,也還看不出成果。但它的啟航,促使宣示「海洋立國」的台灣,有重新審視、討論國內海運發展的機會。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Nov 29 Fri 2013 17:14
360集-蘇花藍色公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