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學者專家質疑,全國各地的客家文物、文化館,營運效益嚴重失衡,形成資源浪費,建議客委會在文化館經營這部分,應該有所改變。不過仔細觀察,目前全台有二十四座客家館舍,每個成立的過程都有不同,究竟以使用效益的角度,或是族群意識當作核心,能否全盤找出問題的癥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何在既有的問題和缺失上去改進,進而擬定完善的政策,也不失在這波批評聲浪中,相關單位可以獲得的省思,讓「蚊子館」,這個已經被譏笑多年的話題,可以成為「歷史」。<新聞資料畫面(94.08.04)>
迎接歷史性的一刻 五 四 三 二 一 開園
在無數客家鄉親期待下,這一刻終於到來。這是2005年8月,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用典禮。大鼓表演以及舞獅陣頭,現場好不熱鬧。而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蘇貞昌,還以老縣長的身分,感受這歡喜的氣氛。
<這個是手搖的。(這幾台都是手搖的)。卡車要啟動以前就是要這樣,這種留聲機也看過。好上緊發條,代表我們客家文化園區,也要上緊發條。>
[前民進黨主席
蘇貞昌](94.08.04)
台北縣有這麼多的客家鄉親,因為有了,客家文化園區的落成啟用,以後有聚會的好地方。
<新聞資料畫面(95.05.09)>
鏡頭轉到2006年5月,以當地劉家夥房改建的,台中縣土牛文化館,正式啟用。而各地客家館舍人潮湧現的情況,似乎無法長久,(CGin)因為立法院預算中心,最新的一份評估報告顯示,目前已經開館的七座館舍,都有營運效益不彰的問題,這也讓客家館舍,淪為蚊子館的聲浪,再度浮上檯面。(CGout)
[客委會主委
李永得]
我們用什麼收入,來評估一個文化館到底值不值得,我認為這個就是,完全沒有文化的觀念,完全沒有公共的觀念。
[錢穆故居管理處
主任 劉慧真]
文化這種設施它的效能,不是用單單用一種所謂量化,比如說蚊子館可能想的是說,參觀的人很少,是用訪客到訪率來做唯一的指標,我想這樣太過簡化了。因為有非常多的的館舍,比如說它是會館的時候,會館比較多的工作,是做教育推廣啊,它主要的目的是在辦活動,也不一定,並不是只有做展示。
目前全台有24座客家館舍,功能性與經營方式各有不同,因此單用營運效益考量,可能會陷入以偏概全的謬誤。
[台灣社造聯盟
監事 盧思岳]
以土牛客家文化館為例,報導上說它一年 開館一年多,有十萬八千多的(參觀)人次,可是花了一百九十五萬元的,營運成本,然後收入只有三萬六千塊,這第一個它有一些引用的數據,是錯誤的,因為這裡是不收門票的,它不能把三萬六千塊,視為是收門票的。土牛客家文化館在第一階段,當初由鄉親跟公所 學者專家,大家一起討論,第一階段前三年,大概是不會收門票的是,做推廣,做文化傳播跟教育的功能比較大。
反對外界扣上蚊子館的帽子,支持者提出土牛文化館,一個很有趣的思考方向。
[台灣社造聯盟
監事 盧思岳]
一百九十五萬(營運成本),才一年出頭,然後十萬八千多人次,平均一個人也不過是,十七塊的成本。用十七塊的成本,來達到讓客家族群,這種比較少數的文化,得到宣揚傳播,甚至具有族群教育功能這種機會,我個人是覺得這樣很值得啊,怎麼會認為它是蚊子館。
這樣的論述或許還有討論的空間。不過,看看台東縣客家文化園區,平日空空如也。而不能否認的是,全台各地的客家館舍,普遍存在這樣的狀況,究竟原因出在哪裡。
[錢穆故居管理處
主任 劉慧真]
如果只是有館舍,你如果沒有後續,如何去經營規劃的話,那個東西它就沒有生命,沒有生命的東西,你如何要別人來參觀,不要說我們客家人,是不是要來參觀,其他族群也會想說,我有需要去參觀這個東西嗎。
[文史工作者
曾年有]
當初只有硬體,它沒有軟體配合的時候,所謂的軟體就是說,經營的規劃,經營管理的規劃,甚至推動的這幾年,社區營造這個角度的時候,如何讓社區的人,讓我們客家庄裡基層的客家人,大家會認同這件事情,甚至會支持客家的活動,會到這裡來辦,這是一個我認為,最底層 最基本的問題。
[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主任 盧維屏]
過去客委會所協助,確實是協助許多館舍的興修過程,這幾個館舍事實上,我們認為都還未到所謂的閒置,因為它還沒有完成,應該叫正在興建過程,正在充實那段過程,客委會在這樣的過程,不斷在重申也強調說,你必須要有完善的營運計畫,這營運計畫倒不是,今天一檔 明天一檔,而是你要想清楚你這館舍,長期營運的人與錢與內涵企劃,這部分客委會也一直在做要求。
不同的角度,講出了不同的聲音。由於每個客家館舍,有不同的時空環境和條件,客委會站在協助和督導的角色,也只能希望盡可能達到預期。不過,還有一個普遍性的問題,讓外界抨擊。
[文史工作者
邱彥貴]
很多的客家所謂的文物館,是另外一種的唯物主義,一定找些東西,比如說我當時,在南部一個文物館,我看到的講難聽一點我認為,我去了一間古董家具行,因為看到裡面全部都是,可能不知道大陸進過來的古董,古董的桌子 椅子 床,我說這真的是客家,這是南台灣前幾個客家文物館,它所有的東西很齊全,不過看起來就像一個,家具大賣場一樣。
[錢穆故居管理處
主任 劉慧真]
如果說到這裡看客家文物會館,看到的是犁耙碌碡,到南部看到的也是犁耙碌碡,到東部看到的,還是犁耙碌碡的時候,事實上我想可能對一般的人來說,我去過其中一個,我就不會想去其他的地方了。所以我想這個可能要做,通盤檢討跟設想的問題。
[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主任 盧維屏]
均質性,南北看起來都差不多,都是一些生活用品,我們認為它並不是負債,反而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下,它能夠再做進一步的充實,也就是館舍內含的充實,我們當然也會強調 鼓勵,也會協助各縣市,就在地的所擁有的文化的資產,做系統性的調查與呈現,包括有形與無形的。
在木已成舟的情況下,更多的苛責,可能比不上改進。因此,如何改變現況,讓客家館舍的使用更靈活,才是各方所期待的。
[文史工作者
邱彥貴]
一個人要看我們客家生活,我們客家文化,他去一個活生生的場景裡面,比如說一條老街,老街上人的生活,老街上它的歲時季移,每年熱鬧活動可以看到,比起蓋一個文物館看到的,玻璃櫥窗裡面一件東西,我認為來得比較好。
[文史工作者
曾年有]
底下(居民)到底他有想要嗎,當然在想法上,這樣的初步想法上,他一定想要,我想要我的社區比較好,想要我的社區比較美,不過這種比較好 比較美,是誰要來做,這種想像變成實際的做法,做事情的內容 行動的時候,要誰來動,除了政府來動以外,更重要的是社區的人要來動啊。
[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主任 盧維屏]
繼續能夠(和各館)再加以合作,就我們的活化,就我們的社教功能,就我們的觀光文化結合的接觸,以及就我們內裡長期性,累積性資料的蒐集的平台這幾個方面,真的也就是未來,文化館事業的所在,而這些都會逐漸累積,和呈現在各地的文化館舍去。
在引發許多爭議的同時,客委會規劃的方向,讓客家館舍的未來,充滿期待。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從館舍的根本精神去思考,或許對主管機關的政策執行,將更有幫助。
[文史工作者
陳板]
你要怎麼做,讓地方上的人更知道說,這間房子保存下來,這個文物館在那裡價值在哪裡,我想這才是,設立一個文化館的目的。
<我們屏東有43個敬字亭。這個是仿日本的,這個你在日本就會看得到很多。假日他會把土牆切一半,然後留下來。>
[錢穆故居管理處
主任 劉慧真]
身為台灣整個文化的一部分,台灣社會需要怎樣的文物館,我們要提供什麼文物館,給台灣社會,這個眼光跟這個格局,我覺得不可以只是,這個是服務客家族群,這樣想的時候,這個館舍它就會死掉。
把目標放遠,完善的政策執行,相信是未來客家館舍,擺脫蚊子館惡名的方向。或許各地的館舍,開館的時間走來並不長,要歩入正常化,還有努力的空間。然而記取教訓,接納批評和建議,也是主管機關所應有的心胸。另一方面,居民 社區和公部門的合作,更是客家館舍所需要的。唯有中央與地方共同參與,才能讓成效事半功倍。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