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公園如何吃?風景也可以吃嗎?可食地景名稱是由英文Eatable landscaping翻譯而來,也常稱為「可食用地景」,簡單的說,就是活化利用閒置或低度利用空間,種植「可以吃的植物」兼具「景觀效果」的種植方式,讓土地有休閒、社交、教育、生態、景觀及食物產出等多重效益。接下來的報導,記者邱月華、江長銘帶我們來認識什麼是可食地景。
沿著台九線從花蓮市一路往南,來到光復鄉,夾在中央山脈跟海岸山脈的平原中,就開始出現狹長的綠帶,這裡過去台糖種植甘蔗的基地,台糖的大農大富農場。
[林試所 野生動物專家
陳一銘]
台糖的大農大富農場它的面積大於1250公頃,那這個是在,大約20年前,那個時候蔗糖進口,那麼在我們台灣本地,種甘蔗已經是不划算了,所以它慢慢慢慢就無利可圖了,所以就漸漸就形成一個廢耕的狀態。
自民國90年,台糖公司利用已「無利可圖」的大農大富農場,配合林務局的平地造林計畫,18年過去了,如今樹已成林。
[林試所 野生動物專家
陳一銘]
造林,成林了之後,開始野生動物,開始從這邊是海岸山脈,後面是中央山脈,從山區開始遷移到這一個,這個大農大富平地森林這個區塊裡面。
民國100年,林務局將平地森林部分林區開闢為,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作為遊憩的景點。103年,林務局為了降低維護園區的成本,嘗試以可食地景取代花海地景。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技士
李誌綿]
100年開始我們從開園以來,當時我們是以大面積的一個花海營造為主,就是希望透過比較多顏色繽紛,層次高低的一個花卉顏色,吸引遊客到訪,後來我們其實在,營造過程當中,發現我們所要耗的成本,跟維護的成本非常的高,那我們開始就在構思,這件事情到底適不適合這整體的環境。
於是林務局和在地居民共同合作,挑選適地適種的可食性作物,不再種花花草草。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技士
李誌綿]
可食地景,我們從字面上的意思看起來呢,就是可以吃,又是可以看的一個景觀,我們林管處是從103年起,就開始推行這個可食地景的一個營造計畫,(那為什麼要跟社區做合作啊),(蛇),在這個地方,在那裡,那裡。
這個好像是臭青母,這個喔不是啦,南蛇,南蛇,這個要碰到不簡單。
訪問進行到一半,遠處出現一條南蛇,肆無忌憚的在涼亭的屋樑頂上曬太陽,打斷了我們的採訪,牠的現身彷彿為可食地景計畫代言,達到生產與生態的目的。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技士
李誌綿]
在103年開始,那我們在執行可食地景的時候,是我們跟周邊社區跟部落共同討論出來,希望可以在這塊土地,透過以農作物的一些特性來取代原本的,一般花卉型,讓這塊土地(有)更多的,發揮更多的功能這樣。
這個金門的高粱,啊這個台灣本土,台灣本土種的。
從一開始參與可食地景的計畫的,大豐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 黃紹貫,已有30年的務農資歷,他說,可食地景雖然無法大量生產作物,但是卻能吸引遊客的興趣,收成時還可以讓社區老人加菜。
[大豐社區發展協會 前理事長
黃紹貫]
對社區有幫助啦,農作物收成之後又給我們社區關懷老人可以煮,有的遊覽客一來,一來,來很多,會問說這是什麼農作物,很多不認識的,沒看過的啊,這裡比較快樂啊,比較多的遊客會來啊,會來參觀啊,做得比較,種起來比較輕鬆,量沒有很多啦,是說每一樣種一些種一些,讓人觀賞這樣,很好。
6年下來,林務局已和在地9個社區配合推動可食地景,不但有效的降低了園區維護的人力成本,對於帶動地方也有推波助瀾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因為低度利用,讓土地有了休養生息的時間。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技士
李誌綿]
從103年開始,社區的居民他們在種植到目前為止,農作物的一個呈現上面可以看出來,土壤有越來越營養,越來越豐富可以適合更多的作物,從一開始的土壤保水性比較差,到後來呢,越來越好。
現在大農大富平地森林,不但是「好吃」的公園,更是花蓮林區管理處,推廣食農教育的重要場域。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技士
李誌綿]
我們都有辦所謂的農事體驗,或是食農教育的活動,那到目前為止,統計起來已經有辦了18場的活動,參與的遊客,或是說我們國小、國中生,學校的師生,還有一些老人會,都可以到我們的場域來參加我們的,一個食農體驗的活動,最主要是希望要讓他們知道說,這塊土地,在生產的功能以外,還有我們很多的生態功能,跟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花蓮林管處在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裡面,示範性的營造出一片可食地景,不僅帶給遊客一片田園美景,也有教育的功能,讓大家實地了解,以友善的農法利用土地來生產糧食,不但可以兼顧食安能永續和自然生態,共生共榮,期盼藉此扎根尊重天地萬物的觀念。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江長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