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芝麻復興運動,上一集帶大家看到百年麻油廠在第四代接手後,努力讓美濃僅存的麻油廠維持下去的故事,而9年前,客家新聞雜誌的鏡頭就曾經記錄下一群小農,在美濃復耕芝麻的過程,這一路走來實在是困難重重,這禮拜就繼續帶您來了解。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50分鐘左右。

隨著機器不斷的翻炒,裡面的芝麻也慢慢的熟了,看到有冒煙,就差不多可以倒出來了。

(要讓它變怎樣才可以),現在差不多8、90度,要讓它像剛剛那麼涼,吃起來口感比較好,要把它的香味鎖起來,不然悶在下面,溫度會越來越高,會變苦,變苦做成芝麻醬,不能吃。

不斷搖動盆子,讓芝麻散熱,接下來這步,可真是吃眼力。

雙星,兩粒,兩粒,這一粒,這又一粒,我的媽呀,我每一次都說,如果撥10下,沒有挑到,這盆就不用挑了,通常第7下、第8下,就撥到了。

整盆都黑黑的,到底在挑什麼東西呢,難不成有黃金才挑得這麼認真嗎。

你看又有了,這粒很難看到,顏色非常像,顏色非常像,(都黑黑的啊),不過你滾動一下,你就會有感覺了,因為它比較大顆,會滾比較慢,會看得到。

一台選別機動輒要10幾、20幾萬,只好依靠人工,把不是芝麻的東西挑出來。

草籽啊,你看,這是草籽啊,再挑一次,(那那麼細欸),對啊,就剛好在炒下一鍋,有這個時間,挑半小時,因為有老花了,所以越挑越慢。

這一大盆芝麻當中,差不多可以挑出20粒草籽,就像大海撈針一樣難,挑好的芝麻,就準備要拿去磨成醬。

 

[麻油工廠第四代 吳政賢]
(所以這樣磨要磨幾次,像你現在是第一次),對,差不多要再兩次,(每次磨出來口感都不同),對,不同,(現在比較鬆),就顆粒狀比較明顯,就像你單吃這樣的感覺,有聞到香味了嗎。

 

這天炒了二大盆的芝麻,已經是第四代的吳老闆說,這些也只能做出65罐左右的芝麻醬而已,想要再多也沒辦法。

 

[麻油工廠第四代 吳政賢]
外面的就是它不管速度啦,就是電腦定時,炒40分鐘就倒出來了,但是它們大部分還是有調和其他東西,所以熟度對他們來說,不是很重要,反正它後端再處理就好了,像你在市面上買的芝麻醬,整罐的,1/5上面還有一層油的,對我來說,我無法理解,怎麼會有這麼多油。

 

吳政賢說,18年前回鄉接下麻油工廠時,父親就特別交代,做生意一定得要有信用,絕對要維持好品質。

 

[麻油工廠第四代 吳政賢]
像我接油廠的時候,我爸爸說,阿公有交代,榨麻油很辛苦,如果你要賣有摻東西的,那你就不要做了,這行很辛苦,他沒有期待說以後孫子要接,就只有要求說,如果要賣只能賣一種,只能賣純的。

這一杯是500,砂糖放進來,盡量在80度以下,可是你溫度還是要提升,把砂糖融解,還有芝麻醬放進去。

在鍋子裡倒入牛奶,慢慢加溫,為了行銷芝麻,還把芝麻來拿做冰淇淋、奶酪等等的產品,增加芝麻的應用和附加價值。

 

[麻油工廠第四代 傅美芳]
我們自己有做芝麻醬,很多人來買了就問說,要怎麼吃啊,然後就是一個發想,就想說來做奶酪,現在外面賣得很夯啊,很好賣,很多人很愛吃,我們的芝麻和什麼都很搭,味道都很合,味道很合,就想說加進去,又好吃又高鐵高鈣,又有營養這樣,就想說做這樣的甜點。

這罐芝麻醬,原料除了黑芝麻外什麼都沒加,而且對於原料,吳政賢有他的堅持。

 

[麻油工廠第四代 吳政賢]
因為本土的芝麻香度、味道比較好,我有用過進口的芝麻做芝麻醬,不到我的標準,因為我賣的東西,是我覺得我可以吃的東西,我才會賣你。

吳政賢說,極盛時期美濃曾經幾乎一半的土地都種芝麻,收成後,就會拿到麻油廠榨油。

 

[麻油工廠第四代 吳政賢]
以前我們還是人家帶芝麻來,我們代工,麻油榨給他,我們分一半,不然就是他的芝麻賣給我們,我們榨麻油,賣給沒有種芝麻的人,要吃麻油的人這樣,兩種方式,所以以前我媽媽說,他們一早拿芝麻來,走路,從杉林走路,一早4點出發,6點半到我們這裡了,不過我們麻油要下午2、3點才會榨好,他在這坐、休息,我媽媽中午還要放下工作,還要煮一餐請他們吃飯。

這麼有人情味的場景,只能留存在歷史裡了,但消失的芝麻園場景,還是可以復刻回來,10幾年前,吳政賢和幾位好朋友,開始在美濃種起芝麻,我們的鏡頭,也把這艱辛的過程記錄下來。

(它這是已經在掉的聲音了),對啊,你看那像下雨一樣,不是很好聽嗎,但是這樣太熟了,因為有些,是因為沒有碰到下雨,如果碰到下雨,這種裂開的,它在樹上它就會彈開,彈開之後它還會發芽。

這是溫文相的第四批芝麻了,每次他都用不同的方式種,遇到的問題也百百種。

用洞種的,它的發芽率太低,一直下雨嘛,一直下雨,種子種在泥土裡面,變成溼度太溼的話,會淹到,加上螞蟻會搬,所以差不多我整個,種了又補,種了又補,補了4次,差不多發芽率也才5成而已。

溫文相說,美濃大規模土地重劃前,很多是旱田,能種的作物有限,農民會在菸葉收成後的旱季期間種芝麻,民國60幾年土地重劃後,有了水圳、農路,美濃土質好,種什麼都好,費工的芝麻,也就漸漸消失。

 

[美濃芝麻農 溫文相104·12]
因為它這麼小粒,不是很重,所以變成說,漸漸就沒有人種了,當然就是說,從國外進口的芝麻很便宜,很便宜,再來,我們臺灣種的根本就划不來啊,划不來,所以漸漸的在美濃,真的可以說,真的就絕跡了啦。

溫文相這塊園子,50年前就種過芝麻,如今,芝麻再現。

 

[美濃芝麻農 溫文相104·12]
會種芝麻就是因為,因為可能小時候對芝麻很有感情,第二個就是我們參加一個計畫,像我們不會種的時候,會有一個工錢的補助等等,可以說不會虧錢啦。

 

溫文相和幾個小農,在美濃用無毒的方式種植,芝麻都還長在園裡,就已經被預訂一空。

 

[美濃芝麻農 溫文相104·12]
5%裡面,最大量就在臺南市那邊種,能夠用無毒的方式種的,很少,偏偏這種無毒的方式,芝麻的需求量其實很大。

 

這個就是芝麻的豆莢,這個變色了,開始要成熟了,所以應該剝開來就變成黑色了,這個剝開來,看得到的這個就是黑芝麻,但是它芝麻你看,1排差不多才20粒,所以它這個有4排,等於才80粒。

鍾紹文用撒播的方式來種,和溫文相完全不同,只是不小心撒得太密,又不施化肥、農藥,每株都長得不高、蒴果也少了大半。

 

[美濃芝麻農 溫文相104·12]
問老一輩的人說他們,以前種沒有那麼講究啦,就沒有去挖一行一行,他們就變成說,翻土後就直接撒,他們說這樣反而比較密集,風吹或下雨,反而比較不會倒伏這樣。

種4分多地,才收成180斤,只能榨出55瓶600ml的麻油。

 

[美濃芝麻農 溫文相104·12]
在完全沒有技術性的情況下就種了,種了結果收成,掉在地上的比收成的還要多啦,(不敷成本),其實不敷成本,就只是吃健康啦,因為我們,因為就像種稻一樣啦,你的量小量來講,沒辦法達到收支平衡啦。

 

[美濃芝麻農 溫文相104·12]
在美濃幾個人種的,每一個人種的方式都不一樣,我們就可以來看看,拿捏出一個對我們以後,種這個作物最好的方式。

 

芝麻一炒好,馬上鋪在地上散熱,百年麻油廠到現在仍然照著古法來製油,但本土芝麻產量少,只能用進口芝麻來榨油。

 

[美濃芝麻農 溫文相104·12]
我們目前還是用泰國的,因為泰國的還是所有進口的品質最好的,不過這幾年,它那邊水患啊,下大雨啊這樣,氣候不穩定,所以它的價格也越來越高,一個月內1斤漲10元,漲了兩次啊。

因為進口芝麻不確定因素高,吳政賢決定自己來種。

 

[美濃芝麻農 溫文相104·12]
都用進口的,到時候人家不要出口了,我們買不到了,我們再來開始學習怎麼種,那時候就太慢了,所以就想說,趕快來種,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啦。

 

於是他決定用10年的時間,重新建立美濃芝麻的種植基礎資料,但幾位小農都認為,要在美濃大面積推廣,困難重重。

 

[美濃芝麻農 溫文相104·12]
前景好是因為難種,願意加入的人很少,所以幾乎沒有什麼競爭者,所以前景很好。

 

[美濃芝麻農 溫文相104·12]
復耕芝麻還是一個理想啦,一個態度啦,你要在美濃擴大面積來種芝麻,實際上有它的困難,因為我們美濃的土壤很好,它隨便種其他的農作物,收成都很好,不會想說來種這麼辛苦的,種芝麻是很辛苦的產業。

 

不像美濃白玉蘿蔔、小番茄、紅豆等其他作物,收成後可以直接賣,芝麻一般得加工過才能賣,後端設備需求及處理,必須納入考量,加上氣候變遷的挑戰,芝麻真的是越來越難種了,讓吳政賢今年只能放棄種植。

 

[麻油工廠第四代 吳政賢]
今年種了3次都死掉,因為7月底到8月,每天都下雨,像剛才妳看,下雨,等一下妳收工了,就出大太陽了,我們種的芝麻、很多農作物都死掉。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 溫仲良]
現在要再復耕回來,說實在的,包括你種的技術,還有你要撒種子,或是要收成時候的機器,都沒有,全部都要靠人工,要靠人工你就知道嘛,這樣成本就變得很高啊。

 

雖然困難重重,但復耕芝麻的夢不滅,一來是想要把種芝麻的技術保存下來,二來是推廣食農教育。

 

[麻油工廠第四代 吳政賢]
做食農教育讓來我工廠的人,可以看到芝麻長怎樣,芝麻生長的環境是怎樣,長大了又是長什麼樣子,讓你有吃,也看得到它的整個生長環境,對他來說會是印象最深的。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 溫仲良]
就是說他也很有心,希望可以把傳統做麻油的保留下來,甚至還希望就是說,再把芝麻再種回去,所以這點對我們來說,就是保留地方上的這種特色作物,還有這種特色的食品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價值。

在美濃重現芝麻園,也透過各種方式,希望都市人有機會可以和農村連結。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專案助理 謝見辰]
進鄉連結,進鄉就是指青年返鄉,或是像我就是,雖然不是美濃人,但是我來到這個地方,進入這個進鄉,那我要怎麼跟這個地方有連結,那我們今年就透過食物的形式,然後從食物、飲食,拉到在地的文化跟物產。

 

和其他作物相比,種芝麻失敗率高,成本不易回收,但復耕芝麻這條路,還是要堅持走下去,在美濃重現芝麻園,不僅是一個理想,對於當地的農業文化和歷史傳承,更有其價值和重要性。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