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者為了健康,會選購「有機農法」生產的農產品,近幾年來,國內又出現了一種強調自然、源自日本的「自然農法」。「自然農法」的原則是無農藥、無肥料,種苗須為自家採種、農場不限單一作物,並且以不防治、不殺生的愛心來栽培農作,因為和傳統農法不同,故不易被一般農民接受,目前在台東地區就有幾個正在使用「自然農法」的先鋒,他們為了自己的夢想,打造了一處處無農藥也不施肥的農園,希望把自然與單純還給土地十一月的東台灣、冬陽透過雲縫灑在大片綠地上,太平洋上空來的東風讓果樹群不停搖曳著。這裡是台東縣卑南鄉的頂岩灣農業區,當地種植作物以果樹為主,包括梨、木瓜、釋迦..等,居民大都為居住數代的傳統農民,而其中有一戶人家卻是依源自日本的「秀明自然農法」來務農的農家人。
[自然農法農民
羅傑]
我一直想追求一個現代人的另類生活方式,可以修道、可以健康、可以自由、可以快樂,所以我一直在追求,像這樣的心態之下我感受到了人說的「人有善念、天必重之」,所以我才會接觸到「自然農法」。
羅傑是台東在地的客家人,有著過去客家先祖崇尚自然與樂觀向善的天性,他種的「自然農法」水果包括釋迦、梨、柿子、酪梨、芭蕉..等,最近他還開始種「自然農法」蔬菜,希望能有更多種的作物可供採收。日出而做的羅傑、一大早便開始農忙,每天他必例行工作之一就是為種苗場的種苗群澆水。
[自然農法農民
羅傑]
這些種苗,一般農民會買現有的來栽種比較方便,但是自然農法它必須從苗種開始就必須是自然的,才能有它的生命力,所以我自己培育。
西元1935開始在自日本發展出來的秀明「自然農法」、簡單解釋,就是一切與農作相關的方法都必須自然、相信植物與泥土的自然生命力,不得有任何非自然的栽植方法,因此在農作物的培育期就須排除藥害及基因改造的種苗,除不得使用任何農藥外,甚至各種肥料、包括有機肥都不可施予,農民還須以如照顧親人般的投入來栽種作物。
[自然農法農民
羅傑]
培育的過程中就像照顧自己的小孩一樣,在照顧的過程中,人與植物間愛的互動、感覺,這最是重要,這樣植物才有生命力,自然農法強調的就是這一點。
曾在台北從事人體經絡自然療法工作的羅傑認為、不管人或植物,維持自然才能維持最強韌的生命力,兩年多前他回到台東接下家族農産事業後,在一場「自然農法」的推廣說明會中忽然開竅,當下認定「自然農法」是唯一選擇,而自己的太太便成了他必須說服的第一人。
[羅傑的太太
孫麗芝]
我先生就是很堅持他的理想,就算我對他有所埋怨的話,但是還是會被他說服,因為我覺得他這個邏輯、還有那個思維方式,就是有他自己的模式,他也跟我說就是要相信他,因為一定要走到最後。
從慣性的農法轉移到自然農法,便不能再使用肥料,羅傑也曾疑慮、若連有機肥都不得施予,收成必會銳減,但從植物自然特性來看,中斷肥料的果樹最後可能會具有最堅強的生命力,果實才有最好的能量,因此他還是從敬畏、與信任大自然的立場,著手進行了新農法。
[自然農法農民
羅傑]
傳統農業並不相信泥土、土壤有生命力,並不相信它的力量,但是自然農法就是相信,一定要站在相信大地本來就有這樣的生命力的情況下去做,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有機肥的來源,除非你是自己做的,但是你自己做的原料來原也是要考慮,因為很多原料是受到污染的。
羅傑妻女們正在家裡後院摘採著雜草堆裡的野菜,好為當天的午餐加菜。育有二子一女的羅傑夫妻兩人都說,實踐「自然農法」、能夠全家直接受益,不但免採買、三餐自然又健康。
[羅傑的太太
孫麗芝]
因為「秀明農法」強調是自給自足,那我們也是、回到這裡來一直在想,過去在台北很多花錢實際上是不必要的,我回到台東來,因為我每個月我都會去結算我們的支出,到底花在哪些方面,我發現、實際上,還是在三餐的支出上。
三餐食材從自家取得,吃剩的飯菜再餵食給後院的「自然農法雞」,偶爾母雞還會生蛋給家人加菜,山區物質需求不高,「自然農法」的農家生活單純,長期關心他們的台東農會推廣股長就說,自然農法的農民們過的生活幾乎像是修行人。
[台東區農會推廣股
股長 宋鐘裕]
這個「自然農法」的農民,我近距離跟他們接觸的結果,我感覺、認為他們是像修行的人一樣,因為他們對這個環境的愛護、還有付出,他們是不求經濟方面的收入,所以這種精神,事實上我是認為在我們這個社會,污染程度那麼嚴重的情況之下,我覺得他們對社會,不論是農村,或是廣大的社會,有它非常的意義。
栽種「自然農法」楊桃的林義隆擁有碩士學位、他就是一年多前在說明會裡引導羅傑走入「自然農法」的前輩,也是台東進行「自然農法」的第一人,兩年半前他放棄了西部原有的高薪職位,來到台東開始新的人生,當農夫前曾在竹科擔任高階主管工作,未曾有過務農經驗的他,認為傳統農法的農民,要轉為「自然農法」最是困難。
[自然農法農民
林義隆]
一般農夫的話,他過去不管是做有機或慣性(農法),他的最大困難不是來自於管理技巧,而是在於他根深蒂固的觀念,比如說他一直認為說肥料、一定要有肥料植物才會長大,一定要用什麼防治制裁,那些蟲害才會變少,如果這些觀念沒有去除的話,就像每一個人都認為說,就像以前的人認為地球是平的不認為地球是圓的一樣。
林義隆的楊桃園樹下、野草成群搖曳,還有幾棵火龍果,這也是「自然農法」的「生物多樣性」特徵,前年和羅傑幾乎同期開始改以「自然農法」種植果樹的卑南鄉農民王旭朗就說,「生物多樣性」是所有發生土質硬化、土壤貧瘠問題的土地群、唯一的自然解藥。
[自然農法農民
王旭朗]
鬆軟的泥土因為這個土地有很多的生物在這個環境生活,所以它會循環,有草、然後有蚯蚓、有小蟲,蚯蚓就會製造排泄物,然後又有土撥鼠來,草再長一點會有老鼠,老鼠來也會有蛇來抑制它,所以整個大自然是這樣的、巧妙的安排循環著,我們人都把這個草不要了,當然蚯蚓就越來越少啊,所以後來我們要去買有機肥來弄到這個土地。
住在卑南鄉賓朗村的王旭朗和羅傑是國中同學,他所種植的果樹種類和羅傑相似,是以釋迦為大宗,王旭朗的「自然農法」果園旁還有一處「自然農法」菜圃,以「生物多樣性」的方式種植了許多種類的蔬菜,附近賓朗國小的小朋友們就曾來到這裡進行過多次校外教學,令王旭朗對這個新農法的教育功能感到非常滿意,而羅傑則是用另一種方式來為地方子弟們的教育盡力。
這裡是台東市岩灣國小一年級班上,小朋友正在跟著羅傑學用客語念「弟子規」,曾通過客語檢定考的羅傑認為、學習客語讀詩或讀經,不但對小朋友記憶力有很大幫助、人格養成也能有助益,他每星期二、四兩天,都會來到學校義務教學,也讓學校老師感到成效良好。
[岩灣國小導師
黎玉美]
一開始的時候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唸到哪裡了,後來羅傑老師要他坐正,然後左手指、右手壓,他要學生們唸到哪手就要指到哪,小朋友們一遍比一遍熟,到最後就很清楚老師唸到哪裡、自己指到哪裡,我感覺到、因為現在一年級剛好在教注音符號,所以他們在看的時後也知道唸哪個字,回去家裡可以複習,對他們的學習很有幫助。
[自然農法農民
羅傑]
我對客家文化一直非常非常的擔心,因為我想客家人可能最後會消失,因此我讀大學時便成立了客家社團,現在因為經濟方面、社會、家庭各方面,讓我比較沒有能力去做,有了這機會我就想,是不是可用客家話來讀經。
讀大學時、羅傑成立了文化大學有史以來第一個客家社,回到故鄉、還是心繫母文化,便希望向下紮根,先從教自己的小孩讀經開始,漸漸有心得後再向岩灣國小爭取客語讀經班義務教學,這種敬畏自然,又崇尚漢古文學的耕、讀性格,和百年前的客家先民似乎也有著非常相似的特質。
帶回剛從果園摘採的滿籃新鮮釋迦,年幼的兒女趕緊前來幫忙裝箱,羅太太則負責網路部落格上所有訂單、帳務以及水果的郵寄收發;羅傑一年多來依循「自然農法」的用心,就在這些一顆顆不是最美、卻最真實的果實上頭。雖「自然農法」的果實比傳統農法果實小些、產量也不能相比,但羅傑心中的滿足與成就、卻是外人難以想見的,而他理想中的「羅傑農場」、正築夢踏實著。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