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藝文活動、選舉造勢活動,都會製作旗幟,有時街道上旗海飄揚,看起來挺壯觀。但活動結束後,這上百、上千面的旗幟又去了哪裡呢?可想而知,大部分都由廠商回收,送到焚化廠燒掉,這垃圾量也挺驚人的。因此,美麗台灣關懷協會,將旗幟收下來後,提供給身心障礙團體、二度就業媽媽們製作成創意又代表台灣意象的商品,甚至到學校、社區內推廣旗幟DIY做出各種藝術品,現在更努力推廣到各大企業,希望增加旗幟的利用價值,也保護環境。
走在街道上,到處可以看到這種廣告宣傳用的旗幟,但是這些旗幟,在活動結束後,都會變成垃圾直接丟掉,不過現在只要加一些創意和巧思它就會有新的利用。

繽紛的漸層色,展現玫瑰花的美感。這一朵朵的玫瑰花都是獨一無二的。

[美麗台灣關懷協會 藝術策展
張嘉洳(右)
因為旗幟後來,發現它有很多的材質,不同的質感,有比較軟的布,比較硬的布,比較會有鬚的布,比較,剪起來比較不會有鬚的布,比較有反光的布這樣子,那我們後來是有找到說,欸,像這種比較亮面的,然後顏色反差落差大的,像這種折起來它就會很漂亮,就是會有這種,顏色不一樣的變化。

回收的旗幟也能做成藝術品,讓人眼睛一亮,而這樣的發想,是來自於這位七年級女生賴懿容。

[美麗台灣關懷協會 祕書長
賴懿容(右)
通常一般來說,舉辦一場小型活動,可能大概兩百面,那我們可以去思考,在台北市,現在台北市或者是新北市,可能就有幾百場的,不管是企業的公關活動,或者是政府的公關活動,算起來,至少都有上千場的活動,那我們再推到,如果各縣市,台灣有20個縣市,從200面旗幟,到1000場活動,到再乘以20個縣市,那有多可觀。

此外每面旗幟上,都呈現不同層面的台灣。像是這旗幟做成的包包,上頭有池上、土地等文字,表現出某部分的台灣文化。

[美麗台灣關懷協會 祕書長
賴懿容(右)
台灣最好吃的米在哪裡,在池上嘛,所以當你送給外國人時候,你可以讓他去回想,他可能去過台東,那你送給他池上秋收這個就非常有台灣的意涵,他可以想到說,他帶回家鄉之後,他可以揹著這個包包,跟別人介紹說,就是我去過台灣,然後台灣池上,這兩個字叫池上,它不是只是一個商品而已,它是可以是台灣一個很棒的宣傳。

旗幟的宣傳期過後,大多被廠商直接丟棄,賴懿容決定,要延長這些旗幟的利用週期,因此找了二度就業媽媽們以及啟能中心的學員合作。

像這顏色太淡這個就不要了,這個就很漂亮。

將協會回收的廢旗幟和工廠的餘料,清洗乾淨後,啟能中心的學員,將旗幟上具有文創意味的圖案和文字,從量尺寸、裁切布料到縫製成品,設計成一個個精美又有意思的產品。

後背包,(誰做的),我做的。
圍裙,我做的,我做的環保袋。

[車縫製作班 班員
珮 嫆(右)
(自己身上你揹的這個是什麼),環保袋,我感覺是,最高興的,(為什麼高興), 工作有獎勵金。

[立達啟能訓練中心 主任
黃明雅]
用意除了推廣,共同推廣這個環保旗幟的部分,其實最大的一個主要目的,我們是希望可以增加中心這些青年的工作機會,那這樣,這幾年下來,我覺得這個旗幟帶給他們的是一個工作上的自信心,當然,他就跟我們一般成年一樣,我們有工作,每天有工作,這樣有自信,這樣,在這樣的一個成長環境,絕對是,那個老化這樣的現象一定是會減緩的。

零錢包、鉛筆盒、後背包、化妝包,有的甚至看不出來是用旗幟做的,賴懿容也希望,這些產品能讓消費者有更多的省思。

[美麗台灣關懷協會 祕書長
賴懿容(右)
我們用我們的,很簡單的美感跟概念,去截取漂亮的圖案這樣,所以可以讓民眾,我覺得反倒是一個觀念,讓民眾去思考,如果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覺得我們要幫助身心障礙,他們很可憐這樣,覺得是希望可以帶出另外一個思維就是,每個人都有他生命的價值,他們也可以做那麼棒的事情,那我們呢。

用客家活動宣傳旗幟製成的美麗桐花後背包、企業回收旗幟,做成企業的公關贈品,這些都賦予旗幟新的價值。

[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
鄭雅麗(右)
我們作為一個,就支持,這樣的一個,具有反思意義的當代藝術的這樣的一個單位,我們也會反思說,雖然是一個必要的宣傳,可是,如何將這樣的所謂的必要之惡,做一個更有意義的轉化。

[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 企宣專員
林品君]
想說,怎麼樣的一個,重新再製作的產品,是大家可以想要再去再利用,以這樣的出發為主,因為如果說,我把它做成一個,一個,一個娃娃好了,那也許說,大家後來這個東西也保留不久,對,然後也不會再去使用它,所以我們還是先以第一次,去年第一次開始做就先以環保袋做基礎出發。

[美麗台灣關懷協會 祕書長
賴懿容(右)
這個部分就很需要就是,企業的部分,我剛剛講到,企業消費者的認同,願意投入,因為只要你的投入跟一點點的資源,你做了這些旗幟,你把它買回去,你做成你要的公關贈品,然後你把它買回去,然後跟你的消費者說你自己的故事。

[相片來源 美麗台灣關懷協會]
用旗幟折成五千多朵的玫瑰花,組成一頭可愛的大象;或是拆解再重組貼在窗戶上,透過陽光層疊的光影變化,製成大型裝置藝術。賴懿容將廢旗幟重新整合與發揮,讓即將成為垃圾的物品,有了新的詮釋,為更多人帶來工作機會,形成善的循環。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