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469-521集(2016年) (2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美麗的蝴蝶常引人目光,而在欣賞蝴蝶翩翩飛舞的同時,你可曾注意過,蝴蝶都吃些什麼,牠的幼蟲又吃些什麼呢,新竹北埔南外社區,以蝴蝶為主題打造生態村,廣植食草、蜜源植物,整個社區就是蝴蝶的餐廳,他們不僅帶遊客認識蝴蝶生態,還以蝴蝶的食草、蜜源植物來入菜,像大花咸豐草(蝦公夾)、茄苳樹葉、火炭母草(冷飯藤)、番薯葉、桂竹筍等等,其實有些都是以前老祖宗會應用的野菜,只是後來都被人遺忘了,藉著「與蝶共食」,也試著拾回早期的生活智慧。
小紫點一邊,圓翅兩邊點,斯氏有三點,端紫亂亂點,我們就把四種紫斑蝶的那個特徵給記下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港曾是世界前三大貨運港,雖然近年來名次跌至十三名,每年貨櫃運輸量仍不少。載運商品的貨櫃大概只有十到十五年壽命,每年台灣約有二十萬個貨櫃除役,高雄一位建築師王啟圳就利用這些貨櫃作為建材,設計出不少節能減碳的貨櫃建築,讓貨櫃翻轉再生。
那我們這些就是利用這些很多咖啡袋,這圖案都,事實上這材料跟那圖案都很有,很有個性,那我們就請社區阿姨、媽媽,她們本來就很多功夫,這車工本來就很厲害。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報導了甲魚產業單一市場危機,致使甲魚蛋產量過剩,事實上,石斑魚產業也面臨同樣的困境。石斑魚養殖面積及產量,前幾年倍增,產值超過80億元,除了部分供國內銷售,多數外銷,99%以上輸往中國和香港,曾為台灣賺進一年近2億美元外匯,成為兩岸簽訂ECFA最大亮點,被譽為台灣之光!沒想到去年開始,銷陸大宗的青斑已被中國大陸的龍虎斑打趴,而大陸的龍虎斑具有生長週期短、抗病力強、價格高等優勢,又比龍膽石斑平價,造成台灣青斑外銷數量及價格雙雙崩盤!更大的危機是,明年元月起,輸大陸養殖場要完成合格場登錄,而目前除了極少數符合標準,絕大多數尚未起步,台灣石斑養殖業前景,更加令人憂心。
這是珍珠啊,你看花紋不一樣!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副細鯽,俗稱台灣白魚,客語說「細鯽仔」,是台灣特有的淡水魚類,過去在小溪隨處可見,但因為人類過度捕食、污染水源,台灣白魚數量大減。農委會2009年4月將台灣白魚公告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原來在網路賣茭白筍泡菜的林宥岑,為了取信消費者,五年前回到南投埔里一新社區說服老爸改種有機茭白筍,過程中她發現,社區裡面有三條溪有台灣白魚聚集,但數量正在銳減,兩年前她開始投入復育的工作,目前小白魚的數量已經從一百多隻,增加到五千多隻,現在小白魚成了環境優質的指標,化身為產業行銷的最佳代言,消費者和遊客也增加了,帶動地方產業更多元,林宥岑希望能讓社區的人一起投入,讓在地產業與生態相輔相成。
五月,正是埔里茭白筍採收的季節,埔里近郊的一新社區,滿眼新綠茭白筍,個個長得壯碩挺拔,莖部肥美,而灌溉在這一大片茭白筍田的水源頭,也正是台灣特有種白魚的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台灣進口黃豆約269萬公噸,即便這幾年政府鼓勵復種本土雜糧,但種植面積僅1000公頃,產量約2500公噸,仍不及進口的千分之一,想當然爾,台灣黃豆的種植成本、價格肯定高於進口黃豆,不過,苗栗公館一間小豆腐坊,卻從2013年7月開始百分之百使用台灣黃豆製作豆製品,甚至跌破眾人眼鏡,在上個月,5月15日那天邁入第999天,這間台灣唯一敢百分之百用本土黃豆做豆腐的豆腐坊,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來看我們的報導。
一大早豆腐師傅鄧宇翔就忙碌不堪,浸泡一夜的黃豆倒進磨豆機裡,磨出整室濃郁豆香。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夫種菜、廚師做菜!一般廚師未必了解自己處理的食材來源是什麼,有沒有農藥殘留?台中一位主廚葉正伸,想要更清楚了解食材的源頭,甚至想自己提供安全的蔬菜,於是他去找了水耕蔬菜業者合作,又上山去種高山蔬菜,經歷去年底的暖冬和今年初的寒害,總算在今年夏天有了收成,他說:做為一位廚師,如果懂得植物的生命奧妙,自然做出來的菜,就會有生命力。
翻土機將菜田重新整過,這是一片石頭地,並不好整,即便經驗豐富的老手,稍一不慎,還是可能失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關心陪伴,有投入努力的方向,孩子或許就不會迷失。一起來看這個例子。桃園少年輔育院去年成立管樂團,邀請桃園交響樂團團長陳榮昇帶領常任指揮陳玫蓉以及多名教師,教導43位當時的院生吹奏管樂,一年後參加104年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在決賽時拿到合奏及五重奏特優,讓許多人跌破眼鏡,很難想像這些原本五線譜都看不懂的院生,在短短一年內就能獲得這樣的佳績。當然,成績不是重點,而是他們讓人看到音樂帶來的改變、生活有目標帶來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有人不放棄他們,陪著他們,帶來的改變。
進入高牆矗立,門禁森嚴的桃園少年輔育院,遠遠就能聽到美妙管樂聲,讓原本嚴肅緊張的氛圍,頓時輕鬆愉悅起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做街友服務的芒草心慈善協會,在訪視、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到,許多街友其實有各式的修繕技能,因此他們在兩年前,集合了10多名擁有專業技能的街友或是貧困者成立工班,其中有水電、粉刷、清潔等各式修繕項目,一開始他們是希望協助弱勢家戶,今年3月底與台大創意創業學程合作,成立「起家工作室」協助募資及行銷工作並成立品牌,希望除了協助弱勢家戶,還能接一般家戶的案子,讓案源穩定,能永續經營。
師傅你做多久了,做油漆的,17歲,16、17歲到現在,40多年了,應該全台灣都走透透了,要走去哪,在台北最大的首都,做到流浪。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俗稱甲魚的鱉,南部客語說腳魚仔、團魚仔,北部說團魚、塘魚,甲魚有極高營養價值,是許多人眼中的滋補養身聖品,甲魚蛋更是受歡迎。單是賣到中國大陸的甲魚蛋,每年為台灣賺入逾二十億元,產值僅次於石斑魚。甲魚蛋是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早收清單之一,也就是提早降關稅的商品。然而自從2013年大陸開始整治環境污染,拆除溫室甲魚棚迄今,台灣甲魚養殖業開始由盛而衰,去年開始賠錢,今年甚至開不出盤價,養殖戶用「死亡交叉」來形容!台灣甲魚養殖業的現況如何?高度依賴單一市場的結果,換來了什麼?政府又有什麼辦法解決嗎?請看我們的報導。
甲魚養殖戶的一天,通常從五、六點開始,尤其是要抓甲魚。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府從中央到地方莫不賣力推廣觀光,期盼帶來龐大的觀光收益,不過當自己家也變成觀光景點,遊客難免影響在地居民的生活。像是台東池上伯朗大道,就因為眾多遊客湧入,影響農作步調;陽明山的八煙聚落,也因為觀光客擅闖住家,住戶不勝其擾。這兩個地方分別以交通管制、收費等措施,希望降低衝擊,然而治標不治本,觀光發展和在地生活真的這麼難以取得平衡嗎?一起來看。
有的農民說,不然這棵樹就把它鋸掉就好,就不會產生這種事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市建城187年,是北台灣最早建城的城市,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但說到新竹你會想到什麼呢。一群清華大學的學生,組成了見域工作室,一步一腳印地,走過新竹市大街小巷,把他們發現的美好,和你所不知道的新竹,都寫進他們所發行的「貢丸湯」在地雜誌裡,當然也因此看到了新竹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和新舊交替的矛盾衝突。他們發現,新竹人均收入全國第一,但歷史文化資產卻和市民漸行漸遠,於是,他們在舊城區駐點,也透過有趣、簡單的方式,帶著大家認識新竹,他們深信,唯有讓大家開始討論這個城市,新竹才有改變的可能。
貢丸湯是一個,你可以在新竹常常找到的一種小吃,然後它看似隨手可見,看似非常地,習以為常,其實它都可以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去讓你找到,然後溫暖你,那我們發現說,文化也是這樣的東西。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博碩士失業人數逐年增加,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的統計,今年一到二月,博碩士學歷的失業率達3.1%,是近三年同期新高,人數達2.7萬人。縱使學歷高不再是就業保證,還是不少家長希望孩子能念多高就念多高。就算念了高職,習得一技之長,八成高職生畢業後還是繼續念大學,甚至研究所,最後又從事與原本在高職所學無關的行業,惡性循環下,台灣專業技術人才面臨斷層,悉心培養技職人才的教師,感到相當無奈,明明職業學校的訓練,是能夠給予孩子未來的啊。
頂著大太陽,一群學生嘰嘰喳喳,邊挖著土,學習育苗的技術,他們是苗栗農工森林系的學生。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飛機修護相關科系近年來頗受歡迎,開設飛機修護科20多年,位於桃園的方曙商工,為了讓科系發展更多元,買下19台多軸飛行器,也就是空拍機,以及輕航機讓學生操作練習,更結合校內觀光、資訊科系等,學生組成空拍機隊,拍攝桃園各大景點與重要活動,剪接成影片,協助宣傳當地觀光,甚至培訓發展救災型的空拍機,讓空拍機發揮更大的效益,學生也有更多機會,將所學發揮更大功能。
車門一開,戴著帥氣墨鏡的兩名男,子提著黑色皮箱,究竟要做些什麼?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園變遷快速,許多桃園人熟悉的環境也正在改變,藝術家兼咖啡館老闆蔡奕勳,找來另外兩位藝術家,用不同的媒材、不同的呈現方式,以「新桃花園」為主題,探討桃園的現況和面臨的問題,他的咖啡館暫停營業一個月,完全變身為美術館,透過作品,希望引領觀者,一起審思,在美好表象背後,真正的桃園是什麼,而這,又會是桃園人想要的嗎。
桃花園的花其實是模糊的,那其實我們這一次的展覽就是要定焦於桃園,對,那新這個字就是有一點在講說,現代的桃園是什麼。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食族常吃便當,但不少便當明明有肉有菜,看來營養均衡,卻給人油膩、不太健康的感覺。台北有一家訴求呈現食物原味的便當店,老闆是屏東高樹客家人,原本他從事室內設計裝潢,為了孩子的健康,他開始販售有機食材,後來又覺得都市人較少下廚,決定開便當店。他的便當食材全是他親自跑遍全台各地挑選的,以有機或無毒作物為主,烹煮也多以汆燙、蒸、烤等方式,盡量保留食材原味。此外,每一個便當上,都清楚呈現每樣食材的產地,不怕消費者檢驗,一起來看這有身分證的便當。
就品質滿穩定的,那我是覺得它來源,來源也好,覺得是有認證,有把關過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為上帝安排的每件事,都有祂的意義,客家媽媽吳周秋子,走過人生最艱困的路,現在有能力了,也希望能拉弱勢媽媽們一把。34年前,吳周秋子的先生中風,為了醫藥費、生活費和三個孩子的教育費,她半夜在騎樓擺攤賣麵,一天睡不到4小時,沒有更多的心力照顧孩子,又怕他們學壞,她竟把房子拿去抵押貸款,送老二吳淑榮和弟弟出國念書,吳淑榮就這麼在美國讀書、工作、結婚。六年前,她聽媽媽說想開一家餐廳,讓弱勢媽媽們有穩定的工作、也能一邊照顧小孩,於是她放下美國的設計工作,回來台灣,希望能為媽媽做點什麼,也把媽媽的愛,分享出去。
油亮油亮的爌肉飯加上梅干菜,看得人口水直流。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食物保存技術還沒那麼好,沒吃完的會拿來醃漬,這點,客家人很拿手。不過現在常常是食物生產過剩,明明還能吃,卻被丟棄。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台灣每年有275萬公噸的食物,從源頭產地開始到產品賣出及烹煮的過程中,陸續被丟棄,換算起來,這些浪費掉的食物可以讓台灣26萬中低收入戶吃20年。這集我們就帶大家從古早的生活智慧談起,再從採買的過程,以及賣場販售來看如何避免食材浪費。現在台中市還首創公有市場和食物銀行合作,將每天收攤時沒有販售出去的食材捐贈給弱勢家庭及老人,減少剩食。
加入鹽巴,雙手不斷翻動。桂竹筍這時正是盛產季節,為了避免筍子快速老化,得趁新鮮,趕緊撒鹽。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林鎮,是嘉義縣福佬客最多的地方,人數超過一半以上,早期因為有軍營、糖廠,大林熱鬧非凡,是嘉義的首富之區。但現在大林就跟大多鄉下地方一樣,人口老化、外流、漸漸沈寂。三年前,南華大學旅遊管理系前系主任,到義大利取經,了解慢食、慢城是如何推動,發現,大林的生活模式,不正符合慢城的條件嗎,於是便積極與大林鎮公所合作,申請國際慢城認證,也終於在今年二月,申請通過,而且得分率高達79.71%,高於平均水準,大林憑藉什麼條件能獲得如此高的認同,而大林鄉親了解什麼是慢城嗎,申請通過後,大林未來會有什麼變化,一起來探討。
人情很和善啦,而且環境又很好,諸羅樹蛙住的好地方。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鄉差距、加上少子化,偏鄉小校被裁併的消息,這十多年來未曾停歇,即使偏鄉小校轉型為特色小學一度成為顯學,最終仍無法當作保命符,十年前前往雲林古坑華南國小擔任校長的陳清圳,以生態、咖啡產業特色課程成功扭轉廢校命運,現在他還想辦法活絡社區產業,因為這樣人才留得住,小校也才有生機。學校收購在地小農的咖啡,拿來義賣,盈餘用以支應社區醫療站,將小校、社區產業、醫療串聯在一塊,企圖活絡偏鄉產業能量。
那我覺得你的衣服搞不好可以改個顏色,可能改紅的,對,然後你這個,橘色?可以、可以,橘色跟你很像。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年時,首部以客家話演出的大型歌舞劇《福春嫁女》,搬上國家戲劇院公演,讓人驚艷客家戲劇的豐富樣貌。睽違9年,再度推出《香絲‧相思》,以客家貢獻獎得主龔萬灶散文作品〈油桐花〉改編,製作團隊再透過田野調查,來發想故事,以浪漫又令人感到遺憾的愛情故事為主要架構,同時企圖融入深層的客家文化內涵。一起來看看《香絲‧相思》的製作狀況。
春分時節,大夥兒趕在清明節前除草,準備掃墓,以這場景作為開場第一幕,似乎早就預告,這場戲的哀戚憂傷。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