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博碩士失業人數逐年增加,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的統計,今年一到二月,博碩士學歷的失業率達3.1%,是近三年同期新高,人數達2.7萬人。縱使學歷高不再是就業保證,還是不少家長希望孩子能念多高就念多高。就算念了高職,習得一技之長,八成高職生畢業後還是繼續念大學,甚至研究所,最後又從事與原本在高職所學無關的行業,惡性循環下,台灣專業技術人才面臨斷層,悉心培養技職人才的教師,感到相當無奈,明明職業學校的訓練,是能夠給予孩子未來的啊。
頂著大太陽,一群學生嘰嘰喳喳,邊挖著土,學習育苗的技術,他們是苗栗農工森林系的學生。

有沒有發現,很像,有點像,什麼植物,相思樹,有,哇 好像喔,你看,相思樹的是假葉嘛不過它這是真葉嘛。

才剛把上一堂弄髒的手洗好,又得跟著老師的腳步,到學校的植物標本園,學習辨識台灣300多種不同的林木。

那今天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欸,我們人不用親自到現場,是不是,然後就有一位怎樣,就有一位人呢,經由這樣的一個,對 這樣的解說,他在進行什麼,對這棵樹做一個解說。

之後學生還得將老師教的消化吸收整理之後,再結合QR Code軟體,讓更多人能方便地認識這些樹木。

[苗栗農工森林科 老師
羅家榮(客籍)]
我們藉由這樣的一個方式就是說,學生在學習會了之後呢,自己來把這個植物介紹給大家,那他在學習的過程中,他會將自己所學的部分能夠做一個應用,那也可以獲得一個,所謂的一個成就感,或者說一個新鮮感在那邊,讓學習變成是一種比較活潑的方式呈現。

[苗栗農工森林科 學生
王嘉豪(客籍)]
一開始說要做這個QR Code,然後老師就會給我們一些任務,他覺得,嗯,要怎麼拍啊,就覺得一開始會覺得很困惑,可是到後來就是說,我們乾脆就從老師上課,很無聊的課程開始來,開始來改變就好啦。

結合新科技,吸引學生自主學習。但不免有人會問,這麼冷門的科系,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苗栗農工森林科 老師
羅家榮(客籍)]
目前為止的話,只剩下四所的高職學校才有(森林科),可是在大學的部分來講的話呢,至少都還有六所以上的學校,還有這個森林系的一個存在,未來的一個產業趨勢它是一個走向的,這個走向來講的話呢,如果說我們今天沒有先準備好,那未來當這個市場需要的時候呢,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提供這樣的一個人才,能夠去適應這樣的一個產業==ns==

而在學校另一頭,刷洗聲此起彼落。這些學生,可能連家裡的廁所都不曾掃過,卻一早來學校清掃牛棚,老師說,這除了能訓練學生的耐受力和觀察力之外,也可以測試學生是否選錯了科系。

[苗栗農工畜保科 老師
葉潔怡]
孩子可以從這些過程,這三年來的這種探索,專業的探索課程,跟牧場接觸的這些基礎的實務課程來,看他是不是真的很喜歡。

把小兔子包得像個小嬰兒,耐心地幫牠修剪腳趾,搓揉兔子的大耳朵,找出細微的血管學抽血。未來想當獸醫的林靜瑩說,還好當初沒有選擇念高中。

[苗栗農工畜保科 學生
林靜瑩]
苗農,給的幫助很多,打針啊、疫苗啊、翼膜穿刺,都有學到,沒有說少學,然後寵物美容我們也會從事剪兔趾甲,對,就是牧草我們也會學,就是很廣,然後都會學,然後資源也很充足,未來可能也是從事獸醫吧==ns==

雙手泡在染缸裡不斷搓揉,將一塊白布變化出各種不同的花樣和功能,他們是農經科的學生,不種田,反而在教室開起染坊來了。

[苗栗農工農經科 老師
劉莉君]
農業嘛,就不是再單純的只是原始的生產,插插秧,種種稻啦,然後種種菜,那其實可以讓學生體驗很多,不一樣的,多元的,農場的經營的模式,所以,我們藉由染料植物然後來體驗這個藍染的課程。

這堂結合地方特色和業師的課程,可是暗藏商機。

[藍染業師
劉后蘭(客籍)]
那個染液啊,那一桶就要一萬多元,那其實那是因為它是天然的藍靛去沉澱的,那那個藍靛是這樣子,你十公斤的葉子,才能沉澱一公斤的藍泥,所以它是很珍貴的,那我們會在農經科來上這個課,推廣這個是,第一個想法就是說,希望農經科的孩子,他們如果以後自己擁有一片農場,或一片田的時候,可以種這個植物,它應該算是高經濟的作物。

農業早就不只是傳統的一級產業,結合珍貴技藝和在地產業中,還有尚待開發的經濟藍海==ns==

透過多元又扎實的技能訓練,在校門外的跑馬燈,不斷提示著學生亮眼的成績,但每年仍有約六成的家長, 要孩子選擇高中。

[苗栗農工 校長
陳進通]
我一直覺得,因為我本身也是高職,技職體系畢業的,那我覺得,讀高職很好啊,很好,我現在的很多的畢業,苗農畢業的校友,在各行各業啊,其實都有很好的一個這個績效。

[苗栗農工板金科 老師
陳建志]
政府啦,或者是一些,家庭裡面的家長,想法跟那個思想有沒有改,是一個重要的,我們不能講說高中體,高中體系不好,每一個人都有適性,適性適才的一個方式,那大家都重視在高中那部分,所以每個人都覺得說,我升學主義,文是最好的。

從1994年教改團體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的口號之後,台灣大專院校,一路成長到160多所。人人都有大學文憑,逼得職校也以升學為導向,這些學有一技之長的孩子畢業之後,唯一的出路仍是升學。

[苗栗農工 校長
陳進通]
苗栗農工大概每一年畢業,應屆畢業,他直接去升學的,大概有八成,八成,那有兩成是什麼?是直接到業界,這兩成裡面大概有一半是,白天工作,晚上到,科技大學或者一般大學的什麼,夜間部、進修部去就讀

[苗栗農工畜保科 主任
陳志魁(客籍)]
現在呢,幾乎,科技大學很多,升學率很高,所以呢,我們當然是鼓勵孩子走升學,可是,我們也很矛盾就是說,你一直鼓勵孩子走升學,那未來他不走本行的話,勢必,整個比較基層的就形成一個,一個斷層了,所以變成說,家長的期待也是我們的壓力。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從十五年的追蹤發現,就讀普通大學學以致用的比例遠高於科技大學,技職畢業生學非所用,在就業市場是自廢武功,也讓台灣基層技術人才斷層嚴重。

[苗栗農工畜保科 主任
陳志魁(客籍)]
竹苗區這邊的話,常常我們看到很多孩子去念了大學回來,最後面呢,還是去科學園區,當女工,當男工,我們都一直鼓勵說,你一定要走本行,因為呢,唯有走本行,有你的專業,那你才有持久的空間,你才有未來跟老板談價的空間。

[苗栗農工板金科 老師
張充政]
目前的斷層很嚴重,這樣的技術人員,大致都差不多四、五十歲以上的,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想去做這種傳統的東西,可能是,社會比較有錢之後,爸爸、媽媽不肯小孩去吃苦,再者小孩子也不,不願意吃苦,我兩、三萬我去吹冷氣,我打電腦就可以。

人才荒有多嚴重,從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是台灣最重要傳統工業板金,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黑手來看,更明顯。

[苗栗農工板金科 老師
張充政]
我們生活上很多東西,和我們的傳統產業是一起的,像是今天我們坐火車,我們坐巴士,你沒有板金的東西,車子根本就做不出來,我們的手機外殼,也算是板金,它有,只要是金屬,鐵以外,其他銅的、鋁的,還有什麼合金的那全部算板金。

2012,當時的行政院長陳沖,還曾宣示要把台灣打造成「世界級黑手搖籃」,但就有人批評,大學廣設、升學主義下,連水電工都找不到了,哪來的「世界級黑手」。為了培養板金人才,學校將板金結合科技和文創,讓學生「愛上」板金課,扭轉一般人對「黑手」的刻板印象。

[苗栗農工板金科 老師
張充政]
一般年輕人看到做黑手,喔,手很髒,做得又很吃力,要搬、要切,他們會怕,會不喜歡,那我們可以讓他們先接觸電腦來畫圖,我們這還有,這樣的3D(列印設備)讓他們印出來,這樣的東西,他們(會感覺),原來板金也可以做這樣,這樣的設計,這樣的發明,之後再讓他們慢慢去做傳統的東西,實際上我們的出路很寬,只要學生願意做,願意去動手,願意想,很重要的就是他要去想,要去思考,實際上他們的出路很,很寬廣啦。

專注地盯著電腦,畫出設計圖,透過3D輸出成可愛的吊飾,或是切割完美造型的掛鐘,也可能精準地焊接成,大恐龍、機器人、海馬,或是實用的通風管,學校在技術設備的更新上不手軟,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冷凍空調科畢業的鍾嘉仁說,就是因為對所學有興趣,才讓他有機會保送台北科技大學。

[苗栗農工冷凍空調科畢業生
鍾嘉仁]
主要就是因為國中基測只考了兩百多分,沒有辦法上理想學校,所以說,就剛好分發上苗栗農工冷凍空調科,那起初剛開始覺得,就有學校讀就好了,(我)最喜歡實習課,我記得一年級的時候,剛開始接觸實習課是黃日安老師,帶我們做一些,電線的一些配置,讓我覺得很有興趣,因為,他會把每一個工件當成藝術品在做這樣。

[苗栗農工電機科 畢業生
鄧嘉瑩]
輸出設備有一些要經過程式,那在程式上我們就必須在現場構想,因為有時候,有時候要限時在八小時以內要完成,然後又要比美觀這樣。

鄧嘉瑩是電機科畢業的,曾以手機藍芽遙控插座,在馬來西亞國際發明展中榮獲金牌獎,過去不愛念書的他,也在苗農找到了方向。

[苗栗農工電機科 畢業生
鄧嘉瑩]
本來,國中就已經沒有很愛念書,然後進來之後,慢慢地有參加一些科展,有一些國際發明展,還有室內配線的選手競賽,然後讓我拿到很多的比賽的成績,然後對我現在的,不管是工作或是學業都有很大的幫助。在2012年的時候,有參加馬來西亞的國際發明展,有拿到金牌,拿到金牌之後,政府有,有招待我們到總統府做一個表楊,然後我們這樣在推甄資料上面,多了一個成績這樣,一個加分。

學生表現優異,卻不受政府重視,讓任教十多年,一樣是技職體系出身的陳建志老師相當感嘆。

[苗栗農工板金科 老師
陳建志]
尤其亞洲的部分,它對技職多麼重視,甚至韓國好了,它就是,你只要金牌,你就是不用當兵,然後有,所謂的終身俸,然後再幫你放到一個技術性的一個,當一個技術教師這樣子。

不但技術不被重視,連升學也被排擠,教育部去年卻核准,技專校院挪出部分員額招收高中生。在農經科任教十多年的劉莉君老師就感嘆,技職教育越辦越回頭,讓孩子在專業和學業兩頭空。

[苗栗農工農經科 老師
劉莉君]
可能文憑主義之後,一些科技大學它們覺得,高中生的學生素質比較好,所以它們開始開放給,一般高中也可以入學,那更壓縮到我們,高職體系的孩子考科大的機會,可是家長也好,外界也好,都希望這些技職的孩子,學歷不是只有高職,希望有他能又有,更一張,就是大學的學歷,所以我覺得這個是,教育上比較弔詭的地方。

高職,一直是培養台灣技術人員的核心基地,教育部當初在推行所謂技職升級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學術理論和專業技能結合,未來這些技術人員可以回歸到本行,帶動台灣產業升級,目前以學歷為導向的技職教育,似乎有待商榷。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陳靖維
旁白 吳詩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