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建城187年,是北台灣最早建城的城市,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但說到新竹你會想到什麼呢。一群清華大學的學生,組成了見域工作室,一步一腳印地,走過新竹市大街小巷,把他們發現的美好,和你所不知道的新竹,都寫進他們所發行的「貢丸湯」在地雜誌裡,當然也因此看到了新竹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和新舊交替的矛盾衝突。他們發現,新竹人均收入全國第一,但歷史文化資產卻和市民漸行漸遠,於是,他們在舊城區駐點,也透過有趣、簡單的方式,帶著大家認識新竹,他們深信,唯有讓大家開始討論這個城市,新竹才有改變的可能。
貢丸湯是一個,你可以在新竹常常找到的一種小吃,然後它看似隨手可見,看似非常地,習以為常,其實它都可以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去讓你找到,然後溫暖你,那我們發現說,文化也是這樣的東西。
穿梭在小巷弄、市場間,由清華大學學生組成的見域工作室團隊,又開始在挖掘,可能連新竹人都不曾注意過的新竹,並以「貢丸湯」為名,發行在地雜誌。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謝爾庭]
東門市場我覺得算是,就新竹整個發展的縮影吧,就是,它其實在日治時期的時候,是非常非常繁榮的一個的大市場,那其實也是以前的商業中心。
東門市場曾盛極一時,雖然現在泰半攤位已歇,它在新竹發展史上的地位卻不可抹滅。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謝爾庭]
就是它不只是一個被淘汰的商業模式而已,它其實還有很多寶藏在裡面,讓大家帶著我們的貢丸湯來到東門市場的時候,不只是買東西而已,他是,知道這些店的故事,然後會願意跟老闆聊聊天,聊聊說,欸 這邊的發展。
老市場也有新靈魂,這一、兩年,一些年輕藝術團體的進駐,讓人看見新的可能。
所以市場居民沒有跟你們提過,就他們想要用這裡的空間做什麼事情,沒有提過要用這裡的空間做什麼,可是他們有跟我們講說他們,覺得這邊可以怎樣會更好。
不賣菜、不賣肉,攤位變身明亮的展覽空間。
所以上面多大,比一樓還小,比一樓還小,對。
所以這一間,你們的前一個使用者,他是把這裡當什麼,前一個好像是,有做過滿多的,有服飾店,然後也有,我們隔壁的那個做編織的阿姨,所以它本來就是兩層的結構,對,這邊市場都是兩層。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陳虹羽]
因為他們自己本身其實也不是新竹人,但他們願意在新竹的一個舊的地方,然後進駐這裡,就代表是一種,我對於我的生活,或是我對於我生活的方式,我生活的型態,有一種肯定。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謝爾庭]
其實我們很難講說東門市場到底,整體來說要做些什麼,但是我覺得讓年輕人進到這邊,跟舊的商家有關係的話,我覺得,會有一些新的可能出來。
老市場,老巷弄,還有老產業。
因為它要撐住上面,所以它下面必須要木質化來撐住它,所以它下面的髓心很細,上面的髓心,因為它很薄,它還沒木質化,所以上面的髓心會比較粗。
清朝開始,蓪草就是新竹的重要產業之一,只是也早已被人遺忘。
那通得好的,它的差別在哪裡,通得好,因為它這樣子打,它那時候溼溼,它這樣子打,你如果你一打,它就跳出去,就不會擠壓到我裡面的結構。
把蓪草做成蓪草紙,染色、組合後,就可以做出各種栩栩如生的花朵。
[蓪草文化藝術工作室
張秀美]
民國三、四十年,還是在日治時代的時候,很多人在從事這個行業,那根據文獻上它是說,新竹八戶人家,就有一戶人家從事這個行業。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吳君薇]
因為就是新竹這邊的蓪草品質非常好,那從中國那邊招募了非常多工匠來台灣,教導大家如何製作蓪草紙,那這樣的產業一直發展,發展到日治時期算是最高峰。
走進像迷宮般的隱密小巷弄,轉幾個彎,竟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小店。
所以現在有什麼,什麼限制嗎,就是在這個地方,就是有遇到什麼狀況是,譬如說新竹的藝文的人口,到底多不多。
希望可以透過藝文活動,就是把藝文活動引進新竹,然後來,來改變這個城市的面貌。
這是間老屋改造的咖啡廳、也是藝文展演空間。
[見域工作室 亭仔角店長
許仁豪]
在新竹其實找不到其他,就是類似這樣的地方,然後有很多獨立樂團的表演,然後或是特別的展覽的活動,(江)山是很努力地在維持一個,讓新竹人可以在自己的家鄉就可以看到這些演出,不用跑到台北或台中。
[老闆
張登堯(客籍 新竹)]
以這個新竹城市的規模跟人口來說,百貨公司的密度算是,全台灣來講應該是非常,算是很數一數二高的地方,對,所以從這個大概就可以看出端倪,就是這個城市的,的市民,就是對於藝文活動,相對來說比較沒有那麼的重視。
新竹是個移民城市,不在籍人口比例高,對於新竹的現況和發展,有時並不會給予太多關心。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謝爾庭]
科學園區帶來了大概15萬的工作人口,然後再加來到新竹的六所大學的學生,那其實加一加大概有20萬人,但其實新竹的戶籍人口大概只有40幾萬,沿著科學園區,清、交大,它有一個生活圈,然後跟新竹的鐵道以西這個舊城區,其實它是另外一個生活圈,然後其實這兩個生活圈就開始有一個斷裂。
這樣的不平衡,不利城市發展,見域工作室想著,怎麼讓新生活圈的人們,透過有趣的方式來了解舊城區,進而一起討論和解決,這個城市所面臨的問題。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謝爾庭]
譬如說觀光局或文化局,它會出,出刊物,對,但是其實長期來說那些刊物都是流於店家介紹性質,但其實我會覺得說,其實新竹很多公共的討論一直沒有起來,就是包含行人空間的討論,包含舊城區的停車的問題,那譬如說,文化空間逐漸消失的問題,那這些問題之所以沒有辦法被討論,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好的介面,是可以真的讓這些的故事,被認識。
他們認為新竹處處是寶藏,只是需要會說故事的人,把它的好呈現出來,從大家喜愛的主題著手,由淺入深,引領思考。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謝爾庭]
我們第一刊的時候,有各個族群的美食,但是其實我們就是想要去呈現說,你新竹有這麼多好吃的,那你有想過為什麼,這一些食物會進到新竹嗎,其實就是因為新竹有很多元的族群,我就會覺得這,這是一個比較是由淺入深,就是說,你不可能全部都談很硬的社會文化的議題。
打破單點式的介紹,每期企畫不同主題,串起新竹的故事,像是第四刊的「新竹什麼鬼地方」,標題就令人莞爾。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陳虹羽]
就可能你看到一個很驚奇的東西,你會說,哇,這是什麼鬼東西啊,然後或者是這個地方真的很爛你也會說,哇,這是什麼鬼地方啊,其實很多在新竹工作啊,或是學生,他們其實來到新竹都會覺得新竹是一個鬼地方。
企畫採訪當時正值農曆七月,除了記錄城隍廟的中元祭典,也帶大家找尋被遺忘的文化資產,還有那些曾經興盛卻已荒涼的廢墟,試圖拼湊出歷史軌跡。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陳虹羽]
這些廢墟遺留下來的痕跡,然後去看這些人他們的生活,當時的樣貌是什麼,那這些地方為什麼會被遺忘,為什麼沒有人在那裡了,然後這些地方為什麼變成了一個鬼地方。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吳君薇]
其實很多人就是包括我們自己都有點擔心說,欸,新竹市其實很小,我們會不會一下子就寫完了,但是其實我們發現說,每一期用不同的眼光去發現這個城市,其實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謝爾庭]
我們其實也有遇過一些讀者覺得說,新竹又沒有什麼,那到底為什麼我要買一本介紹新竹的雜誌,但是我覺得我們有另外一個有別於在地新竹人的視角,是可以去挖出一些在地新竹人覺得習以為常,但其實它背後有很深厚的歷史故事。
越是深入探訪,越是發現有說不完的故事,去年4月,他們更在北門街租了一間90年的老房子當據點,把前一個經營者添加的裝潢、隔間全打掉,讓老房子原始的結構重新展現。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王昱登]
二樓的前面靠窗的地方原來是一個神明廳,然後這有兩間房間,那後來我們把隔間都打通了,然後開成像這樣子,就讓大家可以上來然後席地而坐,然後可以辦辦講座。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吳君薇]
這裡的店家好像常常會覺得,有很多大學生來這裡都是查研究資料,那有時候他們甚至會覺得說,欸,那我外面都有一些告示牌,你直接出去抄就好了,在真正進駐之後,再去做訪問調查的一些內容,我們也覺得更深入,其實我覺得,就是有許多生活的細節是,你必須真的就是在這裡扎根,然後,就是才會,才會發現的。
越往護城河那方向走,就是越日本,所以我們等一下會看到日本的街屋,然後,再來會看到市政府,所以大致上是一個城市,照時間上面發展的一個過程這樣子。
不只用文字、影像記錄新竹,他們更設計了幾條導覽路線,帶著民眾,走讀新竹。
以前這裡還有最早的土地公廟也是在這個位子,那這裡的水池為什麼我剛才說它跟新竹之所以發展非常重要呢,那是因為以前的人認為這裡是一個非常好的風水的穴位,叫做鯉魚穴。
城隍廟是大家熟悉的,但廟前的這座地標,原來也有典故,而要更深入了解新竹,往小路鑽就對了。
但是這條路我們會稱它叫做屎溝巷,那為什麼叫屎溝巷呢,就是因為當時在農業時代的時候,會有牛車,就挑著水肥從這邊經過,這整個桃竹苗都是以新竹為中心,所以這邊的竹器,就是竹製店呢,其實很大的提供了這個區域所要買的農具啊,還是說要買這些竹製品啊,就會來這個地方買。
[民眾
楊茹涵]
其實也只是可能買買衣服,逛街那種,然後你不會真的對這個地方有什麼了解,然後就今天聽完這個導覽之後就是我才發現其實有很多東西是跟我們歷史課本上有連結的。
[民眾
廖芷瑩]
之前可能有聽過一些街道的名字,譬如說知道城隍廟附近很熱鬧,然後知道北門老街很有名,可是就沒有好好知道它的歷史,和整個那個脈絡這樣,然後今天就是經由見域工作室的導覽,然後就是可以多認識一些東西。
[民眾
彭宏捷]
像見域他們在辦的一些活動就讓我們可以有機會說,欸,可以有更有系統地,更完整地去,去認識我們以前小時候看到的那種新竹,對,就趁它還沒被拆光的時候。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王昱登]
新竹是一座老城,就是一個古城,但是很少被大家,用可以被認識的方式去介紹它,就是可能會有很多的文獻調查,然後會有很多的歷史文獻,但是可能都會有一點門檻,然後我們想要用門檻比較低的方式來讓市民或者想要認識新竹的人可以很快地進入到這邊。
他們認為,唯有讓人重新認識、談論這個城市,這個城市才有改變的可能。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王昱登]
大家現在討論新竹,可能都是會有一些生活的抱怨,那就是因為大家不夠認識新竹,所以就只能停在生活上的抱怨,就如果大家可以理解了新竹整個城市的脈絡,然後理解它為什麼會變成現在今天這個樣子,他們就可以來決定說,什麼東西是應該要可以改變。
[見域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
謝爾庭]
越來越多人投入舊城區,那其實舊城的文化會活絡起來,然後別的區域的人,別的生活圈的人,也會願意進到新竹的舊城區,認識這個區域這樣。
貢丸湯創刊初期,他們去找獨立書店一間間洽談,去年在網路書店上架,現在連日本、香港的書店都有鋪貨,一步步紮實地走。駐點舊城區、帶導覽,串起新竹的文化網絡,連結更多人,成立近兩年的團隊,持續在地深耕,關注新竹的文化和城市議題,期待新竹能更好,是一個會讓人願意留下來、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羅應展
- May 25 Wed 2016 18:36
491集-看一本《貢丸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