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469-521集(2016年) (2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去年底巴黎氣候變遷高峰會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協議,為了達成其中「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的減排目標,今年起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有了新契機,尤其是表現在太陽光電產業。台灣有許多從中小企業發展起來的太陽光電系統廠,賴增華就是其中一個案例,最早,他還是做高價的自行車輪框,因為廠房極耗能,他從自己的工廠架設太陽光電板開始,看見了未來趨勢,於是轉行做太陽光電,是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同業公會創會理事長,協助當年催生再生能源法,一起來看賴增華的故事,也從他來看太陽光電發展歷程。
把自行車騎進公司,這台原來是賴增華生產腳踏車輪組的原型車,現在還擺在辦公室裡==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庄長老教會,有106年歷史了,28年前,陳以諾牧師和妻子曾斐絹,兩個福佬人,來到南庄這個以拿香為主的客家聚落傳教。為了融入地方,學音樂的牧師娘決定從音樂開始,成立兒童木笛班教孩子認識音符、緊接著是婦女合唱團,一直到參與南庄桂花巷的社區營造,以看似「不務正業」的傳教方式,長期深耕社區,雖然二十多年來正式受洗信教的人不多,但是他們卻用愛融入了南庄,為南庄帶來改變。他們也曾經想要離開,現在卻成了長老教會待在同一教區最久的牧師。
2015年12月25日,入夜之後的南庄街上安安靜靜,但在南庄教會裡卻充滿了孩子的嬉笑聲。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以諾牧師夫婦,在南庄付出了28年,陪著許多的南庄孩子成長,孩子們大了,一個一個離開了,留下的很少,牧師夫婦祈禱著木笛班長大的年輕人可以再接上來,傳承他們音樂造鄉的工作。或許禱告被聽見了,由孩子們口中的魔鬼士官長,也就是牧師的女兒陳奕耘帶頭,回鄉要為南庄的孩子做點事,她也召集了幾位年輕人一起來做,但是又不敢太貿然行事,因此他們在去年底舉辦了山上孩子的市集,藉由幫貧困孩童籌募冬令營經費的機會,幾個年輕人製作裝飾品、卡片、烤餅乾等等,一方面募款,一方面也看看市場的接受度,為長期蹲點南庄試水溫,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成績如何。
大家七嘴八舌,忙進忙出。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新知識,一般人最依賴的感官是眼睛,但視障者根本無法使用一般的課本,因而影響了學習,大部分的視障者要靠家人或是老師讀出來,透過聽覺來了解與學習,你可能也想到,還有點字書,不過點字書只有字句的描述,對於圖像、形狀、地理位置等,還是有其限制。因此一群視障生的家長,一同研究開發出純手工製作的觸摸式立體教材,透過各式媒材,製作出地理圖冊、數學教具等,並開設教具教材的輔導課程,不僅造福自己的孩子,也讓更多視障生學習環境變得更好。
一層層的抽屜裡,各種繽紛閃耀的水鑽、各式形狀的飾品素材,這些材料並不是要拿來做手工藝品的,而是要製作這一本本觸摸式立體教材。台灣地理圖、世界地形圖、地球儀,到各式各樣立體教具,全是出自於這些媽媽及志工的巧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孩子都有潛能,許多人努力為視障孩子消除障礙,突顯價值。除了剛剛看到的就學時期,視障孩子踏入社會,當然也能做很多事,只是社會能不能提供更無障礙的環境,人們能不能有更多的想像。例如,視障者的記憶力及聽力非常敏銳,因此像是鋼琴調音師、電腦工程師、客服人員等等,都是他們能夠勝任的工作。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就針對多元職種開設培訓課程、話術訓練等,現在還成立全台灣第一個針對視障朋友開設的電子商務平台,由視障者擔任後台管理,讓網路購物不再有障礙,他們也期望有更多的企業能提供多元的就業機會,讓視障者也能發揮潛能。
斑馬線上人來人往,眼前一草一木如此清晰,但如果有一天,這美麗的世界突然變得黑暗,你會不會恐慌==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底的法國巴黎氣候變遷高峰會,通過了全球第一個具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量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為了達成「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的減排目標,政府表示將致力於提升台灣再生能源比例,讓再生能源發電量在2030年達到14%,經濟部能源局則趕在去年底聖誕節前,調整太陽光電申請計畫,政策趨向放寬,但是民間仍質疑,自從2009年「再生能源法」通過以來,太陽光電的發展,還是受到重重卡關,空有數百萬戶的屋頂,卻浪費掉免費的太陽能發電機會!另外一個關鍵是,台灣進口能源依賴達99%,卻有全球數一數二的低電價,如果從政策到產業、再到人民,都不願面對電價結構,又奢望擁有「再生能源」發展美譽,距離2030年的非核家園目標,已不足15年,我們,真的做得到嗎。
一片片玻璃光電板拆封後,先做防護、上吊車,再小心翼翼地靠過去安裝!一般太陽光電板主要放在屋頂,很少施作立面,因為難度甚高,連吊車司機都怕一個不小心,就撞碎了光電板。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地區五十條主次要河川總長約三千公里,受污染河段高達三分之一,而河川主要污染源有55%是生活廢水。嘉義市有四大排水系統,中央大排是排水主動脈,占總排水的60%,東西向的排水以東川為主,分為北排和南排,其次是北港溪,而其中中央大排和北排流經市區之後,家庭污水「原汁原味」地排入了牛稠溪,根據市府針對牛稠溪三個主流段監測結果,水質全都不符標準,而這些污排水卻是嘉義市農民主要的灌溉用水。為了解決家庭廢水的問題,市府決定要興建污水處理廠,但廠址卻在城市下游的鳥岫,對於改善污排水有限之外,農田灌溉用水的淨化並沒有正面的改善,地方也提出分區分段的處理方式,卻不被市府接受,到底嘉義市家庭廢水污染農田有多嚴重?市府又打算如何解決?請看以下的報導。
阿里山脈水氣聚集,而這些水氣終將成為潔淨的水資源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林縣是全台養豬頭數最多的縣市,一年大約有140多萬頭,但由於三年前開始,養豬頭數趨於飽和,農委會便不鼓勵養豬,雲林縣政府在102年公告,新設及增設畜牧場都暫緩受理,直到去年,總量獲得了控制,縣政府在104年7月通過「雲林縣新設置畜牧場管理自治條例」,有條件地讓想要更新設備的養豬戶可以提升設施品質,其中更是全台灣首例,鼓勵業者符合動物福利措施,並放入自治條例中的縣市,像是讓傳統飼養母豬的狹欄空間改為群飼,減少動物成長環境緊迫等措施,但要更新設施為群飼,成本相對提高,且群飼可能造成母豬打架,胎兒易流產等,因此許多養豬戶都還在觀望,但也有業者決定投入,畢竟未來台灣若加入TPP,豬隻產業要生存就必定要增加競爭力,跟上國際的腳步朝動物福利發展,接下來就帶大家一起來看。
養豬養了40年的廖武雄,每天例行工作除了餵養飼料以外,還要固定巡視豬隻的健康狀況,因為牠們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花改南澳到和平段挖掘到漢本遺址,中研院考古團隊挖掘了三年,都還無法搶救完成,因為又意外挖到第二層文化層。考古挖掘為什麼需要如此冗長的時間?原來挖掘全依靠人力,現場禁止使用機械,就怕破壞文化資產,而且遺址地點偏遠,想要招募挖掘工人並不容易。考古在台灣一向冷門,加上工作環境辛苦,長期風吹日晒,忍受各種生活不便,讓不少人為之卻步,使得考古人才面臨斷層危機,一起從漢本遺址來認識考古這個行業。
再過來,他們現在正在拆的,拆解,已經很高已經拆到剩下這樣了,那個正在拆解然後做記錄的這個部分呢,則是他房子靠山的這邊的一堵牆,那堵牆,這是他房子的(石剝)崁。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花公路改善工程,也就是一般簡稱的蘇花改,是蘇花高速公路的折衷方案,針對蘇花公路災損阻斷及交通肇事率高路段進行改善,完工後,蘇澳到花蓮將縮短近14公里、45分鐘的車程,不過自民國100年3月動工至今,就狀況不斷,蘇花改工程62%都是隧道,東部斷層帶多遭遇地質破碎、湧水多的先天難題,加上隧道工程關鍵人員「坑夫」人力不足,開挖後又挖到漢本遺址,依法得先搶救文物,才能施工,種種因素,使得工程更加艱困,要準時通車恐怕還有不少變數。
轟隆巨響,斷層湧水破碎帶炸出一個大洞,接著出動怪手開挖,去年十一月中旬,觀音隧道北上路線段正式貫通,這是蘇花公路改善工程中最長的一段隧道,總算貫通,現場所有工程人員都為之振奮==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花改是花蓮人望穿秋水的一條路,聽到延後通車,花蓮縣長急跳腳,事實上,為了因應蘇花改通車後即將帶來的龐大車流與人潮,北端的宜蘭蘇澳與南端的花蓮都做了不少準備,從拓寬道路,到觀光產業擴大規模,甚至房地產業都摩拳擦掌,張開雙臂笑迎這波龐大的錢潮,連接蘇澳與花蓮的蘇花改工程尚未完工,這兩頭的地景樣貌,已經悄悄轉變。
這天是週間平日下午下著雨,宜蘭蘇澳這間糕餅觀光工廠絲毫不受影響,依然湧進滿滿人潮。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西南部曾經遍布芝麻園,家家戶戶也幾乎都會種些芝麻。芝麻還算好種,採收才是大工程,不僅要一株株收割,收完還要綁成一綑綑的立起來晒、晒完要把芝麻粒敲打出來,再層層篩去落葉、雜質等,相當費工,也因此,台灣加入WTO之後,便宜芝麻大舉進口,台灣芝麻也就漸漸消失了。為了找回本土芝麻,台南幾個農會帶頭復耕,尤其以西港區面積最廣有500公頃。西港農會和農民契作、還投入大筆經費購買榨油、冷藏等設備,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尤其在油安風暴後,產品更是供不應求,現在本土芝麻供給量已略為升高到5%。而高雄美濃,在芝麻絕跡了近半世紀後,這兩、三年開始,也有幾個小農和百年麻油廠合作,用無毒的方式來種芝麻,他們打算用十年時間,重新建立基礎資料,要找出最適合美濃的芝麻種法,但利潤薄、工又多,美濃要大規模推廣,還有層層關卡要突破。
麻油、薑片、雞肉,炒得滋滋作響,寒冷的冬天來一碗麻油雞,馬上就暖呼呼,只是大快朵頤時,可曾想過這麻油是從哪裡來的呢==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花公路改善計畫南澳到和平段挖到漢本遺址,依文資法須搶救後才能施工,但遺址區域太大、文化層太豐富,考古挖掘了三年仍未完成,使得工程受影響,通車時程恐延後,讓花蓮縣長傅?萁急跳腳,重砲批評「到底活人重要還是古人重要」。公路總局蘇花改工程處預計找新的考古團隊加入挖掘行列,加快搶救遺址速度,不過考古團隊主持人、中研院史研所研究員劉益昌並不贊成,他說一個遺址兩個考古團隊挖掘,在台灣前所未見,這樣做恐怕對遺址未來論述會產生錯亂。工程怕慢,考古又快不起來,蘇花改的考古題有解嗎?文資保存遇上工程開發的衝突一再重演,難道沒辦法雙贏嗎?台灣又有哪些前例可以參考?來看我們的報導。
我們重視考古,但是更重視人命,這是一個人道的問題,我們希望,住在台灣的2300萬人,都能夠有一樣,平安回家的路==ns==你將來橋墩基礎在這邊建好以後,這些文化資產就全都沒了,消失了,我們慢三、四個月、半年,甚至一年來說,讓這文化資產好好的處理起來,交給下一代的人,這應該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動物保護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未來各收容所禁止對動物施行安樂死,除非動物患有法定傳染病、重病無法治癒等嚴重影響公共安全情況,仍可有人道措施,預計將在2017年全面實施。嘉義市為了配合政府零安樂死的政策,同時改善流浪動物的收容環境,計畫將原來的流浪動物收容所,從目前的垃圾回收場遷到彌陀寺旁,收容的數量也將從原來的30隻增加到100隻。但新址位於文化古蹟保存區,又離八掌溪僅僅150公尺,包括寺廟的法師、信眾及附近居民,擔憂生活品質受影響,擔心污染水質,也有動保人士認為新址收容空間不佳。嘉義市府先同意將工期展延到今年2月,但位址是否會變則未知。多數民眾應該都認為,零安樂死是好政策,卻也都不希望動物收容所設在附近;政策定了,但我們準備好了嗎。
第三十條及第三十一條條文,修正通過==ns==請我們的嘉義市政府,要去重視我們嘉義市人,共同擁有的文化資產。求求你們好不好,給牠們一條路走,這不是我要住的地方啊,就,就這麼一個市郊、然後一個墓地,這樣你們不能夠給嗎==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迦是最甜的水果,尤其是鳳梨釋迦,糖度據稱可高達30度,不過在國內少見,因為有九成以上都供外銷,其中又有97%以上是銷往中國大陸。從初鹿到太麻里,這條不到30公里的台東縱谷裡,大約兩千多公頃的鳳梨釋迦田,從2008年以來,每年創造出六億元左右外銷產值,超越芒果、鳳梨等,成為台灣外銷水果第一名,預估到今年四月的外銷量,還將突破一萬噸,達到歷史新高!不過在第一名的背後,暗藏著內外交迫的風險!首先是天候異常,果實未熟先落,再來是外銷國太過單一,中國大陸也虎視眈眈,研判不出幾年,恐怕就會複製成功!過去令人驚豔的鳳梨釋迦,如何維持榮景?請看我們的報導。
這區來說,超過五成,落果超過五成。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