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469-521集(2016年) (2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新竹新埔褒忠亭義民廟總會舉行盛大的義民祭典,祭祀自清代以來保鄉衛土犧牲生命的義士們,褒忠義民祭也被列為客庄12大節慶。不過「義民」其實並非客家特有的稱謂,「義民」的由來,是在清朝康熙末年的朱一貴事件,當年也因此促成了南部客庄六堆組織的形成,接著在乾隆51年,桃竹苗等地客庄居民協助平定林爽文事件,更讓當時的皇帝敕封在台客籍義民「褒忠」牌匾。客家義民信仰的起源,跟台灣的三大「民變」有很密切的關係。而當時協助官兵平變的義民,包括了粵、泉、漳、原住民等籍,像是雲林北港的義民廟,以及台南佳里的金唐殿,都有著當年泉州籍人士守護鄉土遺留下來的痕跡,這些故事至今也讓當地人津津樂道。
高雄內門區興安宮前這尊趕鴨人的塑像,就是康熙年間人稱「鴨母王」的朱一貴。1721年康熙60年3月因為官府的壓迫。朱一貴和潮州人杜君英合作,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糾集號稱30萬大軍勢如破竹,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攻下台南府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日本時代到國民政府時期,台灣分別經歷過兩波「國語運動」, 客家話等族群語言的使用環境,就在政府長期打壓限制下,受到嚴重剝奪。儘管在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後,客家話在公開場合的能見度增加不少,但至今相關的法規建置,溝通及學習環境的營造等方面,仍相當不足。民進黨及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分別提出《國家語言發展法》,及《國家語言平等發展法》草案,認為國家必須出手,拯救少數族群語言,更必須打造適合各語言通行使用的環境,但其實早從7年前就開始施行的《客家基本法》,就已經明文規定政府機關,應該要落實客語無障礙環境,但以大眾運輸工具來說,也不是所有業者都有提供客語播音服務,技術性困難一直是客語環境未被落實的理由,也是主管機關未來要協調解決的挑戰。
聽起來很年輕耶,很年輕啊,你會怕打針這件事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拆遷爭議此起彼落,今天我們要看的是高雄旗山大溝頂,以及新北市新莊、泰山交界的塭仔圳拆遷爭議。高雄市政府近來打算拆遷旗山大溝頂老街上太平商場的33戶商家,引發爭議。太平商場是民國45年,高雄縣政府核准居民出資興建,因在二號排水溝之上,又名「大溝頂」。近年,高雄市水利局基於治水、建築物安全、還有家庭汙水排放等環境問題,規畫拆除太平商場,反拆遷自救會成員痛批,市政府在過程中完全無視住戶希望好好溝通的請求。
4月1日,旗山大溝頂居民,為了爭取居住權益,走上街頭,向尚未上任的副總統當選人陳建仁陳情,不過隊伍走到旗山車站前就被警方阻擋,現場還爆發嚴重的警民衝突。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民國45年6月9日,太平商場開幕,商店街沿路有生活百貨和傳統工藝進駐,這座位在排水溝上方的太平商場,是高雄縣政府為了因應旗山地區香蕉外銷產業暢旺,所推動的第三次造街。面臨老街被拆的壓力,守護志工號召了文創攤位,利用假日定期舉辦市集,並邀請遊客到老街聽商家說故事,共同思索老文化的新價值。
大批遊客湧進永安路上的溝溝頂假日市集,配合老街播放的懷舊老歌,讓人幾乎忘了大溝頂還處在拆遷風暴中。這種熱鬧,就像進入五零年代的太平商場。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府要開發要建設,想要地方更有發展,無可厚非,但近年來大大小小的都市更新,卻讓許多民眾覺得,都市更新似乎是要把他們更新掉。近期位於新北市新莊、泰山的上百戶居民和上百家的工廠組成了塭仔圳反迫遷連線自救會,多次到新北市政府和內政部抗議陳情,因為塭仔圳市地重劃案橫跨新莊、泰山,總面積約400公頃,將影響到這些合法住宅以及工廠安置等問題。今年四月,內政部地政司邀請新北市政府開會溝通,結論是請市府修正計畫,而原本新北市地政局公告預計今年12月底前就要完成搬遷,讓居民無法安心。我們將在本週與下週分兩則專題來探討,住戶居住權、工廠迫遷工作權的問題該怎麼解決?而都市計畫又有哪些需要檢討的?今天先來了解塭仔圳重劃案的歷史以及住戶居住權的問題。
走進彎彎的狹小巷弄,看似寧靜的巷子裡卻不平靜,住家前掛上白色的抗議布條,因為住在這裡共45戶的美華新村居民,可能因塭仔圳重劃案面臨滅村的命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月初尼伯特颱風肆虐,全台農損約11億5千萬元,其中,光是台東就占了73%,農損金額高達8.4億元,農委會於是發起「青農挺青農、全民幫小農」活動,而這也是第一次在風災後有這樣的行動,青年農民利用現代科技,藉由通訊軟體、網路社群,快速分享訊息、快速動員,從各地集結到台東,希望能即時提供協助。其中一群台中的青農,他們是參加台中市農業局的「青農加農」計畫而結識的,受訓一年,六月底才剛結訓,七月初颱風重創台東,馬上投入救災,一方面協助農民復耕,一方面也是學習經驗、互相交流。
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農業,荖葉、釋迦、咖啡等九成以上都受損,災情慘重。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非核家園的新政府,宣示將在2025年廢核,並以再生能源占比20%為政策目標,七月中也通過「離岸風電」政策環評,將在修正後直接進環評大會進行最後確認,不過環保與NGO團體仍有疑慮,認為在彰化外海設數百到近千架風力發電機組,影響深遠,這意味著即便是乾淨的綠能,還是有環保議題待解決!另一方面,新政府著手修正電業法,推動電業自由化,讓台電「廠網分離」,即發電與輸配電部門分離。在配合綠能發展大旗下,環團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擔心這只是披著綠能的外衣,財團化本質仍未改變。面對號稱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再生能源發展,台灣看來該把握機會,然而,能源政策既專業又複雜,簡單來說不過就是: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穩定電力?又是誰來提供?如果非核是終極目標,再生能源接得上來嗎?請看我們的報導。
拆解台電,團利財團!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島風電是再生能源發展另一個重大政策目標,國外研究機構早就把台灣海峽風場,列為歐洲以外全球最佳首選。2012年,前政府也訂出「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環保署環評小組會議在七月中,剛通過離岸風電評估,成為新政府上台,通過的第一個政策環評案。而台電在核四受挫後,預計砸四千億元發展再生能源,其中有三千億,也就是八成左右用在離岸風電,預計包括台電等三家示範風場業者,在2020年將建置520MW左右裝置容量,2030年要達4GW,離岸風電發展,目前面臨那些挑戰?是台灣未來的機會嗎?繼續來看。
七月中,環保署環評委員的第二次專案小組會議,通過了離岸風電政策評估說明書!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三線最初修闢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內山偏遠鄉鎮的經濟,所以又稱為「內山縱貫公路」。而台灣北部客家先民早期大多沿著山區開墾,因此台三線沿線便有許多客家聚落,台三線和客家人的產業經濟,以及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隨著經濟發展轉型,年輕人口外移,台三線逐漸落寞。但近來有一波新的島內移民,台三線移入了許多藝術家、退休人員等等,豐富了客家庄的文化環境。我們將跟隨這些客家庄新住民的腳步,瞭解他們眼中的客家風景。首先我們到北台灣客家族群聚集最多的台三線入口鄉鎮龍潭,造訪手作西班牙古典吉他的大師周仲棣,聽他彈吉他,聽他說龍潭。
台三線總長有四百多公里,是台灣第三長的省道,經過49個鄉鎮,其中有16個鄉鎮客家人口超過三分之一,因此客家人的產業經濟以及文化發展,和台三線和有著密切的關聯。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下來我們到新竹,新竹縣橫山鄉有個地區叫大山背,19世紀初,客家先民從新竹芎林沿著油羅溪開墾山林,看到一座大山橫亙在前,遂名為「橫山」,而「大山背」就是位於橫山的南面。大山背因為地勢陡峭地力貧瘠,一直以來,人口結構面臨嚴重的流失及老化。直到2001年後,產業觀光逐漸發展,近十多年來,人口漸漸回流,也吸引了一批愛上客家庄風土人情的新住民移入。楊濟群的媽媽說,客家庄讓她有歸屬感,因此她選擇落腳大山背,作為日後養老的基地,但沒想到兒子早他一步上山,開了咖啡烘焙工作室,也讓大山背的好山好水,添加了咖啡香。
靛青色的山上小屋裡,傳出一陣陣磨豆子的聲音,走進房子裡,櫃子上陳設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咖啡豆,吧檯上有人正全神貫注地煮著咖啡,這裡不是咖啡廳,而是楊濟群的咖啡烘焙工作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三週的雪隧十年系列報導,我們將重點放在通車後的情形,本週最後一則單元,一起回顧這項重大工程。雪山隧道工程艱辛,地質破碎、湧水多,曾有施工人員形容,雪山隧道就像是泡在水裡長大的隧道,施工期間可說是遭遇台灣工程史上從未面對的困難,前後十五年期間,共有十三名工作人員殉職,這連外國工程師都束手無策的隧道,最後還是在台灣人的手中全線貫通,而這工作團隊中有不少客家人,十三年前,雪山隧道貫通時,客家電視也曾製作專題報導,採訪其中客家英雄的故事,通車十年之際,一起來回顧當年的報導內容。
通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雪山隧道開挖過程中,一度因為地質環境惡劣,工程進度一再延宕,在外界普遍不看好下,讓團隊成員感到挫敗,甚至想要放棄,不過,他們說,秉持客家人的硬頸精神,最後仍完成了這條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雙孔公路隧道群。
全程13公里長的雪山隧道,花了十三年的時間,總算是貫通了,最辛苦的就是這些長期在地下工作的幕後英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雪山隧道竣工通車後,這群幕後英雄早就各分東西,但我們找到當時專題報導裡的兩位當事人,一位是當時在隧道現場進行鑽炸工作的馮輝昌,如今在雲林工作,另外一位是中興顧問工程公司的總工程師張龍均,當年負責雪隧的監造設計,全程參與雪隧工程十五年,如今雪隧通車十年,回想當年,他們是什麼感受呢。
這(鑽頭)已經裂開了,然後這個已經磨損了,那這一個呢,大概正常的磨損會是這種現象 還非常平滑,因為它是不斷地轉動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蓮縣鳳林鎮人口數一萬一千多人、客家人占了六成五,擁有日本移民村、菸樓群等精采豐富的文化資產,同時還有「長壽之鎮」、「校長故鄉」的美譽。兩年前鳳林鎮拿到國際慢城認證,成為台灣第一個慢城,也引發台灣的慢城風潮。拿到了慢城認證,對鳳林的影響是什麼?又帶來何種改變?一起到鳳林看看。
他這個余家第一代的阿公,他的爺爺是跟日本人做長工的,(日本人)他就把十幾甲的土地,就送給阿公。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世界共有七種海龜,其中五種海龜會游過台灣,其中又以綠蠵龜最為常見,並會在台灣沙灘上岸產卵。但研究資料估計,綠蠵龜能夠長大為成龜的比例小於千分之一。總面積才6.8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2公里的小琉球,綠蠵龜目擊度卻是世界之冠,然而小琉球遊客爆量,垃圾暴增,危及到海龜生存。研究海龜有二十多年的程一駿教授,和海龜保育工作暑期志工,從2011年開始一起到小琉球,瞭解海洋塑化對海龜保育的衝擊,他們走出研究室,和大鵬灣合作,透過解說和淨灘來逐步落實環境教育,希望改變現況,將小琉球打造成綠蠵龜樂園。
尼伯特颱風過後的第一個週末假期,天氣晴,白雲就像是鑲在天上的浮雕,小琉球的海水藍得很不真實。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尤其太麻里鄉的客家聚落,舊香蘭,更是災情慘重,老伙房毀損嚴重、甚至不堪居住,台東縣政府目前正計畫媒合慈濟基金會援助興建永久屋,也說會在土地重劃及都市計畫的行政程序上全力配合,希望打造一個新的示範村,但香蘭村的土地大多為私人所有,後續還會有徵收、分配等問題,而有的村民只想把房子修繕好、或在自己的土地上重建,只要能趕緊恢復正常生活就好。政府缺乏詳細的方案和配套措施,就要村民決定要以何種方式來重建,後續只怕會衍生出更多問題。另外,颱風也重創村民賴以維生的荖葉和釋迦,九成以上都受損,村民頓失經濟來源、家園又殘破不堪,下一步,該怎麼走。
[畫面提供 珊瑚蟲]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雪隧十週年專題,來到第三個禮拜。雪隧通車以後,大量遊客湧入宜蘭,觀光人次從十年前一年360多萬提升到103年最高峰有780萬,遊客增加雖然帶動當地經濟,但也影響在地的生活,垃圾變多、許多觀光景點都擠入大批觀光人潮,在地人假日時反而不敢去這些熱門景點,失去了本來的生活圈,再加上許多投資客覬覦,在雪隧啟用後,豪華農舍每年以600棟速度成長,農地、地景、生態、與產業文化,都破碎化了。交通便利後,把好的壞的什麼都帶來了,有些人荷包滿滿,但那可能不是在地人,不少宜蘭人反而覺得,似乎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山谷裡吹來涼爽清風,冰涼的溪水加上地熱泉源,「清水地熱」一向是宜蘭人的最佳避暑勝地,但自然的地景地貌,卻因為大量遊客湧入後,不時傳出意外,縣政府就在對面另外開設休憩區,如今自然環境成了危險禁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蓮花是多年生草本出水植物,又稱為荷花,品種有多達八百多種!台灣的蓮花產業,「南白河、北觀音」,近二十年前,桃園觀音從台南白河引進蓮花,連同緊鄰的新屋,種植面積一度廣達一百多公頃,這幾年下來面積逐漸縮小,觀音區今年鼓勵種植,勉強還維持六十多公頃,在等待休閒農業區成立後的春天。新屋區只剩蓮花產銷班班長游陸輝一人苦撐,種不到三公頃,班員則全數退出。一起來看看桃園蓮花產業的興衰,又要如何永續下去?
七月初,強颱尼伯特前腳剛走,未受災的桃園蓮花季接著開幕!這次北部躲過風災,蓮花未受損害,吸引不少遊客前來,穿梭蓮花田埂當中拍照,來自竹科的呂先生是攝影愛好者,覺得今年的枯葉多,花況不比往年!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雪山隧道通車十年了,對宜蘭礁溪和新北市坪林兩個地區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礁溪從原來的恬靜小鎮,變成了人潮擁擠的泡湯勝地,為了賺取觀光財,當地人得讓出原本的生活空間,龐大的商機也引來了投資客和財團,大型社區和觀光飯店的建案,成了礁溪不能承受之重。相反的,過去車水馬龍的北宜公路,成了寂寞公路,原來熙熙攘攘的坪林街道,在雪隧通車的頭幾年,門可羅雀,來客數下滑到只剩一到兩成,商家能走的都走了,但在地產業卻走不開,再加上是水源特定保護區,先天上就已經有發展限制。但這看似劣勢也成了轉型的優勢,人少了,好山好水也得以保留,經過了三年黑暗期,打破了人潮就是錢潮的迷思,找到自己的特色,也漸漸找回了流失的客源。
藍天白雲,群山環繞,溪水嘩啦啦流過,有人撐著傘輕鬆地坐在水邊泡腳,有人乾脆涉水而過,享受清涼。這是礁溪溫泉區外圍得子口溪的風景,仍保留著記憶中礁溪小鎮的優閒。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級保育類動物石虎(山貓),棲息於台灣的淺山地帶,和人類活動範圍重疊,因此人為開發破壞、污染、毒餌等,都嚴重危害石虎的生存。屏科大博士陳美汀在苗栗做了十年石虎研究,漸漸也將保育石虎的觀念帶進社區,三年前,通霄楓樹窩村民,開始以石虎為名,種起無毒米,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也協助社區行銷、辦體驗活動,把外地人帶進楓樹窩,不僅認識石虎米的生產環境、推廣保育觀念,更要讓村民們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都重視和關心石虎,企圖扭轉村民對石虎一直以來的壞印象。正因為,只有和石虎生活在同個環境的村民,對石虎的態度改變、農民辛苦種植得到更好的回饋,生計和生態也才能取得平衡,讓保育這條路,能持續走下去。
別人很多人說,他說沒有施肥,種有得吃才怪。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