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新竹新埔褒忠亭義民廟總會舉行盛大的義民祭典,祭祀自清代以來保鄉衛土犧牲生命的義士們,褒忠義民祭也被列為客庄12大節慶。不過「義民」其實並非客家特有的稱謂,「義民」的由來,是在清朝康熙末年的朱一貴事件,當年也因此促成了南部客庄六堆組織的形成,接著在乾隆51年,桃竹苗等地客庄居民協助平定林爽文事件,更讓當時的皇帝敕封在台客籍義民「褒忠」牌匾。客家義民信仰的起源,跟台灣的三大「民變」有很密切的關係。而當時協助官兵平變的義民,包括了粵、泉、漳、原住民等籍,像是雲林北港的義民廟,以及台南佳里的金唐殿,都有著當年泉州籍人士守護鄉土遺留下來的痕跡,這些故事至今也讓當地人津津樂道。
高雄內門區興安宮前這尊趕鴨人的塑像,就是康熙年間人稱「鴨母王」的朱一貴。1721年康熙60年3月因為官府的壓迫。朱一貴和潮州人杜君英合作,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糾集號稱30萬大軍勢如破竹,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攻下台南府城。

朱一貴稱帝 改號「永和」。然而這一稱帝,卻馬上和杜君英產生衝突而分裂。

[文史工作者
楊蓮福]
但是是由他(杜君英)先反,那朱一貴才起來。所以,反而朱一貴和杜君英他們裡面的一個將領有內鬨。

[銘傳大學通識中心 副教授
駱芬美]
他們兩個勢力其實本來是分開,後來集結在一起。集結之後 後來勢力又分開,那杜君英又,他們(勢力)又跑回屏東那邊。

為了剿滅屏東地區未歸附勢力,朱一貴揮軍南下。落腳屏東的客籍移民
因懼遭戰火波及,共推李直三為大總理,聯合鳳山八社的平埔族民,
共七營萬餘人以自保。

[六堆忠義祠 副總幹事
鍾振斌]
這六個義勇軍隊呢,他迎這個萬歲爺的神牌位,舉大清的這個旗幟,來和朱一貴決戰。

事件平定後六堆地區建忠義亭,祭祀朱一貴事件犧牲的先民。

在屏東竹田六堆忠義祠,裡頭供奉的忠勇公王,其實可說是清朝時期
最早被皇帝封為義民的一群客家人。

[六堆忠義祠 副總幹事
鍾振斌]
最早義民兩個字,就是覺羅滿保,他呢,他向這個康熙皇帝,提出的這個奏摺,希望獎賞,我們南部六堆的這個義民這樣。

[翻拍自網路]
直到1787年乾隆51年,天地會領袖林爽文以號稱50萬人馬起事席捲台灣南北。桃竹苗等地的客家居民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紛紛以鄉勇形式,組織團練配合清軍圍攻。

事件平定後,以王廷昌、林先坤為首的鄉紳,撿集新竹死難客家鄉勇骨骸共二百多具合葬於枋寮。

[新竹新埔義民廟 總幹事
魏北沂]
原本是要送到湖口的大窩安葬,但牛車,載到這裡的時候,就不前進了,不前進就在現場擲筊,擲筊問義民爺,看是不是希望安葬在這裡,結果擲到的是聖筊。

由於林爽文事件擴及全台,平定之後乾隆不但將他列入十全武功,還以「褒忠」匾額獎勵台灣客家族群。

[銘傳大學通識中心 副教授
駱芬美]
其實那個時候領到褒忠的很多。因為朝廷就廣發嘛,所以發到後來其實都來不及寫,後來就是,就是我頒給你一張,你們都可以去臨摹,臨摹完之後就是發嘛。各村莊,只要你有這些身分,有這些的人你們都可以掛一個。

協助平亂的台灣人不只客家籍獲賞,泉州籍獲得「旌義」匾額、漳州人取得「思義」村名、熟番則得「效順」匾額、至於生番也優賞其所好物件。可說台灣各族群都有「義民「存在。

來到雲林北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北港朝天宮。這裡不但是當地信仰中心、參拜的人也很多。但另外一個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北港也有一段義民故事。離朝天宮兩條街的巷子裡,在記者後面這間小小的廟,就是當地的義民廟,不過只有當地人才有拜。

北港義民廟正堂上懸掛著「旌義」牌匾,正說明這裡的義民來自於泉州。當地也傳說,108位義民公和一隻義犬協助平亂的故事。只不過在林爽文起事的當時,北港到底存不存在「義民」?研究的學者則抱持懷疑的態度。

[中研院台史所博士培育
鄭螢憶]
有一些人確實是投靠了林爽文的陣營,戰亂結束了,那政府要重新去清算,那你怎麼去跟政府講,我在這個動亂的過程中,我不是屬於反抗者的那一方,那北港人用的辦法,就是藉由這個,皇帝賜給泉州人「旌義」的這一個國家符號,那他們來製造出一個,有利於自己的形象。

但確定的是,近75年後的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北港確實有組織鄉勇對抗,並有36人犧牲。然而因故無法入祀官方的忠義祠,在地方監生黃玉琮的奔走下,才合祀在當年的旌義亭,也就是現在北港義民廟的位置。

[中研院台史所博士培育
鄭螢憶]
黃玉琮大概那時候沒有辦法,就只好再尋找回原本地方的那個有應公祭祀的系統。所以他基本上把這幾個人的名字,刻成了墓主,然後放進去這義民爺廟。

同樣是泉州人保鄉衛土,台南佳里地區在林爽文事件中,曾經組義軍協助朝廷平亂,當地的信仰中心「金唐殿」現存一塊「旌義碑」,上頭詳實記錄著乾隆皇封賞居民的經過。

[佳里文史工作者
張明忠]
皇帝有賜給我們旌義御匾,然後我們這邊再把它打這個石碑。當時是放在外面。乾隆也在炫功,炫耀他的功勞。然後也叫大家說,你要好好幫助我這個皇帝。

相傳「金唐殿」名稱,以及殿內仿皇帝上朝的擺設,都是當年居民協助平亂後,乾隆給的賞賜。而在殿旁還還有一座義民亭,卻從來沒有祭祀過義民,也耐人尋味。

[佳里文史工作者
張明忠]
我們這邊的義民亭是在宣揚這件事(平定林爽文事件)。可是傳說當年的義民亭就是福康安(平亂功臣)的生祠,然後把這個匾跟碑都放在生祠的前面,讓大家來記住這件事情。

不論是否有祭祀活動,客家、河洛的居民都透過信仰,將義民爺的精神保留下來,也讓現代人得以透過先人所留下來的文物,一窺清朝時期,台灣各個族群在這片土地打拚、犧牲的過往歷史。

採訪/撰稿 廖期錚
拍攝/剪輯 鍾淑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